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公共文化服务 群众乐享“智慧”文化生活
未来城市可能会更加数字化,智慧交通、智能公共服务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科技生活变迁# #未来生活方式#
随着六师五家渠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不断健全,形式多样的数字文化资源源源不断送到职工群众身边,文化供给在线一“触”即达,日益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正铺陈开来。
今年3月,六师五家渠市博物馆投放了一台新的数字化互动体验设备——文物互动墙,它容纳了巨大的藏品信息,而且突破了博物馆实体空间的限制,丰富了博物馆的展现方式,提升了观众的浏览体验感,真正让文物“活”了起来。
六师五家渠市博物馆讲解员尹静静说:“游客通过文物互动墙,可以翻阅我馆的244件文物,通过放大或360度旋转,对每一个文物进行更深地了解。”
游客窦新佳说:“刚才在二楼看了文物墙,实际操作了一下,特别方便, 内容也特别多,深刻感受到了数字化、智慧化给大家带来的便利。”
今年,博物馆还投用了多媒体远程终端控制机,一个小小的屏幕,就可以对展厅内的各类多媒体系统进行一键开关的集中化控制。
尹静静说:“现在只需要在这台机器上操作,就能把博物馆的所有设备开启,为工作人员节省了很多时间。”
在五家渠文化馆电子琴、钢琴教室里,各摆放了一台多媒体电教板,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学员可以直观地看到教师手型、指法的演示。
五家渠文化馆工作人员宋伟成说:“同学们可以在投影仪上看到老师是怎样教学的,更准确地了解和学习到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弹奏演奏技巧。”
走进五家渠图书馆,馆内配置的瀑布流电子图书机、水墨屏电子书阅读器、自助借还机等数字化设备呈现在眼前,读者可以在线查询、借阅、阅读所需的图书、期刊、报纸等,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读者罗彤说:“图书馆闭馆的时候,在24小时图书馆也可以挑选想看的书籍,借阅或还书。”
五家渠图书馆工作人员孙玉玉说:“我们在党委楼、人大政协楼、一〇一团机关办公大楼、五家渠第三中学投放了4台24小时智慧图书馆,进一步扩大全民阅读范围。”
信息化、智能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了职工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在数字化的赋能下,六师五家渠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六师五家渠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潘冉说:“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在数字乡村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让公共文化服务插上科技的‘翅膀’,释放更大的活力。”
网址:“数字”赋能公共文化服务 群众乐享“智慧”文化生活 https://klqsh.com/news/view/186425
相关内容
以公共文化服务点亮美好生活(人民时评)艺术赋能社区 美育人人可及 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海淀区2025年文化馆服务宣传周用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浸润生活
我国力争2025年初步建成智慧共享新型数字社区
公共文化服务:让生活更有质感和温度
河北:文化名家工作室成群众文化生活新热点
“智慧大脑”赋能水务管理——北京水务数字孪生体系初步形成
文化飘香 “城”载幸福——呼伦贝尔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助力创建全国文明城
文化中国行|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市文旅局:打造三大文化活动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