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歌手2025》是「全民综艺」?
为什么人们在淋浴时唱歌?因为水声可以掩盖歌声,感觉自己是个歌手。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生活笑料库#
【流媒体网】摘要:陈楚生获《歌手2025》歌王,科技与互动创新推动全民参与。
昨晚,《歌手2025》迎来收官的「歌王之战」,陈楚生摘得本季歌王。
这一季的《歌手2025》很特别,因为它第一次多了一个叫「全民陪看团」的设定。
很幸运,笔者在第四期、第五期直播中,做了两回「全民陪看团」成员。这是一个很特别的体验,它让我在直播间里,既陪伴着全民看直播,又代言了全民行使宝贵的投票权,我们在直播间里,一起讨论歌曲、讨论歌手,也一起完成投票决策。
我第一次从另一种感知上理解了「全民综艺」——它是一种有「体感」的全民综艺,你是真真正正融入《歌手2025》这样一个「全民共此时」的「全民直播共同体」中,其他观众跟你有互动、有连接,我们在每周五晚,成为了一个以《歌手2025》为媒的赛博集体。
这样一番经历与体会,也驱使我重新思考「全民综艺」这个话题。
我想,结束这季歌手,或许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它在综艺浪潮几经更迭之后,它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定义「全民综艺」的契机。
上篇:
什么是「全民综艺」?
曾几何时,「全民综艺」是一个破圈的行业热词,不只是行业人在讲,普通观众也在讲。
几乎在各个赛道上都涌现过「全民综艺」,歌唱类节目、亲子类节目、游戏类节目、真人秀类节目......但不知何时起,这股热潮正在消退,新的全民综艺很难涌现,老牌全民综艺也在号召力的式微中,越来越难撑起「全民」之名。
而这样的处境,也让我们当此之时去反思「全民综艺」这样一个话题,变得更有必要与价值。
其实,「全民综艺」的困局本质在于媒体环境的嬗变,在今时今日越来越碎片化、圈层化的传媒环境中,一档综艺再想要做到「全民」,难如登天——
要怎样一档综艺,能锁住大家90分钟的「长注意力」、能让人们从自己的「兴趣茧房」走到「全民大厅」?
从某种意义说,这两年真正完成这道破题的,只有《歌手》。
它甚至不止做到了中国人民的全民综艺,也在卷入世界人民,越来越多的海外音乐博主与爱好者也开始关注了这个来自东方大国的音乐综艺——
单依纯的《李白》《珠玉》在YOUTUBE单平台的海外播放量分别达到110万和97万,两首歌曲的海外浏览量分别突破899万和885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甚至对《李白》引发的文化现象进行推荐;
马来西亚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李泰康表示,《歌手》在马来西亚非常有关注,民众从这个节目中认识了更多中国的歌手。
《歌手2025》不但在「复活」全民综艺的概念,甚至在「拓展」全民综艺的边界——
这个全民的「民」,甚至不只是中国人民,还是世界人民。
当然,要让《歌手》这个IP成为「音乐地球村」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和一场漫长的奔赴,真正成为世界人民的「全民综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它至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那么,回到它已完成的国内成就,为什么它能复活「全民综艺」这一现象?
笔者认为,因为它形成了「全民歌曲」+「全民话题」+「全民歌手」的组合拳,三者缺一不可且互为表里。
有全民歌曲,没有全民话题,不会掀起全民热潮;
有全民话题,没有全民歌手,也不会掀起全民热潮。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音乐节目,可能有出圈舞台但没有全民现象,偶尔有出圈话题但也没有持续火爆的原因所在。
比如单依纯的《李白》之所以成为「全民歌曲」,不仅是音乐技术层面的,将全民耳熟能详的原曲融入更具潮流感的编曲和唱腔,更是「全民话题」层面的,一句「如何呢,又能怎」成为了精准表达年轻人处世态度的精神寄托与文化符号——
「如何呢,又能怎~好抽象但我喜欢!单依纯又一次被音乐玩了,玩转舞台就是玩儿,松弛感拉满!越听越爽!!」
「这段念白太洗脑了,已经成了我和室友的每日口号。期末复习到崩溃时我们就互相甩一句『如何呢,又能怎』,瞬间解压。」
「『区区三万天,试试又能怎』,听到这里直接泪目,这不是我们社畜考研人的心声吗?单依纯把年轻人的焦虑唱成了潇洒的反抗。」
而单依纯本人也以既能代言00后的实力,又能代言00后的态度,一举成为2025年最耀眼的新晋「全民歌手」。
比如李佳薇的《天后》之所以成为「全民歌曲」,不仅仅是她铁肺天后的嗓音征服了听众,更是她本人的「十年逆袭叙事」成为了切中社会心理的「全民话题」——
「当『我嫉妒你的爱气势如虹』从李佳薇嘴里唱出来,原曲的不甘被转成被市场冷落的实力派对命运的不服,听得头皮发麻!」
「十年了!她终于把《天后》唱成了自己的战歌,94%得票率逆天改命,这就是铁肺女王的底气!」
「开口第一句我就哭了,这不是简单的翻唱,是把十年的委屈和倔强一次性倾泻出来,真·天后归来。」
人们期待的社会公平正义,就是一个哪怕经历人生低谷,但是仍然坚持梦想、仍能保持高水准的人,能够凤凰涅槃、重上巅峰,这是人们最朴素却最期待的事必归正,亦是投射了每一个普通人对自己命运的期待——即使我也潜龙在渊,但只要我像李佳薇一样不放弃、不下牌桌,总有舞台的一束光会再次照见我。而李佳薇在《歌手2025》后再次成为「全民歌手」,正是她的存在,为拥抱这样价值观的人们代言。
因此,掀起「全民话题」背后,一定包含「全民心理」,触动了「全民心理」,才能造就「全民歌曲」和「全民歌手」。当一首歌成为了全民歌曲、一个歌手成为了全民歌手,就一定不只是一个歌曲意义上的歌曲、一位歌手本身存在的歌手,必然附加了文化符号与心理投射。
这就是《歌手2025》节目组的出彩之处,也是湖南广电创造全民综艺的秘籍所在——
要做一档「全民综艺」,选歌手自然要考虑他的「职业能力」,但也要考虑他的「文化符号」,要是业务能力能打的文化圈层代言人,比如单依纯代言了00后的处境,李佳薇代言了80后、90后的处境;
选歌曲不只要考虑音乐作为一个只考虑舞台、只考虑音乐的作品,这样格局就小了,这样发展就有限了;亦要考虑它作为作品到底会给国民情绪激起怎样的涟漪,给全民话题增加怎样的思考,这才是larger than music(比音乐更大)的、think out of the box(跳出盒子想问题)的全民向的综艺创造。
下篇:
如何造「全民综艺」?
但是,2025年的综艺环境早已经不是过往的环境,2025年塑造一档「全民综艺」的条件也早已不是先前的条件,不是只靠上述的找有文化符号的歌手、做有全民话题的作品就能掀起全民综艺的现象,它还需要更多。
《歌手2025》给如今与未来想要做「全民综艺」的启示是,可以从两个思路破题——
第一,让科技助攻节目成为「全民综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歌手》这个老牌IP之所以时隔多年再次成为「全民综艺」,最重要的就是技术杠杆的撬动。
它的核心模式点是「全民直播」,提供了除了春晚跨晚、大型体育赛事之外,中国观众难得「全民一聚」的稀缺时刻。
当然,关于直播,去年已有大量文章分享其中的技术关键,本文就不再赘述了。我们重点谈谈今年作为技术增量的「全民导播」。它是从去年的「云导播」而来,打造业内首个「双拼」直播观看模式。这一模式彻底满足了观众「玩起来」的乐趣,观众不再只是被动的「观众」,而是成了有主体性的「家庭导播」,可以通过「云导播」技术自由切换几位,实现「一家一户」的导播自由。而今年的《歌手2025》对导播体验再升级,在业界率先实现了「1横+1竖」的直播机位同屏观看,实现积木式自由拼接。
如果说2024版的「全民导播」是基础款,那么2025版的「全民导播」就是Pro版,充分满足了「全民导播们」多场景、自由化观看的需求。而这样的前所未有的综艺自由度与新奇体验,而这种体验感带来的兴奋与愉悦,自然也促成了更多全民探讨——
「昨晚用云导播给李佳薇怼脸直拍,一键分享到朋友圈,姐妹们以为我在第一排!芒果这波技术鲨疯了!」
「1横+1竖同屏太香了:横屏看大全景,竖屏看单依纯微表情,两不误!手机+电视同时开,双倍快乐。」
「云导播升级后像拼乐高,想怎么摆就怎么摆,我把GAI的舞台灯光和观众席尖叫拼在一起,现场感直接拉满!」
「以前看直播只能被动吃镜头,现在我可以随时放大Grace的高音表情,再切到鼓手特写,技术宅+音综粉的春天!」
「给我妈演示了3分钟,她立刻把家里的iPad也横过来,说比春晚还会玩。中老年观众也沦陷的交互,芒果赢了!」
「今晚继续蹲直播,已经约好闺蜜线上连麦,各自切不同机位互相剧透,远程同屏看《歌手》成了新团建。」
同时,为了把Live感拉满,《歌手2025》还启动了「全民围观」体验——通过媒介拟态,打破时空的物理界限,对「现场」现场进行虚拟再造。同时启用「AI情绪识别」玩法——依托先进的AI视觉分析技术,实时捕捉现场听审团的情绪波动,精准识别鼓掌、起立、流泪等7种情绪瞬间,实时投射至线上虚拟听审坐席。
这些首次在中国综艺中亮相的黑科技,同样给观众带来了新的冲击——
「500个虚拟座席像500个实时表情包,林志炫高音一出,屏幕瞬间被『起立』刷屏,我的手机跟着震动,鸡皮疙瘩+1!」
「官方把现场听审的投票曲线做成实时动画,谁被『爆灯』一目了然,公平感+参与感双杀,这波操作我给101分!」
「线上情绪共振太戳泪点!当李佳薇最后一个高音结束,500 个虚拟座席同时亮起『大哭』,我手机震到发麻,瞬间共情。」
上个时代,芒果综艺一马当先靠的是创意,这个时代,靠的是「文化+科技」。
在「文化+科技」的融合下,人们与《歌手》这个IP的关系,不再只是作为作品来谈论,而是作为产品去体验、作为「玩具」来玩耍。
正因如此,「云围观」产品首期使用率就达到了22.78%,参与人数近100万,累计互动次数达551.7万(情绪互动量达200万,监票查看次数达351.56万),创直播互动参与率历史新高。
第二,有「全民沟通」方有「全民综艺」。
以往的综艺和以往的传播,并不需要那么注重「沟通机制」,但今时不同往日了,沟通机制对于一档综艺能不能成为全民综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分量。
而这点上,《歌手2025》的做法是很值得参考的——
一是全民陪看机制,提供给观众公平感、透明感、陪伴感、参与感。
值得关注的是,这个「陪看」不只有每期十位来自中国不同圈层、垂直领域KOL组成的「全民陪看团」,参与共时热议、增加互动回路;每期还邀请了数百位的「国际云端庭审」,让海外用户「零距离」地见证节目进程并参与互动,提升海外传播声量。
网友们表示——
「终于不用一个人对着屏幕吼了!唐马鹿在陪看团里把我心里话全说了:『这一转key简直离谱』,瞬间找到互联网嘴替!」
「陪看团的投票居然是加权票!我发的一条『希望给李佳薇爆灯』的弹幕被周思成读到,他现场加码投票,我的意见真的被听见了!」
二是全民预测机制,提供给观众互动感、悬念感、游戏感、惊喜感。
相较去年,今年「全民预测」玩法设置了更多的预测环节,提高了更多的交互次数。而预测准确率越高,抽奖次数也越多,获得惊喜奖品的概率也越大。
网友们表示——
「三场预测全中!直接抽中芒果TV年卡+歌手限定徽章,第一次感觉‘欧皇’竟是我自己!」
「全民预测把我从『路人』秒变『数据党』!为了多拿抽奖码,我把每位歌手的音域、编曲、往期战绩全做成Excel,追综追到上头!」
「官方把『预测正确率排行榜』实时挂在直播间,我ID一度冲进前50,被朋友截图到处炫耀,这存在感绝了!」
所以,如何利用好「直播」这种已然形成了「全民共时」的综艺形态再进一步形成「全民共振」的社会现象,芒果是下了功夫研究的。
它最大程度地发挥了「直播综艺」的魅力,让所有因《歌手2025》「共时」的人们,因为种种连接方式从「分离的人」而「共场的人」,因为共同的情绪、共同的话题而共振。
而这,就是我在呼吁的「可持续发展·ESG」的传媒观——
未来一个综艺,要能形成好的社会效应,必然需要做好各种意义上的观众沟通。
比如《歌手2025》所搭建起来的这些观众沟通机制,既在最大努力范畴内,让节目更加公平、透明,尽量通过前置的工作与诚恳的沟通避免负面舆论;同时也在沟通过程中发酵出无数的实时话题,让这个舆论场激发出最大的能量。
1号结语
我们需要客观面对的是,当综艺已经不像曾经那么新鲜了,全国观众已经什么模式、什么花样都见识过了,再要做出「全民综艺」,难度是一年比一年难的。
这也要求我们的综艺人,拥抱更新的综艺思维——
光靠创意、光靠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创意、内容,是基础盘。比如音乐综艺,要尽量做到作品、话题与人的三位一体,既要有品相过硬、拿得出手的「全民歌曲」,也要有能够激发人们心理机制、映射人民心理需求的话「全民话题」,还要以鲜活的人「全民歌手」,作为作品表达和话题传达的载体。
但在基础盘上,还要有增量。要靠技术制造更多的新鲜感,创造与受众更大的接触面,要靠沟通机制卷入更多观众参与、共创。
因为只有这个综艺的确是「全民的」(我是参与其中的),才会成为「全民综艺」。
它要求未来综艺节目不再是「封闭式」的思维,而是「开源式」的思维。
责任编辑:凌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网址:为什么《歌手2025》是「全民综艺」? https://klqsh.com/news/view/143294
相关内容
明星参加综艺都是因为什么?他们说话真的不要太真实评论:《我是歌手》掀起两岸综艺节目热
歌手2025:从“沉淀”到李健,网友是有多么不希望单依纯大爆啊?
演员不演戏,歌手不唱歌,全靠综艺节目涨粉
《歌手2025》定档,网传阵容强大,堪称音乐综艺界的世界杯
陈楚生为什么参加演员节目及综艺大赛探因
平台加码、大综扎堆,我们为什么期待Q2综艺反弹?
明星为什么参加综艺节目? 只有薛之谦敢说出真相
【李易峰为什么不参加综艺节目】李易峰很少上综艺节目真相
新争议和新爆点,你到底在《歌手2025》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