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文化
通过读书提升文化品位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文化素养#
不知什么原因,在西方受到的文化冲击没有休止过。虽然在流行的层面上,年轻人喜欢的东西越来越一致了,但一种传统长久塑造的文化特质却仍存在。例如在文学中,法国在传统上不推崇胡来,如果作者真的想要挑战一点点关于音步、韵脚的规律,那他最好作了足够的准备,演出足够征服观众的好戏,才能得到接受。然而,中文的传统似乎从来都重视亮丽的风格——这并不一定是缺点,也是乐趣所在,但最后,“人味”总是很浓很浓。在轻薄的风格之下,人——人物、作者,深刻地黏着在生活之中。
我们或许不喜欢读书,但书中真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吗,那个叫做“生活”的主题,不是在各处——九宫格、短视频里——都可以读到吗?在更持久的一种传统里,读书更直接联系到功名,笔不是自己的,以至于文学中的真性情反而显得珍贵,甚至成为一股源流。然而,在这个人人都沉浸在丰富节目中的今天,在业余生活所需的各种回流之中,文学就只有微弱的流量了。
或许,文学在西方是关于位置——不仅是一套学研机制给作者的定位,也是作者在文化中的自觉。一些经典的作者,总是在几个先前或同时代的名字之间、在几个锚点之间,进行勘探并试着标定自己的位置。更简单地说,他们先是读者,再是作者,像兰波那样的少年天才也不例外。但复杂的是,他们把一种有限性用到了极限,这种有限性就是人的记忆,毕竟读与写都深刻地与记忆有关,唯有记忆才能对前人解码,再构造新的题目。这样的理解下,文学的创新也没有那么绝对,它毋宁是忠于个人,忠于个人的有限性,作出“可以被”解读的新篇章。
也许是因此,在一种以个体为主的意识形态下,文学的教育,就成了重中之重,它简直可以构造一种新的记忆基质,在个体之中培植共同的连结。作家们有千变万化的主意,读者们也容易产生各式的迷恋,但其中的道理很朴素:文化在于阅读,在于让人学习构成记忆。在这样的传承结构中,文学,也包括文学研究,经常会进入一种“不及物”的空间,只言及文学自身,或观念演算自身,让我们乍看之下,殊难感通。但对于更纯粹的迷恋者,这个空间也正是游戏的自由空间。
自尼采和他的时代以来,游戏打开了多种支线,不乏有人,无法适应,进而想把一切推倒重来,然而人与人的联系实在是太薄弱了,人与大众的联系就更加匪夷所思,只有人与作者的联系,还稍微纯粹一些,只是,其间的张力其实比通常所感的更加珍贵。
网址:读书的文化 https://klqsh.com/news/view/161384
相关内容
读书与文化高一作文读书文化的活动方案(通用5篇)
构建高校图书馆阅读文化的探讨
书香氛围:阅读滋养文化复兴的力量
阅读与文化
读书文化活动方案范本精选5篇
网络阅读文化
读书:从生活方式到文化传承的多面探讨
从书香社会到文明强国:阅读推广活动的文化价值
文化书院进行时|小寨社区读书活动,让阅读照亮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