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体验研究作为旅游学中一个极具理论张力的研究领域,因其对主体感知与意义建构的深度观照而展现出独特的学术魅力。基于现象学的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在感官共鸣与具身化实践方面呈现出显著的跨文化普遍性,这一发现为构建旅游体验的预测模型和过程范式提供了重要的本体论基础。同时,旅游体验也存在文化特异性,当前学术话语中,源自东方文化传统的概念体系,以其独特的解释力和现象适切性,为昭示旅游体验从文化特异性到文化普适性开辟了新路径。本文以中国古典哲学智慧中的吉光片羽为脉络主线,试图解构旅游体验视角下中国文化概念普适魅力的哲思基底与践行范式。
一、中国文化概念普适性归因的哲思基底
旅游体验视角下中国文化概念的普适性基于哲学和社会学中关于文化多元的论述,可以借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对包容性的辩证思考来理解,与西方的“unity in diversity”(多样性中的统一)形成了跨时空跨文化的呼应。同时,多元文化系统通过动态互动和丰富发展,促进文化共生,道家“万物齐一”的哲学原则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文化形式相互联系和蓬勃发展可以拓展文化互鉴的潜力、冲破文化边界,达到中国佛教哲学中“圆融无碍”的理想状态。
在当今以英文文献为主导的旅游研究话语体系中,中国、印度等拥有悠久历史的非欧美文化传统,其影响力与融入程度仍显不足。然而,中国文化不仅具有独特性,还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融通性,蕴含亲民、多元和充满活力的泛文化特点,在当代全球化和文化共生的背景下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鉴于此,近年来笔者致力于寻找文化互鉴的“公约数”,在把貌似东方文化的概念引入现有国际旅游研究文献体系中做了一些尝试,分别于2022年和2024年在旅游研究界公认的顶刊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即“Tourism and Yuan-based strangership”(《旅游和以缘为基础的陌生人关系》)和“Yanhuo Chi:An everyday aesthetic tourism experience”(《烟火气:日常审美视角下的旅游体验》),将中国文化概念“缘”和“烟火气”引入英文的旅游体验研究语境中。基于这两篇文献的学术反馈,视角创新和中国概念的广泛适用性得到了国际旅游研究学界的充分肯定,促进了非中文学者对中国文化概念的理解和接纳,并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体验研究的理论拓展和实践。笔者将以这两篇文章为例,浅谈旅游体验视角下中国文化概念全球普适的践行范式。
二、旅游体验视角下中国文化概念普适魅力的践行范式
笔者在旅游体验研究中,总结出两条中国文化概念国际化传播的范式和路径,意图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独特概念融入英文语境,展现中国文化概念的普适魅力。
实践范式一:“以名举实,以辞抒意”
笔者借用墨家逻辑学的核心命题之一“以名举实,以辞抒意”,言简意赅地概括第一条实现路径。此言出自《墨子·小取》,“名”指名称、概念,“实”指实际事物,“举”意为反映,“以名举实”意即语言中的“名”(概念)必须准确反映客观存在的“实”(事物)。“Tourism and Yuan-based strangership”这篇文章探讨的是中国文化里根深蒂固的“缘”的认知对旅游经历里与陌生人接触的影响。众所周知,“缘”是一个独具东方特色的说法,在西方话语体系和认知里是比较陌生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开门见山地谈“缘”对旅游体验的影响显然会比较突兀,也令非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读者难以理解。如何找到一个更具普适性的概念,在一个共识的框架下去论述,是嵌入非母文化话语体系的关键。循此思路,笔者以“strangership”(陌生人关系)这一更宽泛的概念来反映“缘”,继而论述东方语境下陌生人交往的核心特征和实质属性。换言之,以“陌生人关系”这一概念之名举“缘”这一存在之实,先建立两者之间的名实关系,为后续的进一步论述做好理论铺垫。
而后,如何展开来论述以缘为导向的陌生人关系,笔者用“以辞抒意”这一手法来概括。“辞”是语句或命题,“意”指思想和观点。“以辞抒意”强调通过逻辑严密的语言来表达观点。通过文献梳理,一个关于不同背景下陌生人的判断取向清晰地浮现出来:西方认为沟通是人际关系的先决条件,陌生人互动是随机的、疏离的,而东方文化不太重视工具性沟通,而是持有因果关系的基本观点,认为陌生人互动是前定的、与他人交织在一起的联系感,即“缘分”。因此,陌生感在西方文化中的偶然性与熟悉感在东方文化传统中的必然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在旅行中影响游客在目的地的经历和地方感。这一基本判断锚定了对“缘”主导的熟悉感和陌生人关系的研究方向。继而,笔者对中国成人初显期青年的访谈,揭示了一个由陌生人主导的人际关系循环,包括以“缘”为基础的陌生感的开始、社交性、强度和演变,用4条概念线“以辞抒意”,刻画了旅行中陌生人关系中的互动属性,丰富了旅游体验研究中对陌生人互动关系的理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凸显了中国文化概念的普适魅力。
实践范式二:“得意忘象,得象忘言”
在“Yanhuo Chi:An everyday aesthetic tourism experience”一文中,笔者采用了有别于上述的另一实现路径来表达旅游体验里中国文化概念的普适魅力。笔者以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语言、符号与意义关系的经典命题之一的“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来概括这一实现路径。该命题出自魏晋时期王弼所著《周易略例·明象》。其中,“言”指语言符号,“象”指象征意义的载体,“意”代表超越具体语言和符号的深层意义。笔者的论述逻辑依循“言-象意”的递进认知链条。首先,依言观象,通过文字理解符号;其次,依象悟意,透过符号体悟深层意义;最后,忘言忘象,通过悬置语言和符号的束缚,探寻本质意义。“烟火气”(言)从字面上理解是那一缕烟、上升三尺的食物热气、纸烧香燃的香火气息等,极具中国特色。要把这个概念推广,需要上升到一个较为普适的现象。稍作洞察就不难发现,烟火气其实是一个意蕴丰富的社会现象,弥漫着烹饪的味道、市井的氛围、生活的温暖,以及文化上情感与人性的载体的多层符号意义,且这种社会现象和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在全球其他区域也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欧洲城市街边悠闲的咖啡屋、酒吧文化、北美周末的农贸市场等街头巷尾的社会生活,其中,熙熙攘攘的氛围、熟人的邂逅、友善的互动、家常的内容,很多的特征和烟火气的内涵是相符的。所以,根植于中国文化的“烟火气”说法(言)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有全球普适性的社会现象(象),在论述中实现从“言”到“象”的递进。
思维的重点接下来转向从现象向本质的提升,即如何实现“得意忘象”。烟火气这一较为普适的现象背后的共性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体会到不平凡,象征着日常生活中丰富的审美氛围,其本质上是一种独特的日常旅游审美体验,笔者故以日常生活美学为理论视角,探索旅游目的地的烟火气现象背后的美学体验,是一种还原烟火气神韵之“得意忘象”的美学实践。考辨发现,日常生活美学在西方美学中称为“日常美学”(everyday aesthetics),它虽然强调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美学元素,但仍延续了艺术对象的美学模式,强调高度认知唤起和想象过程,与优先考虑非凡体验的西方主流旅游美学保持一致。然则东方文化传统下的“生活美学”(living aesthetics),超越了主客体二分法,涵盖了更广泛的世俗生活的审美价值,特别是更深层次的精神自由,更具有灵动气质,比如“一箪食,一瓢饮”,与烟火气场景给读者呈现出来的鲜活生动的生活图景十分契合。由是,笔者结合西方强调感官和情感反应的日常美学与东方文化超越精神的生活美学,保持和还原游客烟火气体验中存在的不同审美张力,从而超越语言和表象的限制,试图把握烟火气的审美体验感(意),实现从“象”到“意”的递进。
总而言之,以上两条路径是笔者团队在旅游体验视角下,将中国文化里的一些独特概念融入英文文献体系里的一些浅见,期待越来越多的中国旅游研究者在交流互鉴的旅游研究中以更饱满的文化自信彰显中国文化概念的普适魅力。
作者简介:苗莉,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综合度假村和旅游管理学系主任;蒋婷,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引用本文
苗莉,蒋婷.旅游体验视角下中国文化概念的普适魅力[J]. 旅游学刊, 2025, 40(8): 9-11.
责任编辑 || 吴巧红
责任校对 || 宋志伟
技术编辑 || 毛秋琳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图片来源 || Pexels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