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
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刊发报道
《云南临沧:“爱好”淬炼“事业”
党建引领工坊绽彩》
关注临沧“家门口的民族手工文创工坊”
以“党组织+手工工坊+灵活就业”的模式
让民族技艺焕发新生
↓↓↓
云南临沧:“爱好”淬炼“事业” 党建引领工坊绽彩
“一针一线绣出民族花,一钩一织编出好日子。”从零散的“爱好”到成体系的“事业”,从封闭的“小圈子”到开放的“大市场”,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这个由玉龙社区党组织牵头打造的“家门口的民族手工文创工坊”,以“党组织+手工工坊+灵活就业”的模式,让民族技艺焕发新生,让“守着娃、做着活、养得起家”的幸福图景照进现实。
外出学习
跨民族“文创工坊” 就业岗位成了团结纽带
“以前各族姐妹交流不多,现在天天在工坊里一起做手工,谁家有困难都主动帮忙,就像一家人一样。”玉龙社区的傣族妇女罕大姐一边忙着手里的编织活,一边笑着说。针对社区居民“务工顾家两难全”的问题,临翔区将原有“民族刺绣加工车间”升级为功能完善的“民族手工文创工坊”,创新推行“固定培训+灵活计件”双轨模式,吸引了彝族、傣族、佤族、拉祜族等多个民族的50余名妇女前来就业。在工坊里,各族居民相互学习、彼此帮助。彝族大姐教大家绣制火焰纹,傣族大妈传授孔雀图腾的编织技巧,佤族老奶奶则带来了独特的饰品编制方法。学员们既能在工坊集中作业时交流技艺,也能领料回家制作。这种“车间作业+居家生产”的弹性机制,不仅让大家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更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情谊,让就业岗位成了连接各民族情感的坚实纽带。
刺绣培训
多民族“融合课堂” 传统技艺绽放团结之花
“以前做的手工,都是自用或送人,现在跟各族师傅学习,把不同民族的元素结合起来,手艺更精了,还能卖出好价钱!”正在钩织民族玩偶的傣族罕大姐难掩心中的喜悦。为让传统技艺更好地对接市场,工坊特邀多民族的非遗传承人、资深手工艺人入驻,采用“1+N”带教模式,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培训课程充满了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巧思,刺绣课上,学员们将彝族火焰纹、傣族孔雀图腾等元素巧妙搭配;编织课中,大家用一针一线编织出一朵一朵栩栩如生的民族花;饰品课里,象脚鼓造型挂坠融入了多民族的审美特色。各族学员在学习中交流文化,在创作中融合智慧,一件件融合了多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应运而生,成为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的生动载体。截至目前,工坊已累计培训各族学员300余人次,转化就业150人,让“指尖活”真正成了各民族群众的“谋生技”。
手工花制作
全民族“共富网络” 红色引擎驱动团结发展
“党组织就是我们的领航员!从请专家来讲课,到带我们去外地学习,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工坊负责人感慨道。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工坊始终以“双向赋能”激活发展动能。一方面邀请省级非遗专家、专业设计团队入驻,开展文创开发、电商运营等课程,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组织骨干学员赴外地考察,借鉴“企业+工坊+居民”产销模式,与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如今,工坊的产品已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不仅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致富驿站”,更让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技艺传承中实现了自我价值。
来 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 辑:赵 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