《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的人格成长——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阿米尔的三重人格研究.pdf
《追风筝的人》续集:阿米尔的救赎之旅 #生活乐趣# #阅读好书推荐#
第 28卷第 1期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_28No.1 2015年 1月 JournalofNanj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Jan.2015 《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的人格成长 一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阿米尔的三重人格 郑素华 (福州大学海洋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 摘 要:小说 《追风筝的人》描写的是主人公阿米尔为了年少时犯下的错误,寻找 自我救赎 的历程。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格 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人格 结构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分析,从而更好的掌握人物性格的成长和蜕 变。本文试 图运用弗洛伊德 的人格结构理论 ,探寻主人公阿米尔年少时 自我迷失的原 因,以及 他在成长过程 中如何形成强大的 自我 ,完成 自我救赎的动力所在 。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三重人格 ;阿米尔 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5)01—0073—05 一 , 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史主要研究人类心理机制 一 、 引言 发展过程 的一个理论 。精神分析法 自诞生以来,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 ·胡塞尼,1965年出 弗洛伊德就突破临床医学的界限,将其应用于文 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的一个富裕的家庭 ,后来为 学分析 。1923年,他发表了其后期 比较著名的理 了躲避战乱,随父亲逃往美国。他的第一部小说 论著作 《自我与本我》。在这本书里,弗洛伊德提 《追风筝的人》就是以他 自己的部分生活经历为 出了其酝酿 已久的人格结构假说,即人格结构 由 蓝本写成的,讲述 了主人公阿米尔为了年少时犯 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本我处于潜意识 下的错误 ,寻找 自我救赎的过程 。小说 2003年在 的最底层,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无意识的 美国出版,引起 了巨大的反响。之后被翻译成 42 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 种语言,全球热销上千万册,创造 了销售奇迹。 格的基础 。只要当一个人有冲动的行为时,我们 在中国,《追风筝的人》由李继宏先生翻译成 就可以看到本我在起作用 。本我是非道德的,是 汉语 ,2006年 由上海人 民出版社出版后,深受广 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本我遵循着 “唯乐原则”工 大中国读者的喜爱。同时,许多中国学者也开始 作,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弗洛伊德说:“我们 从各个角度来研究这本小说。其中,风筝的象征 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 意义,背叛和救赎,种族歧视 ,文化身份的认 同以 避免痛苦,而且 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 。”1自 及哈桑的悲剧等都是研究的热点。本文试图用弗 我是心理结构中最重要的力量 ,他受现实原则的 洛依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对主人公阿米尔的人 制约,作用于本我,超我与现实之间。弗洛伊德这 格成长进行分析。 样论述 自我难扮的角色:“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 一 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 弗洛伊德是 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
网址:《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的人格成长——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阿米尔的三重人格研究.pdf https://klqsh.com/news/view/101535
相关内容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解读《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的人格成长为何背叛 缘何救赎——《追风筝的人》之阿米尔心理解析
试析《追风筝的人》中的父子关系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文献综述
解读小说《追风筝的人》,了解主人公成长中的救赎
阿富汗的救赎之路:《追风筝的人》深度解读
《追风筝的人》三大隐喻,深度解读
《追风筝的人》深度解析:为何值得一读
豆瓣8.9高分书籍《追风筝的人》深度解读
《追风筝的人》“原罪”与“救赎”解读.doc
《追风筝的人》深度解读与主题探讨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