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川西高原的隧道光影斑驳,77岁的谢爷爷(化名)却只能模糊地辨认前方轮廓。这位多次自驾甘孜、阿坝、云南,用镜头和画笔记录山河的“文艺老顽童”,正被白内障夺走生活的色彩。直到在爱尔眼科四川眼科医院,兰长骏教授为他揭开眼前的迷雾,谢爷爷的世界才重新清晰明亮起来。
半生热爱,被模糊“偷走”的晚年
谢爷爷的人生充满诗意:退休前曾深耕于机械行业,退休后把日子活成了诗,成了“旅行家”“摄影师”“画家”。每年他都会自驾数千公里,在甘孜的雪山下支起画架,在云南的古镇里举着相机定格光影。“画画要盯细节,摄影要抓瞬间,开车要看路牌,如果眼睛不行的话,这些爱好就全废了。”他无奈地说。
▲谢爷爷的摄影作品
眼睛有变化发生在去年10月。在甘孜州的隧道里,谢爷爷突然发现眼前的灯光变得朦胧,“像蒙了层纱”。今年6月再次自驾去云南腾冲,三天车程中,散光和模糊感愈发严重,“连仪表盘上的刻度都有点看不准了”。有着60年戴镜史、近视700度的谢爷爷这才意识到:陪伴自己多年的眼镜,这次真的“救不了”眼睛了。
经朋友推荐,谢爷爷来到爱尔眼科四川眼科医院检查。结果显示,谢爷爷双眼视力已降至0.06,晶状体混浊达C3N3P2级(中重度白内障)。爱尔眼科四川省区总院长、白内障手术专家兰长骏教授指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晶状体混浊速度更快,还容易伴随散光,对生活质量影响极大。”
▲兰长骏教授为谢爷爷检查
精准剥离,从“雾里看花”到“眼底清明”
高度近视患者眼轴更长、晶状体悬韧带更脆弱,手术风险陡增。由兰长骏教授亲自为谢爷爷量身定制手术方案:以微小切口施行超声乳化技术,清除混浊晶状体,再植入一枚精密的多焦点人工晶体,一举解决白内障、700度近视及散光三重枷锁。
手术仅用15分钟便成功完成。“兰院长的团队特别专业有耐心,第二天揭开纱布的瞬间,清晰的世界如潮水般涌回眼前。”谢爷爷笑着说。
▲兰长骏教授手术中
作为爱尔眼科四川省区总院长,兰长骏教授深耕白内障领域30余年,每年完成超千台复杂手术。他介绍,超声乳化技术通过微小切口完成操作,对眼组织损伤小,“像谢爷爷这样的患者,术后第二天就能正常生活”。
画笔重提,老人的世界重新有了“焦点”
术后一周,谢爷爷再次拿起画笔,发现宣纸上的墨色层次清晰了;举着相机对准窗外,远处的银杏叶轮廓分明。“终于能看清相机取景器里的细节,开车过隧道也不发怵了。”他计划着下个月再去一次川西,“要把错过的风景都补回来”。
这场手术不仅修复了视力,更重塑了生活的意义。“人老了,最怕的不是皱纹,是失去对世界的感知力。”谢爷爷感慨,“现在我又能‘捕捉’光影,‘描绘’山河,这才是活着的样子。”
医生提醒:别让白内障“偷走”晚年幸福
兰长骏教授强调,白内障是全球首位致盲性眼病,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超80%,高度近视、糖尿病患者风险更高。“很多老人以为‘视力下降是正常衰老’,拖延治疗导致失明。”他提醒,出现以下症状需尽早就医:
视物模糊、重影,尤其在强光下更明显;
色彩感知变暗淡,夜间视力下降;
近视度数突然加深,频繁更换眼镜仍不清爽。
“白内障手术是目前最成熟的眼科手术之一,只要眼底条件允许,伴随有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可以早期行白内障手术,既解决白内障,又解决了高度近视,还可以解决散光的问题,一举三得。”兰长骏教授呼吁,别让模糊“绑架”晚年,“像谢爷爷这样,把爱好找回来,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善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