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到底是什么?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发布时间:2025-08-06 23:38

笑话10: 爸爸问我为什么对数学没兴趣,我说:‘因为我总是想,如果这是一道菜,那答案是什么味道呢?’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生活笑料库#

这是尹老师家长学堂的第255篇文章

今年9月开学季的时候,一个朋友跟我聊起他孩子的“遭遇”。

他女儿是就近上的的一所普通小学,学校口碑还可以,主要是离家近,方便照顾。

一天放学回家路上,他女儿遇到同一小区的在另一所重点小学上学的一年级孩子,那孩子见了她就问:“你上的是不是快乐教育的破学校?”

朋友很愤怒,一个7岁的孩子居然抱用以这样轻蔑的态度与人说话,同时更让人错愕的是:什么时候,连孩子的心里都把“快乐教育”和“破学校”划上等号了?

朋友忍不住问我:“我知道你一向是比较提倡快乐教育的,但现在好像批判‘快乐教育’的说法越来越流行了!我想听你说说,快乐教育到底是什么?”

说到快乐教育,我倒是想起一个很有趣的话题——30斤的石头和30斤的娃有什么不同?

大多数人看到一块30斤重的石头,都会觉得:太重了,抱不动,就算真抱起来了,过了几秒钟也会觉得沉得受不了,一把扔地上了。

可是,如果是下班回家,自己那三岁多的孩子,也是30斤左右体重,看到你欢快地向你跑来,张开双臂要你抱,大部分人能轻松把他(她)抱起,又搂又亲。等到意识到抱不动了,可能已经过去好长时间了。

同样是30斤,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那是因为抱石头不能带给你快乐,而抱孩子却能让你快乐。

快乐能激发人的潜能,完成自己都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同样的事情如果让你感到快乐和愉悦,你会更愿意做,也会做得更好。

我感受到的快乐教育

说一说不久前同学聚会上,我的一位曾经在耶鲁留学的学长的经历。

在进入耶鲁之前,学长压根没想过自己将来会从事金融业,因为他对数学一点儿兴趣都没有。直到进入耶鲁,遇到了教统计和数理分析的数学教授Edward Kaplan。

这是一位幽默大师,说起话来一句一个包袱笑点,再配合上他近似于憨豆的夸张表情和动作,他的统计学课堂上常常是笑声不断。

难以想象的是,这位看上去不大正经的数学老师,其实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是著作等身的的知名教授!

但是在课堂上你完全感受不到一个知名教授的样子,站在你面前的只是一个热爱数学和统计学的小老头。你能感受到的,是他在竭尽全力地让学生们在快乐中理解统计学,进而爱上这个学科。

此外,他还会将时事和统计学结合起来,把置信区间、方差、P值、离散系数这些曾经折磨学长许久的概念活生生地演绎出来。

2008年赶上美国大选,教授教大家如何用统计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专业民调机构如何选择样本?选多大样本量才有效?调查结果如何计算?不同样本和数量又怎样影响调查结果……

当选举结果出来后,又让大家分析媒体播放数据、调查结果的误差区间是什么?置信度怎样?P值是什么……统计学这些枯燥的概念一下子就活了起来,学长他们一边关注美国大选的进度,一边推进着统计学的学习和应用,第一次感受到了统计学的魅力。

当别人都在评论大选结果和各种花边消息时,学长他们已经学会了用客观的分析和科学的数据支撑,去解读大事件。自此,学长居然爱上了数学,开始主动地学习数学,开启了逆袭之路,学期结束成了全年级top10%的数学“学霸”。

当年在大学里,面对枯燥无味的统计学课程,学长就像面对一个30斤重的石头,虽然使使劲也能抱起来,但总是不情不愿,没有学习的动力。

而在耶鲁上Kaplan教授的课,虽然课程难度不比国内低,内容也还是那些内容,学长却像抱起30斤重的孩子,心情愉悦,不需要人催,总是主动去做。

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可是要让这种辛苦的事情让人们愿意主动去做,还做的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必然需要方式方法和更高的教育修为!

所以,“快乐教育”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学习是辛苦的,不是痛苦的

其实很早之前,我就想谈谈快乐教育了,到底什么是快乐教育?它之于当下有着怎样的意义?这本来是一种非常棒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为什么被一些人们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式的误读,甚至妖魔化。

在国内很长时间以来,将“快乐教育”解读为——减少学习的数量和时间,让孩子有更多时间玩耍。孩子下午两三点就放学,减负,不留作业,教学内容也轻松化,简易化。老师乐,家长乐,学生更乐,都轻松了,看来这“快乐教育”还真是不赖。

可是,几年下来,人们发现,实行这种“快乐教育”的学校和学生成绩都不怎么样,没有竞争力,也学不到真正的本领,生生被耽误了这本应获取知识和见识的大好光阴。于是,人们开始质疑、甚至声讨“快乐教育”。

那最早,“快乐教育”的说法是怎么被提出来的呢?

快乐教育,最早是由英国教育学者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的,他在自己的书里写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

在他的理念培养下,他的侄子小斯宾塞14岁就被剑桥大学录取,其他几个孩子也成长为各个领域的精英。

请注意关于斯宾塞的两个重点——

他说的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应该是快乐的”,他并没有说,放任自流、什么都不学就是快乐的。

在他的培养下,他的侄子成为“精英”。没有足够辛苦努力的学习,能进剑桥,能成为行业精英?

但也有人质疑,学习能快乐吗?教育能快乐吗?

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跟快乐不搭边。不是有那么一句流传了千百年的话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曾国藩也曾说:“能吃得天下第一等苦,方能成为天下第一等人”。

这话没毛病,但这里的“苦”,理应是辛苦的苦,绝非痛苦的苦!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是要通过顺应孩子天性发展的、更巧妙的教育方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他对学习感兴趣,从而自主地去学习,哪怕是很辛苦也愿意,并最终能从中找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低层次的辛苦没有意义

论肯吃苦,很少能有人比过在建筑工地搬砖的农民工兄弟吧?他们每天从早到晚劳作,日晒雨淋,晚上睡在简易房子里,这苦没谁比得上。但是为什么他们大多数并没有成为“人上人”?

显然,重复机械式的辛苦,对成为“人上人”并无太多助益。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那些重复的、机械式的辛苦。

我们小时候,或多或少遇到过“罚抄”,做作业或考试犯错,老师和家长的应对策略是:按照标准答案,罚抄100遍,加深印象。

可如果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做错以及其中的原理,家长或者教育者也不清楚孩子究竟为什么会错,一百遍一千遍有意义吗?换一个字,换几个数,依旧错。又或者割裂地、重复地、机械地让孩子背记历史时间、名字解释,没有经过分析讨论只有标准答案的论述题。意义何在?

那些不能够给孩子带来认知升级的付出和辛苦,恐怕都没有太大的价值。一味地要求孩子吃不必要的苦,是家长与教育者的懈怠和罪过。

我所提倡的快乐教育

一直以来,我所提倡的,就是语言应该从小习得,通过儿歌、动画、绘本等方式,让孩子在快乐中自然学习英语。

我们小时候,都是初中的时候才开始学英语的,坐在教室中死记硬背单词语法,效果却未必好。而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让孩子在快乐中自然习得英语,又高效又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曾经有家长跟我说,她的女儿5岁半,尤其喜欢听诗词儿歌,几个月以后,潜移默化居然会背三十多首了,妈妈一首也没刻意教过她,而每会了一首,她都要把这首诗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来。

跟着绘本儿歌学英文,听国学儿歌背唐诗……这些过程也都是需要孩子付出努力的。但你能说,这些学习是不快乐的?这些付出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当然不是。

再重申一遍,快乐教育的真实本质,绝不是单纯的放养、弃之不管,更不是教育水平的倒退,它是要求教育者用更能让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授,让孩子快乐主动地学习,并感受到其中的乐趣。这是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如美国诗人艾米丽•狄金森所说:“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这也是我为什么对那些口诛笔伐快乐教育的人充满同情的原因——你未见过太阳,便以为这世界本应如此黑暗!

我期盼我们的孩子们,能够成长在真正的“快乐教育”的阳光下受教、成长;也期盼我们教育工作者们,能为了让孩子们的学习变得更快乐而不懈努力。

●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快乐教育到底是什么?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https://klqsh.com/news/view/114434

相关内容

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快乐教育?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真正的快乐教育是什么样的?来看看教育专家的答案
人生有什么意义?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回答!
人生有什么意义,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回答!
为什么一定要去旅行?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为什么要徒步?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什么是快乐教育?
“快乐教育”是什么?教师“教”的快乐,学生“学”的快乐
《打开心智》自律是什么?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回答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