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青少年幸福感的结构及影响因素,助力青少年成长

发布时间:2025-08-09 18:02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生活技巧# #亲子教育技巧# #青少年教育问题#

幸福是描述个体最佳体验和功能的心理构念。幸福体验能够促进青少年快乐成长,快乐成长则有助于化解青春期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对青少年发展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青少年幸福感研究中普遍采用成人幸福感的理论模型,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但是这种做法没有充分考虑到幸福感模型的发展性特征,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来说,他们的幸福感可能具有不同结构。

与中老年人相比,年轻人追寻目标的水平与幸福感的关系更为密切,他们更渴望获得个人成长,这启示我们青少年幸福感可能更多受到指向未来心理构念的影响。

什么是幸福?心理学家们从不同视角出发给出了不同的答案。Diener认为可以用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代表幸福,即幸福是对生活的满意,以及在生活中拥有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少的消极情感。

Ryff从实现论视角探索幸福感,她认为幸福是客观的,是不以自己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

幸福感领域的研究包括以快乐论和实现论为哲学基础的两种取向。从幸福感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快乐论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它将幸福界定为获得快乐和避免痛苦。

实现论认为幸福不仅是快乐,还应包含意义和自我实现,它将幸福界定为个体自我完善自我潜能实现的程度。快乐属于幸福,但幸福不能归结为快乐,幸福既包括当下的快乐还有对未来目标和未来意义的追寻。

实现论是快乐论的延伸,幸福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代表的意义不同。儿童期的延迟满足到青少年期未来取向的实现,表现出的是快乐论到实现论的过渡。

不同年龄阶段个体幸福的来源不尽相同。对于老年人来说,产生幸福体验更多的是来自于“舒服”;对于年轻人来说,只要有奔头,即使遭罪也觉得幸福。

目前青少年幸福感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是成人幸福感的理论模型,包括认知评价(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积极和消极情感),但是这种做法没有充分考虑到幸福感模型的发展性特征。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来说,他们的幸福感可能具有不同结构。

构建青少年幸福感模型

研究证实了青少年的当下幸福感和未来幸福感是两种不同的成分,将未来幸福感纳入青少年幸福感具有合理性。以下四方面证据表明有必要将青少年指向当下和指向未来的幸福感加以区分:

第一,根据青少年在当下和未来幸福感的得分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型,具有每种类型特征的初中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从满意度的类型划分上看,青少年中39.7%是平衡型,9.6%是未来型,35.1%是问题型,15.6%是当下型。

第二,不同幸福感类型的青少年在生活目标、个人成长以及积极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得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平衡型最好,问题型最差,未来型优于或相近于当下型。

第三,青少年指向未来的幸福感与具有未来含义的关联指标(生活目标、个人成长)相关更高,指向当下的幸福感则与具有当下含义的关联指标(积极的人际关系)相关更高。

第四,青少年指向未来的幸福感能够预测3个月的学校投入水平,但指向当下的幸福感则不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即青少年指向未来的幸福感对以后的学校投入水平有更重要的影响。

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

为了更好的促进青少年幸福感发展,本研究的第三部分考察了父母对子女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对子女当下和未来幸福感的影响。以往关于心理需要满足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考察的是青少年整体心理需要满足与他们幸福感的关系。

但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二者关系也有重要影响,鉴于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性,编制家庭环境中青少年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从客观角度回答父亲和母亲对子女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能否影响他们当下和未来的幸福感。

研究结果发现,父母对子女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能显著预测青少年指向当下和指向未来的幸福感,该结果验证了Deci和Ryan提出的幸福感模型,即关联、自主和胜任需要的满足是实现幸福的前提条件。

该结果也强调了家庭对子女基本需要的满足对其成长的重要性,在支持性环境中他们的关联、自主和胜任需要更容易获得满足,更可能产生受内在动机驱动的行为,进而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

父亲和母亲对子女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对青少年当下和未来幸福感有不同影响,母亲对子女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更多影响青少年的当下幸福感以及指向未来的消极情感。

来自父亲对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更多的影响青少年对未来期望的满意度和指向未来的积极情感。

虽然父亲和母亲对子女幸福影响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对青少年幸福感有重要影响。该结果与父母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特点和家庭分工有关,母亲主要负责子女的日常生活,提供具体的呵护照顾和约束管理。

和母亲相比,父亲具有更强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有助于子女建立规则、理想和价值观,能够帮助子女开拓成人圈子,扩展子女的视野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为其树立榜样作用。因此,应在家庭养育中强调父亲的作用,进而促进青少年未来幸福感的发展。

由于父母对男孩和女孩在不同方面的关注程度不同,母亲可能会为女孩的关联需要提供更多的支持。

本研究结果支持了该假设,发现与男生相比,女生会从母亲那里获得更多的关联需要满足;而来自父亲的关联需要以及来自父母的自主和胜任需要对男女生来说没有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女生与母亲的关系更亲密,母亲也更善于与女儿沟通和表达自己的关爱;对于男生来说,即便在儿童期与母亲关系较为亲密,但进入青春期后则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和叛逆性,与母亲的沟通交流较少。

青少年幸福感对学业发展的作用

基于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幸福体验不仅能扩展个体瞬间的思维活动范围,也有助于个体建构相对持久的身体、智力、心理和社会资源。

考察青少年的幸福体验能否影响其学校投入和学业成就,及当下幸福感和未来幸福感是否对学校投入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研究者在T1时间点测量了学生的学校投入和幸福感,在T2时间点测量了学校投入,结果发现青少年的当下幸福感和未来幸福感与学校投入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

当下幸福感与T1的学校投入相关更密切,而未来幸福感与T1的学校投入相关较弱,但与T2的学校投入相关更密切。

虽然当下幸福感和未来幸福感与不同时间点的学校投入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但二者之间显著的相关也体现了幸福感对当前和未来的学校投入都有积极作用,即验证了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

青少年指向未来的幸福感能够预测他们3个月后的学校投入,但在以往关于未来取向、希望等具有指向未来含义的心理成分能否影响学业成就方面存在一定的争议。

本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学校投入水平在指向未来幸福感与学业成就关系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即青少年的未来幸福感完全通过学校投入影响他们的学业成就。该结果有利于解释指向未来的心理构念与其学业成就之间关系的争议。

指向未来的幸福感包含了动机功能,动机只有作用于具体的投入行为时才能促进目标实现,如果没有投入行为,这种指向未来的幸福感则成为了空想。

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青少年幸福的前提是关联、自主和胜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父母为子女基本心理需要提供的支持有助于青少年产生更高水平的内在动机,从而促进幸福感的发展。

父母应通过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为家庭教育创造有利环境,同时尽可能满足青少年在生理、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合理需要。

父母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为子女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在他们需要帮助时尽可能提供无条件支持,并经常对子女表现好的行为给予积极反馈,也都能有助于青少年关联、自主、胜任需要的满足。

父亲和母亲双方对子女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对青少年幸福感都有重要影响。鉴于与母亲相比,父亲对子女的需要满足主要影响指向未来的幸福感。

因此建议父亲积极参与子女的成长,在亲子互动中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具有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特征,促进子女指向未来幸福感的发展。

举报/反馈

网址:探讨青少年幸福感的结构及影响因素,助力青少年成长 https://klqsh.com/news/view/130790

相关内容

意林小励志系列:助力青少年成长的成功之路
推动篮球文化与公益融合,助力青少年成长与社区发展公益项目
幸福感影响因素有哪些
青少年成长必读书架 心灵鸡汤 伴随孩子成长的做事故事 (青少年励志成长书籍)
活力灵珠山︱青少年成长加油站:缤纷活动点亮暑期,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意林励志甄选》助力青少年成长
多本关于青少年成长的书籍推荐,引领孩子卓越成长!
三本绝佳的青少年励志学精品之作,青春之所以幸福,因为它有前途
八本青春期成长必读书籍推荐及教育方式探讨
青少年励志书观后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