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宏生:不断挑战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5-08-16 00:42

挑战促使我们不断突破自我,活出精彩人生 #生活乐趣# #生活态度# #积极面对挑战#

来源:总裁读书会

作者:黄宏生,创维创始人、开沃集团创始人、创维汽车创始人、创维商学创始人,总裁读书会全国领读者联盟领读导师

趁年轻,让自己值钱

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与外部交流,我都十分关注那些可爱的年轻人。识别、提拔、重用年轻人,几乎一直伴随我创业历程的每个阶段。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创业者,要把事业做大做强,关键是怎么能够吸引、挖掘更多的人才。

哪些年轻人是我们渴望去赋能,并帮助他们成长的呢?

我想第一点,他应该是一个主动性比较强的人。不管是与人聊天,还是企业岗位的面试,我都会去观察他们的一些细节。他们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是不是主动去解决问题,去承担责任。

年轻人思维活跃,总会给人意外的想法和惊喜,在对话时大可不必过于拘谨,问一句答一句,主动讲出自己的故事很重要,这是年轻人推销自己的一个好机会。有些人可能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但在讲起专业和工作心得来却头头是道,这也是主动性的一种表现。

此外,在年轻人的心里应该有想实现自我、要做出一些成就的强烈欲望。心是一切的主导,如果你的内心每时每刻都在想要做成事,想改变现状和未来,那么你将浑身充满力量,并愿意承受由此带来的痛苦和挑战。这也是年轻人引我关注的地方。

还有,年轻人要有独立的见解和见识,少些人云亦云。任何事情想要做大、做强或者做好,要赢得更大的成长,都需要有自己的见识,这个见识不是简单地说几句话,而是要有深刻的认知和感悟。这就要求年轻人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跟别人交流,如此日积月累,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果没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那么他是不会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的。

我曾经观察过许多有成就的年轻人,他们大量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学习,或从一些书籍中汲取营养,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这些人一定大有作为。要想拥有独立的视角,光有学历还不够,读书并不能代表有知识,学历只是受教育程度的一个证明,独立的见解才是学历的本质。

如果再讲得通俗一些,我们会选择那些具有“老师”特质的年轻人。我最深刻的一个体会是,凡有老师特质、有老师追求的人,一定非常可贵。为什么呢?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具有“老师”特质的人,通常会坐在朋友中间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讲出自己的心得和感悟。在企业内部基层的讨论会上,他们通常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思考怎么把信息传递出去,比如搞科研、搞项目、搞销售,想着如何把产品设计理念、产品亮点传递给客户或消费者,他要通过持续学习,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让信息传播得更有力度,让听者更信服。

肚子里有十桶水才能够传播出去一桶水,如果腹中空空,连水都没有,拿什么去传播呢?这也是我从创业中得来的一个经验,一定要找具有“老师”特质和潜力的人才。

年轻人的成功绝不是在有空调的房子里喝茶、看报就能得来的,而是来自踏踏实实的成长过程,愿意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承受来自各方的磨砺和锤炼。不管是在创维,还是开沃,或者其他什么单位,认同企业价值观和肩负使命感的年轻人,往往更愿意与企业直面挑战,共赴未来。

如何最快改变自己

在企业家群体里有这样一个共识,“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才能领先于他人。”对商机的捕捉,企业家有时就像饥饿的狼群,哪怕一丁点儿荤腥都能让他们兴奋不已,这也是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优于他人的地方,也就是他们的认知边界相对其他人更宽广。

认知边界的大小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格局,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财运的走势。因此拓展认知边界有助于个人命运的转折和财富的积累,应保持好奇心、广泛学习、挑战自我并勇于实践。通过不断努力,可以逐渐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拓展认知边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能有人喜欢在与别人讨论问题中得到启发,有人则喜欢自己独立思考,通过不断学习、思考和探索新的领域。我是如何拓展自己原有认知的呢?

第一,参加工商界、企业界的论坛。不要小瞧这些论坛,在每一个论坛上都是创业者云集,还会有一些商界、政界大佬发言,他们的发言都非常精彩,是他们经验、挫折的一种汇集和提升,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有一次,我参加了深圳消费电子展的主题论坛,听了一位大佬的发言很受启发,是什么呢?在深圳曾经有几家做手机屏幕手写笔的企业,每家都能做到销售收入3亿元人民币以上,曾经控制了全球手写笔行业90%的市场份额。突然有一天乔布斯说苹果手机不再用手写笔,而是用手指直接操作,轰然一声这几家企业就没了。

这告诉我们,在科技进步面前,极致的产品不堪一击。只有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才能让一个产业、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更好地拥抱未来,这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很有启示。

第二,多看管理方面的书籍、专刊,借鉴行业内的一些成熟做法,特别是参考他人是怎么破茧成蝶的,怎么在瓶颈中突围的。用心学习后,再结合自己的一些感悟,才能提升自己学习的能力。

在拓展认知边界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吸纳各种智慧的观点,有些观点可能是相互矛盾的。比如,我们做企业,到底是经营重要还是管理重要?这就是学习的奥妙,当你听过各种的辩论和观点之后,根据实际来进行消化和沉淀,就能悟出其中的道理。

任何一个专家、讲师,讲授和分享的内容都不会包罗万象,只要能吸纳到他们最精华的部分,就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从而不断成长。当你的认知不断丰富,你的财富就会跟随认知聚拢而来。让自己的认知体系处于持续升级状态,让认知的边界无限拓展、扩张。

这么多年,我也在努力尝试从一个强势领导者转变为助人为乐的幕后英雄,通过创办创维商学等方式分享自己的创业得失和经验;由原来自己带头冲上山顶,变成帮助创业者拓展认知边界,让更多的人冲上山顶,而自己则可以在山脚下为战友们的胜利欢呼喝彩。

让大家通过提升认知达成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一种无比的快乐,也是我内心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常年订购一些全球知名期刊,以此了解世界的前沿科技和资讯,也会阅读一些书籍,滋养心灵,丰盈思想。

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都是有科学规律的。美国管理大师,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柯林斯在其著作《从优秀到卓越》中总结的“飞轮效应”曾引发我的强烈共鸣,因为他的科学总结,竟然跟我创业的几个重大突破完全吻合。

每一项事业的成长起初都会像一只艰难起步的飞轮,在经过一轮又一轮坚持不懈地转动后,受力达到临界点时,由引力和惯性牵引向前,即使所受外力消失,飞轮依然能够飞速向前。

创业特别是制造行业的创业,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经过至少10~12年的沉淀及能量的积累才能飞腾起来,这12年简直是一个神奇的周期。

选择了创业就是选择了终身为社会进步长期奋斗的道路。第一个阶段就是10到12年,出现了飞轮效应,再到第二个12年、第三个12年……甚至到第五个12年,奋斗者身怀梦想才会永远年轻。

这本书真可谓企业经营的圣典,书里介绍了通过研究超过100 家上市公司总结出的规律。除了“飞轮效应”,还有“第5级经理人”“三环理论”等,这些规律揭示了企业持续经营到底是技术重要,还是精神重要,还归纳了长期成功的企业,如何从优秀到卓越。

优秀指的是某一天、某一年干得好,抓住了收成期,以后可能就不行了,这样的企业只能称为优秀。卓越是持续的,累积很多年,一直在努力迈向更高峰。

我曾给集团内部员工推荐过一本美国人大卫·布鲁克斯写的书——《第二座山》。一个人离开父母“闯江湖”后,开始登的第一座山即“面包山”,即要先解决个人的生存问题。

而“第二座山”是什么呢?我的个人经历深深认同书里揭示的规律。我1982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电子工业部华南进出口公司工作,从此结束了一贫如洗的生活,有了收入及社会地位。功成名就之后,开始思考人生的“第二座山”,通过创业来攀登心中的喜马拉雅山。1988-1993年,我已经登上了面包山的山顶,通过几年的创业赚了不少钱,分别在深圳与香港买了几十套房子收租,每年的租金收入让我不用再为柴米油盐操心了。

1998年,我送孩子到加拿大读书,在那边买了一套学区房,准备移民加拿大。但是经历了几个月的好山好水好寂寞的生活后,我毅然决定改变这种一眼看到头的人生轨迹,重返深圳,决定把家电制造业做大做强。终于在2000年4月,创维集团在香港上市,并在2015年分拆了创维数字,并在深交所上市。

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全身心地扑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攀登新时代的“第二座山”,想让创维汽车成为创造人类福祉、改善国家缺乏能源及解决污染环境痛点的先行者。不为金钱迷惑、左右,不急于套现,脚踏实地地关注产品、关注质量、关注用户的需求,坚持长期主义,终于逐步得到社会各层面的认同,建立起我跟新能源团队的使命感、归属感。

人生充满苦难,但是精神的牵引却可以让人活出生命的意义。我同样在美国著名畅销书《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找到了心中理想的答案。

图书是作者思想的外化和物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是人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是精神的存在。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见证了在犹太人集中营中死去数百万人的重大变迁,发现有一类人可在不可避免的苦难和绝望中生存下来,举其中的两个例子,一个是想发表论文的物理学家,另一个是儿子在美国读书的父亲。精神上的寄托或牵挂帮助他们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动力,最终使他们能够活着走出集中营,继续生活和事业。

苦难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东西,如果前方的路上真有苦难,可以绕道而行的话,谁又愿意执意与它相遇呢?可是苦难与灾祸一样无法预知,当它真正降临时,“躺平”是没有用的,要么是等死,要么是拥抱它。所以在未知的人生路上,宁肯多一些对苦难的敬畏,也不要忽略它、轻视它的存在。

二次创业的我为什么会选择又苦又累、风险又高的汽车制造业,而没有去投身房地产业或其他来钱快的产业呢?

我跟朋友讨论过,与靠金融投资发家的那些大佬相比,我们这些搞制造业的企业家自身有一个共有的特质:长期搞制造业的人,类似于那些一辈子离不开土地的农民。农民一年到头将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到自家的土地上,用以养活一家老小。我们呢,在制造行业精耕细作,带动更多人的就业,养活无数个家庭,即使再苦再累,也会一直做到底,因为这就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人世间经历的一切灾祸和幸福都是暂时的,包括所经受的苦难,终究会如过眼云烟消散得干干净净,但留下的却是我们对人生的深刻认知和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人生的突破,有时就是这样在无意间被某个人一语点醒,或从某一本书中找到答疑解惑的理念、观点,在他们的点拨、帮助下获得启发和激励,让人受益良多。

活出生命的意义

我一周的工作日程安排得很紧凑,周六往往是参加各个板块的总结会,周日与不同的战略伙伴交流、学习、授课。30多年来天天如此,几乎没有一天假期。

可能有人会说,富豪不应是这个样子的,应该住豪宅、开豪车、坐游艇,风光无限,过纸醉金迷的生活,怎么会像你这样活得这么苦?我想他们一定是受影视剧或个别人的影响,对创业者存在一种“普遍都是暴发户”的认知。虽然有些人可能试图通过那些奢华的神秘感来提升自己的吸引力或地位,但那些做法往往难以持久。

去除那些不真实的、故意营造的,或是过度包装的表象,我们还要以更真实、坦诚和直接的方式展现自己,还原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的本质,只是我们比大部分普通人幸运和努力一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创业者不是演艺圈的明星,不用搞得那么神神秘秘,连坐飞机、坐摆渡车都要成为热点。人还是要活得坦坦荡荡,故意去营造一些虚头巴脑的神秘感,整天藏头露尾,在报纸杂志或花边新闻中出现,这些都很没有必要。

我们公司有数万人,加上上下游供应链公司的员工共有十几万人,这么多人要吃饭,自己身上没压力是假的。有一段时间我得了痛风,加上湿疹,睡眠质量相当差,瘦了五六斤,可我还是要不停地奔走,为了事业,为了一份社会责任,也为了身后那无数个家庭。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所处环境无能为力或无所作为的愤怒。假若有一天我们连这种愤怒都难以产生,那么我们就会在一种“躺平”的状态中慢慢耗尽自己的意志。

在我出生的那个年月,物资极度匮乏,社会生产力落后,现实逼迫人们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每天都要想方设法填饱肚子。真要赶上灾年,连乡野间的树叶、野菜都被人们吃得精光,哪还有闲心去“躺平”呢?真要“躺”下去,只怕会被饿死,再也起不来了。

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海口一中读书。那时整个教育系统,包括各种教育设施都很简陋。毕业后,除了少数人能上工农兵大学,大部分人都要去农村或山区当知青。但我们的内心充满火热的激情,想去广阔的平原、山川。

在海南黎母山林场,劳动强度很大,许多知青都苦不堪言。有的人消极怠工、躲避吃苦。有人劝我不要那么傻,不要事事冲在前面,在深山里出那么多力、流那么多汗没人会在意。每次从山上下来我都浑身酸痛,可即使是这样,晚上我也坚持在煤油灯下写日记,翻看课本,为出头之日时刻准备着。1977年恢复高考,我考上了大学,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进入大学后,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每天学校熄灯后,我用买来的电线、灯泡组装成电灯看书到凌晨一两点钟,四年如一日。正是这种坚持,让我取得全年级第一的好成绩,在大学毕业时如愿进入当时的中国电子技术进出口公司华南分公司。

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是最容易产生愤世嫉俗情绪的时期。当希望破灭、心愿难遂或遭遇不公时,我们习惯去抱怨,可是抱怨又有什么用呢?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反而会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更糟糕和痛苦。

每当处于事业低谷时,我总会想起在黎母山林场当团委副书记时的一件事。为了在深山老林中修一条运送木头的山路,我主动请缨组建了一支青年突击队,并冒险担任爆破手。想想当年的场景,一根大绳拴在腰上,把我吊在悬崖上,随着一个又一个炮眼被点燃,我的心情既激动又紧张。

其实有时想来我也有些后怕,不知当时为什么要去干那么“愣”的事,后来渐渐想明白了,一是在那偏远的山区,年轻人旺盛的精力无处释放,二是我天生有一种冒险的基因,这让我很多时候都像一个爆破手,从一个炸点奔向另一个炸点。

我这30多年的创业之路何尝不是一条冒险之路呢?如果去搞一些短期的、投机主义的东西,恐怕早被市场淘汰多回了。从当初辞去稳定的央企高管岗位,到后来一路跌跌撞撞闯进电视机行业,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洗牌,创维成为侥幸活下来的一家彩电企业。再后来,二次创业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历经家电业的“世界大战”之后,又参与到第二场智能化电动汽车的“世界大战”中,历经造车新势力一拨儿又一拨儿的筛选,我们又艰难地活了下来。

很多人问我,何必这么拼呢,安心当个富家翁不好吗?想想身后那数万名员工和他们的家庭,想起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迫切要求,身为一名与国家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民营企业家,我怎么能安心去做一个深居高宅、不问世事的富家翁呢?

每个人都会害怕苦难和痛苦,但苦难的背后是什么?是黄金,是财富;痛苦的背后呢?是快乐,是幸福感。只要我的生命允许,我将为事业一直奋斗下去,活出属于我的生命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黄宏生:不断挑战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 https://klqsh.com/news/view/155587

相关内容

黄宏生:不断挑战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苦难、自由与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10大生活真理
《活出生命的意义》20句经典智慧,向我们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书评:寻找生命真谛
活出生命的意义摘录及感悟 .pdf
《活出生命的意义》20句经典智慧
活出生命的意义简介和内容 .pdf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活出生命的意义》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