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赤壁三绝”看苏轼旷达的人生观

发布时间:2025-08-16 21:44

古人通过诗词传递生活智慧,如苏轼的《赤壁赋》教人豁达面对人生起伏。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生活智慧小知识# #历史文化小常识#

刘慧敏

[摘  要] “赤壁三绝”,即《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三篇绝世佳作,皆是苏轼被贬期间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时有感而发的作品。此三篇作品虽是创作于遭遇悲惨境遇之际,却蕴含一股超逸之风,体现一种在困境中寻求超脱的人生理想追求,揭示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超然脱俗的高尚情操。本文以苏轼的“赤壁三绝”为研究载体,感悟苏轼在跌宕人生中的超脱之风,进一步体会苏轼的生命观、进取观和宗教观,学习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观以及其精神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赤壁三绝  苏轼  乐观旷达  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 I2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9-0082-03

昔日政敌王安石曾这样评价苏轼:“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当代国学大师林语堂也如此说:“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1]苏轼有何种魅力竟引得无数人称赞?文学作品作为情绪抒发的载体,可以让人从中窥探作者的思想与灵魂。本文将从苏轼的“赤壁三绝”体味苏轼在跌宕人生中的超脱之风,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一、“赤壁三绝”与苏轼的人生困境

1.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

苏轼传奇的一生,不仅在于其才华斐然,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都登峰造极,更在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豪放洒脱、淡泊超凡都是其人格标签,纵使人生境遇起起伏伏,仍不失旷达天性。人生世事总是无常,纵览苏东坡的一生,年少成名、满腹才情、天赋极高,本致力于将满腔才华施展于君朝,但可叹一生饱经忧患坎坷,由于时局动荡,政治仕途历经艰辛。尽管苏轼在政局风云变幻中屡遭迫害、多次被贬及流放,幸其终不改乐观旷达的天性,努力在困境中寻求解脱之道。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构陷入狱,在经历了一百零三天的牢狱折磨之后被释放,继而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从京城朝臣到“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的地方实权小官,苏轼历经了极大的身份转变,但更令其难以接受的是心理上的落差,心性纯良之人被奸佞小人迫害沦落至此,而无世道替他正公平,年少时的理想憧憬早已随世事消散,只剩中年时的无奈与唏嘘。

2.与客同游,情洒赤壁

处于逆境之中的苏轼,也有满腹惆怅与苦闷,但他却能在困境中独立思考,力求超越苦痛追寻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和更广阔的人间天地,此种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皆得以体现。在黄州任职的五年,对苏轼来讲是一场孤独的心理历练,心际苦闷的苏轼常常通过游览自然风光来排解惆怅之感。基于此他创作了大量寄情自然、抒发人生感悟的文学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赤壁三绝”。《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三篇作品不仅展现出自然风光的如诗如画、雄伟磅礴、绮丽壮美,而且苏轼运用了吊古伤今的写作手法,启发人类对深邃无比的历史进行沉思和对宇宙规律、人生哲理进行探索。这三篇作品体现出苏轼在困境中寻求超脱的人生理想状态,也揭示出他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二、“赤壁三绝”中蕴含的旷达人生观

自“乌台诗案”之后,苏轼的诗词便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凡[2],继而转向寄情自然山水、体悟人生,颇有旷达淡泊之风。《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三篇作品,皆是苏轼游览赤壁(鼻)矶有感而发的作品。黄州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并非三国时期曹操与周瑜赤壁之战原址,只因赤鼻与赤壁音近,于是苏轼将错就错,便将难以抑制的满腔情怀借此地徐徐抒发。这一篇词和两篇赋中,蕴含着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观,包括生命观、进取观、宗教观。

1.生命观

历史长河如长江之水奔流不息,宇宙孕育了无数生灵,同时又有无数生命随时间流逝而消失殆尽。世间万事万物皆有生命,生命也不断发生、绽放、陨落,如何解释和看待这种自然现象一直是亘古不变的课题,苏轼也在“赤壁三绝”中给予了他的答案。

首先,是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也在感叹时光飞逝,壮志未成可惜已经两鬓斑白,时间从来不会为谁停留等待。“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漫长的宇宙演变过程中,人类的一生假若与宇宙的生命相比较,人的生命不过是天地之蜉蝣、沧海之一粟,匆匆一瞬、转瞬即逝,生命何其短暂和微渺。而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也正是如苏轼所言,宇宙已经存在138.2亿年,而一个人的寿命只是短短几十载,何其短暂。

其次,是对历史生命的沉思。“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当年风华正茂,临战潇洒从容,指点江山的豪杰形象,到头来,也只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曾经称霸一方,如今又在哪里呢?像周瑜和曹操这样曾经风姿卓越的英雄人物现在不也是消失在时空,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下只余空想。

再次,是对宇宙生存法则的认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揭示了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则是揭示了宇宙的运转与生存法则。

最后,是对豁达人生观的认证。“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世间万物终将归于缥缈,既然人生短暂,又何必执着当下,学会拿得起放得下,学会知足,学会在有限时空中追求创造,方能在人生困境时获得解脱,使人生变得有意义。

2.进取观

苏轼在面对仕途时内心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他十分渴望施展自身的才华报效国家,为民众做出切实真事;另一方面,屡次被贬,内心苦闷怅惘,对朝堂生发出无奈之情。

他暮年被贬、泛舟赤壁时,道出“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之词,遥想赤壁古战场孕育出无数杰出英雄人物,回忆的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曹操对战事的运筹帷幄,他心中是憧憬着成为周瑜和曹操这样的英雄。苏轼创作之时,北宋当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朝廷萎靡国力虚弱,辽夏军事政权又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他有着一腔报效国家的热忱,渴望成为周瑜和曹操那样称雄一方的豪杰。

可随即又发出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今安在哉?”“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慨叹,抒发了自己的无奈之情。虽然自己也想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为国为民作出贡献,但世事不如他所愿,被贬黄州,任职一名无权小官,又如何将满腔雄心付诸实践呢?这隐藏在苏轼内心的空虚与悲哀,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苦闷之情。

在向往与无奈之后转向了超脱。“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在苦闷之际寻求解脱之道,形成了宠辱不惊的得失观,进入一种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人生乐境[3]。正如苏轼所言:“胜固欣然, 败亦可喜。”他选择了凡事尽力而为,而后顺其自然,被贬又如何,地方小官又如何,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力所能及地帮助民众也不失为乐事,所以他在贬谪之地为百姓解决民生问题,也得到百姓的一致称赞。

3.宗教观

苏轼的人格精神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与熏陶。“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中分别引用周瑜和曹操两位英雄形象,实际是抒发对个人身世的感慨,隐含着建功立业的思想,渴望自己成为像周瑜和曹操一样称雄一方的豪杰,流露出儒家积极入世和安邦济世的思想。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适有孤鹤,横江东来”“反而登舟,放乎中游,听其所止而休焉”“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是对道家顺其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内涵的体现。当时正处于惆怅苦闷之中的苏轼,打破了他曾经奉行的“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开始出现由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向道家归隐尘世思想的转变,希冀借助道家得道成仙的理想,来摆脱尘世的喧嚣和痛苦[4]。

但“知不可乎骤得”,苏轼又求助佛家,发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感慨,企求忘忧无虑、超脱自然。

苏轼把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道家归隐尘世的思想,以及佛家超脱自然的思想融合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宗教观,奠定了苏轼乐观旷达、超脱自然的人生观。

三、苏轼旷达人生观的现实意义

人生在世几十载,顺境与逆境交织乃是世间法则,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在逆境中挣扎的时光。思想狭隘之人会被困境中的微小琐事所压倒,从而一蹶不振;心胸开阔者则勇于在困境中寻求出路,不断成长为独当一面之人。苏轼一生历尽磨难与坎坷,在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中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即没有选择躲到田园来逃避现实,也没有厌倦人生而终止生命,而是直面人生的各种挫折,并在苦难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发出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感慨。苏轼形成的这种通达思想,让他无惧任何困境,并把逆境中的每一刻都活出了独特的价值。苏轼这种旷达的人生观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很大启示。

首先,促进个人发展。“赤壁三绝”中所表现出的旷达乐观的思想启迪着当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在苦难和挫折面前应该以乐观和通达的心态应对。尤其是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正处于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即将迎来社会带来的压力与挑战,迫切需要从苏轼的人生境界中汲取智慧,学会泰然面对得失并树立旷达情怀,塑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一名超脱旷达、坚毅乐观、积极进取的当代大学生,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其次,激励社会进步。虽然生命走向消逝乃宇宙不可改变的法则,即使这般,我们也不要满足一时的得到,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不断地前进、不断地发展,人类文明才能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当今世界挑战重重,生态环境愈加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病毒肆虐,这些都对人类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人工智能对人类文明的冲击,也对社会敲响了警钟。世界发展面临困境, 我们更要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观,为未来发展探寻新道路。

四、结语

从“赤壁三绝”中展现出来的苏轼旷达的人生观,散发着不朽的光辉,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进。

参考文献

[1] 唐乐.苏轼诗词中的生命观[J].新纪实,2021(9).

[2] 林语堂.苏东坡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3] 牛常红.苏轼的人生观及当代启示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8.

[4] 张永芳.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19(2).

(特约编辑 范  聪)

网址:从“赤壁三绝”看苏轼旷达的人生观 https://klqsh.com/news/view/158570

相关内容

试探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赤壁三叠浪:苏东坡的三重生命觉醒!
千古名篇:苏轼《赤壁赋》原文赏析,笑看人生风雨
苏轼《赤壁赋》原文翻译和赏析
国风绘本《赤壁赋》,开启苏轼对人生的哲学感悟
苏轼赤壁江景与实景不符,究竟是夸张渲染,还是另有缘由?
台北故宫展出《赤壁赋》原稿,苏轼亲笔所写,原来我们都背错了!
大文豪苏轼的豁达人生:逆境生活中的乐观与坚持
从苏轼到苏东坡,观逆旅中的灵魂蜕变
读懂苏轼,人生快乐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