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艺术生活与同情》
生活艺术:茶道与禅宗的结合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慢生活艺术# #茶道生活#
相关推荐宗白华《艺术生活与同情》
同情是艺术感觉的起源,艺术的起源,就是由人类社会“同情心”的向外扩张到大宇宙自然里去;同情也是艺术创造的目的,艺术的目的是融社会的感觉情绪于一致,是谋社会同情心的发展与巩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宗白华《艺术生活与同情》,欢迎阅读参考。
艺术生活与同情
艺术的生活就是同情的生活。无限的同情对于自然,无限的同情对于人生,无限的同情对于星天云月,鸟语泉鸣,无限的同情对于生死离合,喜笑悲啼。这就是艺术感觉的发生,这也是艺术创造的目的。
同情是社会结合的原始,同情是社会进化的轨道,同情是社会协作的原动力。我们为人生向上发展计,为社会幸福计,不可不谋人类“同情心”的涵养与发展。哲学家和科学家,兢兢然求人类思想见解的一致,宗教家与伦理学家,兢兢然求人类意志行为的一致,而真能结合人类情绪感觉的一致者,厥唯艺术而已。一曲悲歌,千人泣下;一幅画境,行者驻足,世界上能融化人感觉情绪于一炉者,能有过于美术的么?美感的动机,起于同感。我们读一首诗,如不能设身处地,直感那诗中的境界,则不能了解那首诗中的美。我们看一幅画,如不能神游其中,如历其境,则不能了解这幅画的美。我们在朝阳中看见了一枝带露的花,感觉它生命的新鲜,生意的无尽,自由发展,便觉得有无穷的不可言说的美。
譬如两张琴,弹了一琴的一弦,别张琴上,同音的弦,方能共鸣。自然中间美的谐和,艺术中间美的音乐,也唯有同此弦音,方能合奏。所以,有无穷的美,深藏若虚,唯有心人,乃能得之。但是,我们心琴上的音乐,本来色彩无穷,一个艺术家果能深透心理,扣着心弦,聊歌一曲,即得共鸣。所以艺术的作用,即是能使社会上大多数的心琴,同入于一曲音乐而已。
这话怎讲?我们知道,一个学术思想,这很不难得全社会的赞同。因为思想,可以根据事实,解决是非。我们又知道,一个事业举动,也不难得全社会的同情。因为事业,可以根据利害,决定从违。这两种都有客观的标准,不难强令社会于一致。但是,说到情绪感觉上的事,却是极为主观,很难一致了。我以为美的,你或者以为丑。你以为甘的,我或者以为苦。并且,各有其实际,决不能强以为同。所以,情绪感觉,不是争辩的问题,乃是直觉自决的问题。但是,一个社会中感情完全一致,却又是社会的缺憾与危机。因为“同情”本是维系社会最重要的工具。同情消灭,则社会解体。
艺术的目的是融社会的感觉情绪于一致,是谋社会同情心的发展与巩固。譬如一段人生,一幅自然,各人遇之,因地位关系之差别,感觉情绪,毫不相同。但是,这一段人生,若是描写于小说之中,弹奏于音乐之里,这一幅自然,若是绘画于图册之上,歌咏于情词之中,则必全社会的注意与同感,而最能使全社会情感荡漾于一波之上者,尤莫如音乐。所以,中国古代圣哲极注重“乐教”。他们知道,音乐能调和社会的情感,坚固社会的组织。
不单是艺术的目的,是谋社会同情心的发展与巩固。本来,艺术的起源,就是由人类社会“同情心”的向外扩张到大宇宙自然里去。因为自然中也有生命,有精神,有情绪感觉意志,和我们的心理一样。你看一个歌咏自然的诗人,走到自然中间,看见了一枝花,觉得花能解语,遇着了一只鸟,觉得鸟亦知情,会着了一丛小草,一片蝴蝶,觉得也能互相了解,悄悄地说他们的情、他们的梦、他们的想望。无论山水云树、月色星光,都是我们有知觉、有感情的姊妹同胞。这时候,我们拿社会同情的眼光,运用到全宇宙里,觉得全宇宙就是一个大同情的社会组织,什么星呀、月呀、云呀、水呀、禽兽呀、草木呀,都是一个同情社会中间的眷属。这时候,不发生极高的美感么?这个大同情的自然,不就是一个纯洁的高尚的美术世界么?诗人、艺术家,在这个境界中,无有不发生艺术的冲动,或舞歌或绘画,或雕刻创造,皆由于对于自然,对于人生,起了极深厚的同情,想将这个宝爱的自然,宝爱的人生,由自己的能力再实现一遍。
艺术世界的中心是同情,同情的发生由于空想,同情的结局入于创造。于是,所谓艺术生活者,就是现实生活以外一个空想的同情的创造的生活而已。
(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改)
赏析
宗白华先生的《艺术生活与同情》是一篇探讨艺术本质与内涵的佳作,它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读者对艺术世界深邃理解的大门,从多个维度揭示了艺术与生活、同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对艺术起源与生活关联的洞察
文中开篇便深入挖掘艺术的起源,鲜明地指出艺术源于生活。宗白华先生以细腻入微的笔触阐述了生活中的种种体验、情感波动是艺术诞生的土壤。人类在面对自然的壮美、生活的艰辛、情感的炽热时,内心深处涌起的表达欲,促使了艺术形式的萌芽。无论是原始洞穴中质朴的壁画,描绘着狩猎场景,还是古老歌谣传唱着劳动的韵律,都真切地反映出生活给予艺术的养分。他强调艺术不是空中楼阁,脱离生活的艺术将如无根之木,失去生命力。这让读者清晰认识到,我们日常的琐碎、奋斗、欢笑与泪水,皆有可能转化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拉近了艺术与大众的距离,打破了普通人对艺术遥不可及的刻板印象。
二、“同情” 内核的深度剖析
“同情” 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概念,但其含义远超日常语义。宗白华先生赋予其深厚的哲学与美学意蕴,它并非简单的怜悯,而是一种对世界万物共情共感的能力。在艺术创作层面,艺术家凭借 “同情”,能够深入到对象的内在世界。当画家描绘山川河流,他不是机械地临摹外形,而是用 “同情” 之心去感受山川的雄浑、河流的灵动,将自然的神韵融入笔触之中;诗人吟咏花草,是体悟到花草在四季更迭中的荣枯悲欢,以文字传递出生命的律动。在欣赏环节,观者若具备 “同情” 素养,就能跨越时空与艺术家心灵相通,读懂画作背后的情感寄托、诗歌隐匿的精神诉求,真正让艺术作品在不同个体间引发共鸣,实现其美学价值,使艺术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纽带。
三、对艺术境界升华的阐述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艺术如何借助 “同情” 实现境界的升华。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在 “同情” 的催化下,能超脱物质的局限,迈向精神的高远之境。以音乐为例,一段动人的旋律,不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它通过作曲家对人生境遇的 “同情” 感悟,承载着爱、希望、挣扎等诸多情感,听众沉浸其中,心灵得到净化,仿佛暂时脱离尘世纷扰,触摸到纯粹的精神家园。在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中,同样蕴含着创作者对人类理想、社会风貌的 “同情” 表达,如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庄重典雅,展现出当时人们对美、秩序与和谐的向往,历经千年仍散发着震撼人心的魅力,引导后世之人在欣赏中思索崇高与永恒,升华自身精神境界。
四、美学风格与文字魅力
从美学风格而言,宗白华先生的文字本身就极具艺术性。行文流畅自然,如潺潺溪流,在阐述深刻哲理时毫无晦涩之感。他善于运用形象比喻,将抽象的艺术概念具象化,如把艺术比作 “一面镜子”,反映出生活的多彩与灵魂的深邃,让读者瞬间领悟艺术的映照功能;又以 “桥梁” 喻 “同情”,精准呈现其沟通艺术创作与欣赏双方的关键作用。同时,旁征博引,从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哲学思想中汲取养分,无论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营造,还是西方绘画的流派演变,信手拈来为己所用,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又拓宽了读者的艺术视野,使其在品味文字之美时,不知不觉畅游于浩瀚的艺术海洋,沉浸于对美学真谛的探寻之中。
五、时代意义与启迪价值
在时代意义上,《艺术生活与同情》虽创作于特定历史时期,但对当下社会依然具有不可估量的启迪。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心灵愈发浮躁,与艺术、自然的距离渐远。宗白华先生倡导的回归生活、培养 “同情” 之心去拥抱艺术,为现代人提供了心灵慰藉的良方。它提醒我们,要在忙碌中停下脚步,从生活点滴发现艺术之美,用共情去理解他人、感受世界,进而提升个人审美素养,促进社会人文精神的复苏与繁荣,让艺术成为点亮现代文明的一盏明灯,指引人们在精神征途上不断前行。
宗白华先生的《艺术生活与同情》凭借其深刻洞见、精妙阐述、优美文风以及深远影响,成为美学领域的经典篇章,持续激发着一代又一代读者对艺术生活的热爱与思索,引导众人踏上追寻艺术真谛、丰富精神世界的漫漫征途。
作者简介
宗白华(1897年12月15日— [4]1986年12月20日),本名之櫆,字白华、伯华,籍贯江苏常熟虞山镇,中国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南大哲学系代表人物。
宗白华,1897年12月15日诞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在1918年冬季,他投身于“少年中国学会”的创立活动。随后在1919年7月1日,该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宗白华被选为学会核心机构“少年中国评议部”的评议员,从而成为学会初创时期的重要领导者。到了1920年5月末,宗白华自上海启程,途经巴黎,最终抵达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深造哲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此后,他又转至柏林大学,跟随知名美学家和艺术史学家德索、伯尔施曼,以及哲学家里尔,进一步研习美学与历史哲学。 [6]在1925年回到国内,并于同年12月成为东南大学哲学系的副教授。1928年,东南大学更名为中央大学,后来在1949年又改名为南京大学,宗白华也晋升为哲学系教授。到了1952年下半年,由于国内高校进行调整,他被调至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执教于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并曾兼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的顾问。宗白华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
他的主要著作有《美学散步》,译著有《判断力批判》和《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现已出版《宗白华全集》。
人物生平
宗白华,曾用名宗之櫆,字白华、伯华,籍贯为江苏常熟虞山镇。
在安庆长至8岁后到南京上小学。
1919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
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美学等课程。1923年创作《流云小诗》。
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的灵境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他将意境称为中国古代画家诗人“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1994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宗白华全集》。
文学成就
书籍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本书是已故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唯一一部美学著作,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其词句典雅优美、充满诗意,是中国美学经典之作和必读之书。阅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人们的心灵,待得我们散步归来,就会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宗白华先生以艺术家的态度感受着世间万物,并用那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将其形诸笔端。这样写成的书绝不只是艺术理论,还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髓的大师以及他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在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轰鸣声中,也许再也难以再现了。然而,如何在愈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吗?而《美学散步》正好能给我们以这方面的启迪。
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这位欣赏家的集子里的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作者用他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应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穿,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关于中国民族美学体系的建构,宗白华先生是最具开拓性的,我们可以从其大量的概念和话语的使用中获得诠释,为此冯友兰就曾指出,宗白华是最早建立中国美学体系的人。
邹其昌:散步者的灵光
“初识宗白华先生,是在刚进大学的那一个月,当时买到了一本赵士林的《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概述》,从中得知宗白华是与朱光潜、李泽厚、蔡仪、高尔泰并称的中国当代‘五大美学家’之一,并知道了宗白华的治学特点:不建体系,而是注重对艺术的直接感悟,充满灵气与睿智。再后来了解稍多一些,对宗白华的学品、人品更为敬佩。但随着自己学习兴趣的‘西移’,好奇感也减弱了许多。待到三年前读了刘小枫的《这一代人的怕与爱》中的《湖畔漫步者的身影》,这个身影才又亲切起来。”
《美学散步》所收录的论美文章,生动地凸现的是一个在艺术中遨游的精灵,一种追求生活艺术化的姿态。文章并未按写作发表时间排列,而是按几个大的专题来编排:自述治学之道、中国美学诸问题以及中国艺术的特色和西方美学的几个专论。从中也许不太容易把握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流变轨迹,但还是能够较为完整地理解他治学中所专注的方面,以及他处理这些学术问题的方法。不过,在我心中仍然有这样一个疑团:为什么早年深受德国生命哲学影响的宗白华在旅欧回来后竟会专注于中国古代美学精神?这种转变的契机是什么?又是怎么发生的?——也许只有亲聆教诲者才能体会到转变后面的选择的迫切感与压力。
中国古代美学与西欧古代以来的美学相较而言是零散的、不够体系化、也不够哲学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美学就没有自己的特色,而是意味着凭借某种特殊方式的介入才能将其挖掘出来而不至于隔靴挠痒,这种特殊方式其实正是一种召唤:生命的灵光。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也许正是这种“生命对学术的感应”。“学术”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知”,即能广涉多方而显得博,这个层次也可以成为大家,但终会显得薄;第二个层次是“信”,即把学术上升为可引领实践的信仰,这时的学问已不再是学问,而是人生,这才会显得厚,这种学术里出的大家已是艺术家,如尼采等。
网址:宗白华《艺术生活与同情》 https://klqsh.com/news/view/149327
相关内容
张世英: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生活与艺术
艺术与生活
艺术能为你的生活做什么?
插花艺术的魅力与生活美学的交融
艺术的生活,即情趣丰富的生活
艺术魅力与生活.pptx
2023年艺术与生活 生活艺术心得体会(大全19篇)
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在哪里?
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