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里的文化与民生
生活琐碎:厨房里的烟火气与快乐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故事精选# #生活记叙#
烟火气里的文化与民生
2025年08月07日 07:33 来源:人民日报 杨笑雨
街头巷尾,香气四溢。一碗面线糊、一屉小笼包、一串麻辣烫……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吃,一旦找准了发展路径,便能激活增收致富的动力。
小吃之“小”,在于其起点低、形态简。然而其发展之路,却能铺就得分外宽广。关键在于,如何将这碗“小”滋味融入现代产业发展。沙县小吃早已从街边摊铺走向全国乃至海外,柳州螺蛳粉更是从地方风味跃升为百亿元级产业,实现从“街头巷尾”到“产业流水线”的转型升级。这背后,是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塑造与规模化经营形成的合力——这些现代产业要素的注入,使传统小吃的“老味道”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劲生命力。
地方特色美食产业之路,既通向繁荣经济,也承载着文化底蕴。小吃借助产业化发展,成为一方水土的文化名片。海外游子尝到一碗地道的过桥米线,唤起的是对故土的深切眷恋;外地食客迷上热辣鲜香的川味小吃,开启的是对巴蜀风情的认知窗口。小吃产业的发展,让深藏于市井巷陌的“舌尖非遗”得以被系统保护,还盘活了地方资源,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
小吃门槛不高,扎根民生需求。街边的馄饨摊,支撑着家庭的收入与生活的盼头;巷口的牛肉面店,点亮了返乡青年的创业路。正是这千千万万个“小”营生,汇聚起民生改善的汩汩暖流,助力编织出社会安定的和谐图景。
小吃不“小”,蕴藏生机无限。当我们珍视这份朴素的味道,用匠心浇灌,以创新耕耘,便能闯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经评论| 中经天天评| 网言众议| 经点热评| 理论前沿| 声音| 经济学人| 经济眼| 观察家| 专题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网址:烟火气里的文化与民生 https://klqsh.com/news/view/120877
相关内容
厨房里的温馨烟火气与家庭乐趣虹口区举办“2025年虹口文化遗产季——石库门里弄·时光里的烟火气”主题活动
文创市集,另一种城市烟火气
开放式厨房:烟火气里的生活聚场
文创市集找回城市“烟火气”
探索常州:舒适生活与烟火气的体验之旅
明代拱极门“舞”动民俗 平添“冬日烟火气”
都市文旅更新“流量密码”,市集文化亮点闪烁——“新烟火主义”旅游趋势渐起
有颜值、有文化、有趣味、有烟火气 洛阳古街示范段揭幕迎客
云堡未来市艺术文创园区内“艺术气”与“烟火气”碰撞交融 个性市集摆出“生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