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化与中国教育的快乐哲学
'礼乐教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的哲学基础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传统文化哲学#
01礼乐文化概览
“礼乐”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被誉为“礼乐之邦”的中国,其文化成就甚至为人类文明史所瞩目。礼乐文化为礼与乐的结合,以达成社会及身心的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礼乐教化深入人心,不仅塑造了人们谦和有礼、威仪有序的品格,更体悟了天道与修身养性的真谛。正如《礼记·乐记》所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作为天地间的秩序与仪则,显得尤为重要;而乐,则被诠释为天地间的美妙声音,与礼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呈现。
谈及文化史上的重要议题“孔颜之乐”,其核心的“乐”无疑与礼乐文明紧密相连。孔子与颜回均体现君子的快乐特质,这种快乐源自内心的和谐与对生活的热爱。“乐”不仅仅是指音乐,而更多地是指一种生活态度,尤其是在古代中国,它与孔子和颜回的特质紧紧联系在一起。
02孔子与颜回的特质
孔子的特质究竟何在?当有人询问子路这一问题时,他竟无法准确回答。子路事后向孔子请教,孔子则自答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句话揭示了孔子的两大特点:一是勤奋不懈,二是心境愉悦。在孔子看来,礼乐并重,快乐通过内心的和谐达成。一个人能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在孔子的理念中,一个人格达到高境界的人,应当是身心和谐、快乐的。因此,孔子将君子养成的标准称为“成于乐”,即追求快乐。达到这种快乐境界的人,便可称之为君子。
❒ 颜回的简朴与快乐
孔子所言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正是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心态上的根本区别。小人因患得患失而内心不安逸,无法体验到真正的快乐;而君子则心胸坦荡,始终保持着快乐与和谐。颜回与孔子快乐忘忧的本质相一致,他在简朴生活中追求快乐。
03礼乐传承与现代反思
❒ 礼乐传承的误区
礼乐文化究竟如何概括呢?通常,我们都会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强调中国人恪守礼节。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并不全面。现今对礼乐的理解多局限于音乐,忽视了社会和谐的目标。真正的礼乐文化所追求的,并非仅仅是音乐与礼仪的和谐配合,而是通过礼乐的结合,达到更深层次的社会和谐与人的身心和谐。
❒ 现代教育的问题
许多父母都鼓励孩子去“吃苦”,却往往忽视了,如果学习被视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苦”,那么孩子将难以真正掌握知识。今日教育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缺乏对快乐与和谐的传授。即便他们以极大的毅力去应对考试,也可能会逐渐远离对知识的热爱。这种现象在许多高分低能或高分学生后来的无所作为中得到了体现。
❒ 快乐学习的重要性
快乐学习是儒者教育的核心,它强调通过内心的和谐达到快乐的境界。如果没有这种快乐,那么他们的学习就不能称之为儒者的学习。忽视这一元素会导致身心不和。从孔子和颜回的特点来看,他们所体现的正是礼乐文化的快乐精神,这也是礼乐文化教育的典范和高度。
乐的这一面向,在秦汉以后似乎被人们遗忘了。这背后的原因,与中央集权的强化不无关系。在强调秩序、制度、规章和规范的社会中,人们的身心和谐逐渐被忽视。同样的,现代教育的问题也在于此。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会在社会中引发更大的矛盾和问题。因此,礼乐文化中的“乐”思想,无疑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举报/反馈
网址:礼乐文化与中国教育的快乐哲学 https://klqsh.com/news/view/186665
相关内容
美国教育就是“快乐教育” 杨振宁:美国教育绝对不比中国教育好文化教育视野|快乐教育(三):浅谈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感觉-认识-实践:快乐教育的哲学进路与实践旨归
学习中国哲学,建立快乐有意义的人生
小学体育教学的快乐教育与兴趣教育
快乐哲学与休闲体验:消费时代的旅游审美文化
【李靖】从茶文化看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林语堂:快乐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
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析
快乐教育是给孩子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