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感。
文/尚小迪
幼儿时期,每个小宝宝都很好玩儿。
总结下来,这个时期的孩子惹人发笑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萌萌哒,撒娇卖萌,着实可爱;第二,他并不知道某句话的真实意思,误打误撞,把自己可爱的小理解强融进这个世界,让人忍俊不禁;第三,模仿。
孩子真正的幽默感,是在上小学之后、系统学习了中国汉字并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化开始萌芽并迅速进入爆发期的。
原因有二:
1,学习了多音字,谐音字,他们开始寻找此类相关好玩的事儿并在生活里运用;
2,感情更加细腻,能表达,也能接收一些讯息,并品出其中的意味深长。
这个时期,是培养孩子幽默感最好的时期。
人类所有的社会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哪怕极有天赋,也需要后期不断实践,才能在意识里强化,在行为中升华,继而形成自我认可和专属于自身的性格特质。
据我观察,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可以才能够以下几个方面下手。
一,赞美。
赞美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赞美别人,另一种是被人赞美。
赞美别人要真诚,被赞美时的回复,学问可就大了。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下长大的我们,从小就被要求:谦虚——很多人都存在被夸时谦虚过度的毛病——哪里哪里,没有没有,尚需努力……
回复夸赞,有一个小窍门,就是反夸。
反夸呢,又有一个小瑕疵:如果运用不得当,就会变成商业互吹。
本来呢,赞美是润滑剂,如果露出互吹的意味,就让人感觉太别扭了,反倒失去了赞美的初心。这个时候,幽默就能派上用场了。
我很喜欢夸尚等,从早夸到晚的那种,每天早晨喊尚等起床,我都会趴在他耳边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吧?
尚等迷迷糊糊地“嗯”一声。
我接着说,“你比昨天更帅了”或者“我比昨天更爱你了”之类的话。
尚等就会一脸灿烂地睁开眼,笑嘻嘻地开启新的一天。
我的彩虹屁夸夸多了,他就要面临“回应”这个问题了。我摇身一变,成为指引大师,还兼职实践回馈的工作。
“你真帅!”“那当然,我是您生的嘛”
“你真好!”“一般一般,世界第三——您第一。”
“你真棒!”“才知道啊!也不晚!谢谢啊!”
这样的夸赞,这样的幽默回复,每天都在我们娘儿俩之间上演。我每天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夸尚等,他呢,乐在其中,每天兴致勃勃地回馈给我各种意想不到的答案。
尚等的摄影作品。
二,同音,谐音,多音和押韵。
尚等问他爹,“5437后面的那个数是什么?”
尚等爹,“5438”
我给尚等买了糖炒栗子,打电话叫他回家来吃,听到他在电话那端鼓动他的好朋友,“我妈说她买了唐朝栗子,走,跟我回家去吃,顺便问问是不是李白卖给她的?”
有一天,学校里午餐有尚等最爱吃的芋头,我问尚等,“芋头好吃吗?”
“不好吃。”尚等斩钉截铁地回答。
“为什么呢?你不是最爱吃芋头的嘛。”
“因为咱家吃芋头蘸白糖,学校里不提供白糖。”尚等讪讪地回答,忽然想起了什么,语气亢奋起来,“妈妈妈妈,跟您说个事儿,中午时,我跟李小桌说,芋头要蘸着吃才好呢!您猜怎么着?李小桌说‘我试试’,然后就站起来吃了!哈哈哈”
蘸着吃?站着吃?
我也忍不住乐了,这还没完,发现了谐音梗的俩孩子,随后带动全班同学玩嗨了。
从此,他们对语文课来了兴致,上课积极又认真,学生字时,主动找出它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多义字……边学,边编排新的好玩梗。
后来,不知道是谁传出了“吃鸡肉变成小鸡”的梗,经破解,原来是某位妈咪在健身,每天吃鸡胸肉,真实情况是“吃鸡肉长肌肉。”
二三年级的小朋友,最喜欢脑袋急转弯和谐音梗了,他们每天相互提问再抛出让小伙伴觉得自己无比智慧的答案。
虽然为了让人发笑而讲述并不是真正的幽默,然,对于这么大的小孩子来说,他们已经洞察了幽默的特征之一,即,“无巧不成书”的“巧”,也算是触摸到幽默的初级形态啦。
三,作文。
对孩子来说,写作文虽然是件麻烦事儿,却是培养幽默感最好的阵地。
因为作文是一个持续思考的过程,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写,一笔一划地去完成,这是一个慢活,足以调动人类大脑中最高级的部分,让它去搜寻和组织幽默风趣的语言。
有句谚语:一写当十读。意思是书写一遍,胜过阅读十遍。
作文时那些幽默风趣的话,是经由自己脑袋瓜思考得来并落实到纸的板上钉钉属于自己的文学语言。这些内容来源于生活,而幽默的本质又是从有趣的视角解释生活真相。
作文,触发了思维的深层次,直抵幽默的底层逻辑。
比如尚等写的《我的妈妈》,里面有段话:
尚等作文
他从生活中取材,“妈妈喜欢气爸爸”,然后经由自己的观察,写出“家里欢乐多”的结论。
前面是“气”,有一种大战在即的感觉,后面却说了“欢乐多”,符合人类发笑的三个机制之一,意外感。
从而形成幽默。
作文,可以理解成对幽默的刻意练习。用艺术加工的手法,创造性的语言把生活中的各种事儿揉碎了掰开了,经由人类智慧的大脑进行逻辑分析,重新编排,最后形成意味深长的语言,在作文本上呈现。
一个专属于小朋友的完整幽默链就这样形成啦。
因为这篇作文,我们家里多了一个话题梗。尚等经常揶揄他爹,“爸,您小心点儿,我妈要来气您了!”
哈哈哈,简直了。
四,心照不宣和接梗。
吃饭时,遇到品相不好的饭菜,尚等不确定能不能吃,就会用眼神向我求助,我往尚等爹那看一眼,尚等就默默把菜夹给尚等爹了。
尚等爹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家里有异味,我问尚等,“谁?”
尚等头也不抬,也不求证,“我爸”。
尚等爹蒙了,我干啥啦?
晚上8点半,我催尚等洗漱上床睡觉,尚等沉浸在书香里不能自拔,我喊不动,便去把尚等爹一顿胖揍。
尚等爹无辜地仰天长叹,又咋啦?
尚等往洗漱间走去,路过他爹身边,顺便点拨一句“子不教父子过”呗。
每每此时,尚等爹就会很无语,哭笑不得,“爸爸是个筐啊,啥都往里装!”
必须要向这位叫“筐”的老父亲致敬,虽然他看似失去了一些家庭地位,却把孩子往幽默风趣的方向上推了一把。
因为对一个孩子来说,幽默中的逻辑感和分寸感并不好掌握,稍不留神,就会翻车。
而家庭,能够包容家人的一切。
好的,不好的,都没关系。
所以,家,是培养孩子幽默感最好的场所。
我们是挚爱亲人,说轻了说重了哪怕说错了都没关系,家人之间会理解,会纠正,会往正确的方向引导。
在家里试水成功,再慢慢往社交场所过渡,最终形成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幽默品格。
五,应对尴尬和自嘲自黑
掐指一算,生活中最需要幽默的场景应该是处于尴尬时吧?
小尚等是最近才捋清楚“不好意思”和“尴尬”的细微区别,在这之前,他一直处于“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的高级阶段。
初识尴尬,就要学会对付它。我给他讲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
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幽默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
尚等听完故事,简直气爆了,觉得苏格拉底的妻子粗暴无礼,不讲武德。
可是生活中,确实会遇到各种各样人和千奇百怪的事情呀,邂逅尴尬,遭遇窘态时,应该怎么办?
答案是自嘲,甚至自黑,或者换个有趣的角度,大事化小。
缺点谁都有,与其让别人说,不如自己大大方方说出来。
“您的意思是,在别人嘲笑我之前,去走他们的路,让他们无路可走?”尚等问。
“对对对,这个视角很奇特!”孩子总能带给我们惊喜。
尚等迟疑地看着我,“呃……我是不是傻啊?说自己的坏话。”
我乐了,夸奖他,“你这句话就很幽默。”
自嘲是幽默不可或缺的一个特质,它需要强大的自信做后盾,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自嘲能够缓解情绪,活跃氛围,也能在尴尬时给自己找一个可以下来的台阶。
尚等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直到有天发生了一件事,我才确定他懂了。
那天,尚等吃蛋糕时不小心蹭了一脸奶油,我忍不住笑话他,说他是一只小花猫,催他去洗脸。
他不以为然,觉得我小题大做,想吃完再去。
过了一会儿,嘴边也沾满了奶油,我懒得催了,最后一块洗也好。
蛋糕吃完了,尚等去洗手,路过镜子,瞄了一眼,哀嚎一声,太尴尬了!
我幸灾乐祸地问他,“帅不?”
尚等小胸膛一挺,做了个耍酷的动作,自信满满地说,“当然很帅——只是帅得不太明显!嘿嘿嘿”
我噗嗤乐了。
尚等的手工。
六,解围和帮别人解围。
尚等的好朋友小一又被他妈揍了。
小一哭丧着脸来找尚等,尚等问,“揍哪了?疼不疼?”
小一愤愤地说,“疼啊,幸亏我跑得快,只打到了两下。”
“你妈妈打你也是有好处的,训练你跑步的速度,为了不挨打,你就使劲跑,所以你跑得很快,我永远都追不上你。”
听闻此,小一为自己跑得快被人肯定而开心起来。
我悄悄给尚等竖起了大拇指,这小子为了帮别人解围,不惜自黑呀。
是好哥们没错了。
瞧,幽默风趣不仅能为自己谋福利,还能温暖到身边人。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从一件件小事上留意,有意引导,让孩子一点点领悟,最终帮助他们铸成幽默品格。
有一阵子,尚等喜欢乱丢东西。
每天回到家,把衣服脱了往地下一扔,直奔书架,去找书看书。
我说了他好几次,无济于事。
为此,我还专门给他整了个顺嘴溜“脱衣服换鞋洗手喝水”把回到家先做的几件事都囊括进去——他背得倒是滚瓜烂熟,可每天回到家还是直奔书架,拒不执行。
我决定好好教育教育他,于是,熊了他一顿。
可是呢,我没拿捏好分寸,眼看他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马上就掉下来了,当娘的心一软,一把拉入怀里,温温柔柔地告诉他,每个人都有缺点,改掉就好啦巴拉巴拉……
不料,剧情反转了。
这小伙子抹了一把脸,捡起衣服,边往脏衣筐方向走,边不容置疑地喊,“谁说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等着吧!我把脏衣服放好,我就是全世界第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啦!”
哈哈哈,有志向,我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放松了。
望着他六亲不认步伐的身影,我满心欣慰,庆幸自己早下手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虽然运用得还不算太娴熟,但总归是开始实践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