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分在观众选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现象在最近的春节档电影票房竞赛中尤为明显。
在众多影片中,《哪吒之魔童闹海》以50.8%的票房占比引领潮流,创下了中国影史的新高,迅速突破百亿元大关,成为无可争议的赢家。反观《蛟龙行动》,则意外陷入了票房的“滑铁卢”,仅收获2.74亿元,远低于前作《红海行动》的36.53亿元。影片总制片人对此表示愤怒,指责其作品受到了“水军”的恶意打分,并强烈希望院线能够增加该片的放映场次。
此类事件让人不禁思考,电影评分究竟能否真实反映作品的质量和观众的口碑?近年来,国内的电影评分平台如豆瓣、猫眼、淘票票等层出不穷,各自具有不同的评价机制和观众群体。
猫眼和淘票票采用10分制,但由于双方近年来纷纷投资拍摄自己的电影,使得评分普遍偏高,观众只能将其作为购票前的参考。而这些平台推出的“想看”指数,似乎更能准确预测电影的受欢迎程度,与实际票房数据的吻合度较高,也成为了影院排片的重要依据。
相对而言,豆瓣的评分机制一直以来都相对稳定,作为一个成型的社交平台面向用户,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反馈。然而,它的评分也受到商业宣传和刷分现象的干扰,部分电影的评分与观众反响出现明显不符,这一问题在自媒体盛行的背景下愈加突出。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表示,电影艺术的多元化特质要求评分系统的不断完善。对于观众而言,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找到真正值得观看的作品是一个普遍面临的挑战。观众审美的日渐多元化显然也对评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交平台凭借其社交属性,除了评分,还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讨论空间,分享观看心得,形成讨论氛围。而这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重建互信,探索电影与观众间更深层次的对话机制,将是电影评分体系变革的重要目标。
片方、观众和影院都希望看到真实、可信的反馈机制,这不仅关乎个人的观影偏好,更是对电影艺术作品信任度的重要体现。因此,电影评分系统的改进与完善,是反映电影真实价值与满足观众多样性需求的重要措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