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高校影评大赛】那人那情那件事——评《攀登者》

发布时间:2025-08-07 18:34

挑战尼泊尔安纳普尔那环线,攀登世界高峰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户外探险路线#

《攀登者》这部影片运用蒙太奇的手法以及对真实的人物形象刻画进行铺陈,巧妙地将整个故事情节结合串联。描写了当时那个时代下的中国也同时刻画出了那个时代下的中国人,用爱情故事线和事件发展的故事线结合起来,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的生活化。描写他们起初攀登时的成功,到不被承认的失败,再到最后攀登的成功,这一过程的起伏跌宕,更加的将人物的精神和当时时代背景下国家地位展现的淋漓尽致,营造了一股主流的电影风格。

影片的时间是分三个阶段:1960年到1973年、1975年、2019年,这三个时间段的抓住了一个人一件事一段情进行编写,一个人就是方五洲,一件事就是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段情就是方五洲与徐缨之间的感情。利用方五洲与徐缨之间的感情穿插在登山的事件当中,将登山的困难与爱情之间的困难相映射,将“山”赋予了两个含义。除此之外,影片中对人物与人物的冲突,环境与人物的冲突的描写落实,都进一步的体现了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也从侧面暗示出中国步步而来的艰辛。

故事的记录手法是插叙的手法,从镜头的一开始就以1965年给学生上课的镜头开始的,当学生们的发问,让镜头随着方五洲的回忆进行了一次插叙:1960年5月,中国队登山成功。这次的成功也牺牲了很多的人,老队长就是其中之一。这里对老队长进行了长时间的拍摄呈现,是为了第二次快要登山成功时方五洲回头一幕看见老队长他们做铺垫,这一回忆性的画面拍摄,正是印证了美学当中的崇高,将影片的主题又进行了一次升华,并达到高潮。在第一次登山中方五洲为救曲松林丢失了记录仪器,而为后面的人物之间矛盾冲突和二次登山埋下很深的伏笔。这段的插叙是推动故事情节走向高潮的前提,如果没有这段插叙,仅按照时间线去拍摄,会让故事显得苍白拖沓。这便是整部影片最大的一个亮点。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基本上都有现实中的原型,是利用真实的历史题材进行拍摄改编的。对于主角方五洲的刻画,从各个方面都很饱满。通过对他的描写让人物变得更加的具有真实性,其中最值得讨论的是,他和曲松林之间的一段矛盾冲突,这段冲突的情节描写,展现了个人志向和国家的利益。宁愿自我牺牲,也要维护国家的利益,这样的人物刻画,更加突出了那些攀登者们的精神,这不仅仅代表的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就像是第二次登山为保护记录仪器而牺牲的李国梁,他们都是最值得骄傲的人。这样的刻画更凸显人物的精神品质,这个情节的描写,也让后面李国梁甘愿牺牲变得顺理成章。

影片的制作与拍摄也是不得不提的一大亮点,整个剧组在短时间内进行拍摄,是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他们去往西藏,由于是春季,雪崩的场面是无法满足真实的拍摄,就只能进行技术制作,技术的逼真性,让整个电影都更加的鲜活,那雪崩时的场景,对在登山途中的所遇的强风等等,这些都很逼真,给人的观影感很强,让观众都随之捏了一把汗。并且其中的镜头转换的运用,从俯瞰整个的大画面,到局部的特写,都是比较精细的,这样的拍摄在时间环境的交代上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攀登者》的剧情安排巧妙精细,内蕴也较为深广,面对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渲染的突出,引起共鸣。从一个人看见一群人,这样的电影正是当今时代背景下所需要的,前人的奉献才成就了如今的中国,将现实与艺术结合,将历史事件搬上荧幕,将不为人知的民族英雄进行刻画,让我们更加受到启迪和思考,让民族精神更加深入民心。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影片中也存在着些许的不足,但这不影响影片整体效果和价值,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影片。在生活中每个人心中都有座高山,不管是爱情还是理想,我们的山就在那里,我们的攀登者也在那里,最后致敬我们生活中每一位攀登者。

附件下载:

网址:【省高校影评大赛】那人那情那件事——评《攀登者》 https://klqsh.com/news/view/120739

相关内容

【省高校影评大赛】零下四十度的阳光
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影评大赛开启,如何锻炼学生的影视鉴赏力?
《中国妇女报》评那尔那茜事件:彻查那尔那茜舆情是守护公平正义
那小姐的事还没搞清楚, 新的瓜却来了, 事情越闹越大!
那尔那茜事件,引申出的明星学历造假
控评的那些事儿:为什么我们要控评
感觉哥们才是被霸凌的那一个乌龙事件 娱乐评论大赏
编导高考影评写作高分技巧:教你几招攻破影评难关
内蒙古通报那尔那茜有关核查情况,网友省流:高考报名材料造假,其他不说?
那尔那茜伪造他校学籍一事,其父母独力,恐怕是很难完成的!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