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行动7:支教特色课程总结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海草行动”暑期志愿支教行动,自2017年暑期实施以来,今年已是第三次举办。7月15日,“海草行动”支教团如期来到日照市莒县,进行为期20天的支教帮扶活动。本次支教课程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开展,主要涵盖中国汉字、中国传统礼仪、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饮食、中国古典神话故事和中国古代历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旨在培养当地小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此外,支教课程包括海洋文化,可以普及海洋知识,增强孩子们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展示中国海洋大学的特色和风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特色课程1:汉字之美
讲述人:郑旭
我承担的特色课程是汉字之美。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说文解字》相关介绍、“六书”和基础书法知识,旨在通过让孩子们了解并学写《说文解字》中的小篆字形甚至一些甲骨文中简易美观的汉字,领略汉字的形体美与内涵美,引导孩子们树立对汉字的敬畏之心与热爱之情。
将大学课程“《说文解字》导读”的内容放在小学课堂上,我原本担心孩子们是比较难接受、消化的。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在分析小篆字形的过程中表现出超强的想象力,甚至能够比大学生更加快速、准确地认出小篆字体,这也反映出小孩子对于古汉字的敏锐度要更高一些,古汉字的教育、历史文化的教育自小开始是更好的。
同时,同学们的知识储备与记忆力也是惊人的。在第一节课上,就有同学能将汉字的起源、汉字演变的类型讲的头头是道;在每节课的课前复习中,同学们也能够对答如流,自觉背诵课外延伸拓展的朝代歌、书法常识等。
此外,大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很有热情。在介绍汉字演变过程中,我发现小朋友对于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没有概念,就临时增加了介绍朝代的内容,大家听得比平时还要认真,都在积极调动自己的常识来回应我,并且主动地记笔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读史使人明智”。这提醒我们,在基础教育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拓展的重要性。
特色课程2:传统建筑
讲述人:张文超
我负责讲授特色课程中的传统建筑。我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在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也有着共同的特点,在世界建筑史上更占据着一席重要之地。
课堂上我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出发,讲述了其类型及我国七大传统建筑派系(粤闽川皖京苏晋)。重点介绍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两个典型代表——宫殿与园林,其中也穿插着圆明园的一部分历史。考虑到孩子们的喜好与接受程度,课件也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
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能够积极对我地做出响应与互动。并且孩子们对这方面知识的接受程度也比较强,在课前的回顾与课后的总结中也表现得很好。
对于讲授这门课的意义,首先,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和象征,也表现出中国古代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中国传统建筑也以传统思想文化为根基,形成了内涵丰富、独具一格的建筑体系。其次,支教地点东莞镇门楼村及周边地区的建筑都千篇一律,现代建筑也更偏向于实用性与便利性,缺少古代传统建筑“天人合一”、“化鸟为檐”的意蕴与感觉,艺术性略有缺乏。学习传统建筑可以激发孩子们对这方面知识的兴趣,也能作为他们日后这一方面的启蒙教育。最后,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不仅反映了当时当下的风貌民化,在传承中也得到了不断的延续与创新。常言道:“知其何来,方能知其何往”,在继承中弘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的魂灵、力量的源泉。
特色课程3:传统礼仪
讲述人:涂晓晗
我所负责的特色课程是传统礼仪,让中华优秀传统礼仪伴随孩子们成长。课程主要包括礼仪的概念、礼仪的分类、冠笄之礼、中国古代传统五礼以及见面礼仪、餐饮礼仪等生活礼仪。传统礼仪的课程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难懂且复杂,为了增强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在课堂中加入了“孔融让梨”、“千里送鹅毛”等有关礼仪的小故事,起到了不错的效果,此外,结合生活场景教学也增强了孩子们对于礼仪的理解。
为什么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礼仪?往大了说,学习优秀传统礼仪是文明传承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许多优秀的传统礼仪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同时,在现代社会,礼仪同样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合作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往小了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只有知礼懂礼,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人才。学习礼仪应该从小抓起,让孩子们在孩童时期就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让优秀礼仪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够踊跃回答问题,对于一些小故事也能信手拈来,总是带给我意外惊喜。不仅是孩子们,我在备课的过程中也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可以说,传统礼仪这门课程让我和孩子们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特色课程4:传统饮食
讲述人:陈秀青
在寨里河“小草学堂”我给同学们开设了《传统饮食》这门特色课程。课时量是3节课,共6个小时。第一节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包括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发展历史以及艺术倾向;第二节课讲授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传统美食介绍,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的八大菜系以及代表菜肴;第三节课讲授的则是与传统礼仪相结合的“茶文化”和“酒文化”。
开设本门课程旨在提高学生们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让他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们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在授课过程中,同学们的反应十分积极,对这门课十分感兴趣,他们对中国传统饮食饮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成体系,经过这三节课系统的学习后,他们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能准确地说出中国八大菜系及各种烹调手法。孩子们下课后会跟我一起探讨中国传统美食和文化,这让我感受到他们已经接受这门课程并且乐在其中。本门课程结束之际我给同学们出了一份试卷进行检测,他们的成绩相当不错,这说明他们对中国传统饮食是十分热爱,对传统饮食文化知识掌握地也比较到位。我认为这一门课程的开展是比较成功的。
特色课程5:古典神话
讲述人:尹鹏龙
我承担的特色课程是古代神话。古代神话是古人解释未知现象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源头与艺术瑰宝。
那么给孩子们讲授古代神话的意义何在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古代神话中包含大量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比如三过家门而不入,勇于承担责任的大禹,追逐太阳,不畏艰苦的夸父等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传统美德在讲解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第二,古代神话中虽然有许多故事在今天的眼光看来并不科学,但是这却是人们在探索和认识世界过程的文本记录,比如人们通过后羿射日的故事来解释旱灾的不同。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倡导创新驱动的当下无疑也十分重要。第三,在讲解过程中,除了中国古代神话,我还给他们讲述了古希腊神话,通过两个不同神话体系的对比,孩子们更加能够体会到在不同文化背景所导致的差异性,同时也能够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在讲解过程中,孩子们对古代神话内容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同时我也发现孩子们也具备一定的古代神话知识的功底,这与现在小学课本中收录了不少优秀古代神话故事密不可分,也从侧面验证了古代神话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特色课程6:海洋文化
讲述人:李宁
海洋文化课程依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普课程资料,另外结合中文系专业特色,穿插海洋文化知识,表现出海洋科普和海洋文化两大主题。课程主要分为初识海洋、海洋现象、极地世界、海洋文化四个部分,由浅入深,在海洋科普的基础上讲授海洋文化。
这门课程中海洋科普的部分理性认识较多,海洋文化部分理性认识较多,立足于海洋科普的基础上,可以更加生动地进行海洋文化的教学,提升学生们的海洋意识。例如:讲授潮汐这一海洋现象时,结合了中国钱塘江大潮奇观以及与之相关的《观潮》课文和陆游《观潮》诗歌,将涌潮这一自然现象放在历史和文化的维度,形象地讲述出潮的自然特征和文化意义。
课堂教授也证明,海洋文化确实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提高了孩子们的海洋意识和文化素养。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海洋越来越重要,海洋文化类课程也应该成为“必修课”。
特色课程7:历史文化
讲述人:刘博谦
历史文化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课程的纲要便是根据中国古代的朝代来进行分期讲解。在我看来,历史是一门给人智慧的学科,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我们就能知道前人的经验教训;而且身为一个炎黄子孙,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是十分必要的。
在第一堂课上我试图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例如:历史分期,公元等,但却失败了,于是我明白对于小孩子这个年纪来说,系统的学习历史学科是不现实的。于是我采用的是讲故事的方法,先让孩子们背过朝代歌,记住中国的朝代更替,再把每个时期的名人名事拿出来讲述,例如大禹治水的故事,秦始皇统一全国,孔子的故事等。通过这些人物故事让孩子们对于历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我也并非希望他们能够学到十分专业的知识,只希望能培养起他们对于祖国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对祖国的热爱。
后来的授课这种方法十分正确,孩子们对历史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背诵朝代歌时十分积极,听我讲述历史故事时也十分认真,积极的回应我,甚至有些博学的孩子还能说出一些比较偏僻的历史人物故事。由此可见其实历史并非高高在上,而就在每个人的身边。给小孩子们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也并非为时过早,而是十分必要。
本次“海草行动”支教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及内容,顺应了国家文化战略,在莒县部分乡村地区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了孩子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热情和爱国情怀,从而普及了历史文化知识,增进了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本次活动锻炼了“海草行动”支教团大学生的“学以致用”“教学相长”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和孩子们双向受益的同时更好地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海草行动支教团
编辑:于先雯
审核:高瑞雪 许春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