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技与文化并行的城市赛道
城市自行车赛:报名自行车赛,体验速度与激情的城市赛道。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城市生活新鲜事# #城市新鲜事儿#
构建科技与文化并行的城市赛道
2025年08月25日 07:1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当全国各大城市在机器人、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领域密集出台扶持政策之时,当算力竞赛、算法革新成为城市发展的热词之际,2025年上海书展于8月再次举办。它似一场温润的文化“春雨”,提醒着我们,城市的进步从来不是单行道。它以其坚守与创新,为我国城市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在AI重构世界的今天,文化底蕴依然是城市发展不可替代的基座。
从AI写作引发的创作伦理争议,到智能驾驶面临的路径抉择,每一步突破都令人惊叹于科技发展的超出想象,也呼唤人文精神的浸润。上海书展虽然将AI智能服务引入展会,却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与评弹团、京剧院的跨界合作,让传统戏曲与现代阅读碰撞出火花;乌镇分会场的“枕水慢读”,则将阅读融入江南水乡的肌理。这种“文化+空间+科技+文旅”的融合思维,生动诠释了文化如何从场馆走向生活。特别是“致敬社科大师”系列活动,通过发掘徐森玉、冯契等学者的精神遗产,为城市锚定了人文坐标。
这种平衡恰是城市发展的真谛,科技是加速器,文化是导航仪,二者缺一不可。可以说,科技飞速迭代,城市拔节生长,更需要文明的积淀。
要将文化发展与科技发展纳入同一起跑线。不少城市在科技上不惜重金,却在文化建设上投入较少。应像上海培育书展那样,耐心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IP,让优秀出版物、经典阅读活动成为城市标配,避免“科技狂奔而人文掉队”的现象出现。
要构建多层次文化交流平台。上海书展既有《子夜》这样的经典重温,也有AI数字出版馆这样的前沿探索;既有王志萍的越剧演绎,也有爱尔兰作家的跨文化对话。这种包容性恰恰是文化活力的来源,各地可加以借鉴,让文化渗透到城市的“毛细血管”中,形成“15分钟文化生活圈”的立体网络。
要探索文化价值转化的有效路径。凭书展门票可享商圈优惠、兑换景区门票,这种设计让文化消费自然延伸至生活场景。文化影响力的扩大,需要巧妙的“破圈”机制。各地可尝试将博物馆门票与文创消费挂钩,让话剧票根成为书店折扣凭证,使文化活动从小众参与变为大众共享,既激活年轻群体的文化热情,又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振。
此外,还应当建立科技与人文的对话机制。在推进“AI+”时,应注重可贵的分寸感,比如,在发展智能写作时,要保护原创精神;在推进古籍数字化时,不能丢掉纸质阅读的温度;在开发文化IP时,要守住历史真实性底线,让科技发展始终沐浴在人文之光中。
一个伟大的城市,既要有AI算法的精密,也要有书页翻动的从容;既要有摩天大楼的高度,也要有文化底蕴的厚度。衡量一个城市的进步,不仅看它有多少台机器人,也要看有多少人愿意走进书店。当阅读像科技一样无处不在,城市才能真正成为每个灵魂栖息的精神家园。(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治国)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经评论| 中经天天评| 网言众议| 经点热评| 理论前沿| 声音| 经济学人| 经济眼| 观察家| 专题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网址:构建科技与文化并行的城市赛道 https://klqsh.com/news/view/186412
相关内容
城市引擎解决娱乐科技痛点 打造孵化科技平台30所高校80余学者齐聚春城 共商审美共同体构建与新文科未来
多彩文化点亮城市夜生活(文化中国行·深观察)
文化飘香 “城”载幸福——呼伦贝尔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助力创建全国文明城
“六个行动”看东胜:文化传承与创新绘就城市新名片
肖飞舸:从展场到磁场——国际艺术项目对城市文化引力的构建 |2025CAFAM学术季
紧跟市赛导向 深化急救能力建设——淮安市一院第七届急救技能竞赛圆满收官
构建永不落幕的“创作共同体” “天问”科幻文学创作营在成都开营
世运选手在成都感受中国文化魅力与城市活力
蚂蚁电竞全国挑战赛专访:从市场跟随者到引领者 构筑产品+赛事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