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
浙江西湖-乌镇:江南水乡风情,驾车游走古镇 #生活知识# #旅行生活# #自驾游线路#
乌江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①,死亦为鬼雄②。
至今思项羽③,不肯过江东④。
注释
①人杰:人中杰出者。
②鬼雄:鬼之雄杰者。
③项羽:即楚霸王,秦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
④不肯过江东:《史记?项羽本纪》记:项羽 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2]。
译文
活着的当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3]。
简析
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志诗。
此诗另有题作“夏日绝句”,李清照南渡之后,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罢守江宁,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该诗可能作于此时。李清照在这首诗中,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楚霸汉之争中最后以失败而结束了自己生涯的楚霸王项羽,表示了钦佩和推崇。这首五绝,通过歌颂一位失败了的英雄——项羽,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对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也是一个有力的讽刺[4]。
赏析
出语掷地有声,正气凛然,不让须眉,虽身为女子,对靖康 之变亦是激愤难当,奋笔书之而成此慷慨之音。“至今思项羽”,其英雄气概令苟安者汗颜,抒发一女子爱国情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句刚健之极,有力之极,男儿中亦鲜有能作此语者。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文坛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一提起她,人们往往容易想到她的词,想到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优秀篇章,甚至可能因此产生好象这位女词人整天都在伤春悲秋、以泪洗面的错觉。其实这个印象是很片面的。正如鲁迅先生在《“题未定”草》中评陶渊明时所说的: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也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同样,李清照也绝非整日整夜地“寻寻觅觅”、“欲语泪先流”;在她的诗、文乃至一些词作中,都不乏充满爱国激情的名篇。尤其是她的诗作,由于受她自己的文学主张和当时“诗庄词媚”文艺思潮的影响,更是几乎没有一首是纯粹个人遭遇的悲叹,其绝大多数诗篇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民族安危、人民苦难的关心,以及诗人崇高的气节和伟大的襟怀。这些作品,字里行间都满蕴着女诗人纯真的爱国主义深情。她的杰出诗篇《乌江》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诗《彤管遗编》、《名媛诗归》等题作“夏日绝句”。审其诗意,本篇当是南渡以后的作品。
1126年,女真贵族侵略者长驱南下,北宋都城汴京陷落,中原大好河山沦入敌手。1127年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帝位后,不仅不思抵抗,反倒仓皇逃命、忍辱偷安。面对着祖国破碎的山河,满含着家仇国恨,诗人痛心疾首,吟出了这悲愤慷慨之歌。
李清照的词以白描见长,但在诗中却颇喜欢用事。她一向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才情过人。这给她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她在诗中往往能十分自如地借古人古事以议论时政、品评人物、抒发感触、寄托情怀。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里,诗人巧妙而灵活地借用了两个典故,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问题。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屈原在《九歌·国殇》中说:“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李清照认为,人活着应该于国于民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做一个杰出的人物;死也要象屈原所歌颂的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们一样,做鬼中的英雄。这是诗人久郁心中的激愤之辞,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有力地表达了这位山东女诗人、同时也是中华儿女那种宁为玉碎、不作瓦全的浩然正气和英雄主义理想。短短两句,语虽浅近,却寓意深永,发人深省。八百余年来,始终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为人们所传诵不绝。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人追昔抚今,感触万端,不禁想起那曾经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来。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为刘邦击败。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当刘邦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时,项羽冲破重围,来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眼看追兵将至,乌江亭长停船于江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还有千里之地,数十万人,也足以为王了。请大王急速渡江,不然汉军追来,就无法渡过去了。”项羽谢绝了亭长的好意,说:“天要亡我,我为什么还要渡江呢?况且我当年率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进,如今没有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仍旧拥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责备我,我难道心中就不感到惭愧吗?”毅然自刎而亡。诗人说:直至如今,还让人想念项羽,敬佩他那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项羽虽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他生为人杰,死亦刚烈,宁可自刎乌江,也不苟且偷生。而当时的赵构集团面对金朝贵族统治者的入侵,却是贪生怕死、懦弱无能;先是仓皇南渡,逃窜于残山剩水之间,旋又在临安正式建立起南宋小朝廷,从此苟安江左一隅,过着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丝毫不以光复为念。两相对比,其品格、其灵魂之高下美丑,不也就不言自明了吗?可见,诗人正是要借着对项羽英雄行为的崇敬、赞美,对高宗一伙苟且偷安的无耻行径进行深刻的揭露、尖锐的嘲讽和无情的鞭笞!
李清照的诗才早已为当时的诗坛所器重,他父亲的好友张文潜在为其父写的墓志铭中便指出:“长女清照能诗文。”王灼《碧鸡漫志》也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可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朱弁《风月堂诗话》也指出她“于诗尤工”。细读本篇,便可知这些评论都不是过誉之辞。诗虽短小,却立意高远,写得感情激越、慷慨动人;通篇貌似咏古,却是处处鉴今;运用古人古事,有如信手拈来,寥寥四句,连用数典,毫无刀砍斧削之痕;全诗语言浅近、明白晓畅、一气呵成。我们读罢诗章,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那慷慨高洁的爱国情怀,还可以领略到诗人独到的艺术功力。
靖康之乱,给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把诗人推向了苦难的深渊。南渡以后,她连续遭到丈夫早逝、被诬通敌、战乱转徙中心爱的金石文物也荡然无存等沉重打击,但她并没有完全沉浸在个人的巨痛深哀之中。她以“俯视巾帼”、“压倒须眉”的气概,写出了这篇不朽之作,真是壮怀激烈,气贯长虹,堪称千古绝唱[5]!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4]
5词条图册
网址:乌江 https://klqsh.com/news/view/188428
相关内容
明檀江绪寺庙初遇公主抱,江绪捡到明乌怀玉~@宋威龙99霸王别姬后,项羽为何自刎?自刎的乌江又在哪里?
贵州乌江寨:围“炉”共舞共享音乐与欢乐
“趣江畔”文创市集妙趣横生 文明创建 义乌文明网
假若项羽选择渡过乌江,还能卷土重来吗?王安石用一首诗给出答案
乌石村
蒋勤勤打卡乌江寨拍摄时尚大片,身着贵州民族服饰如同水墨画蒋勤勤 #热点
首届乌镇阅读节水乡邂逅书香
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 首届乌镇阅读节启幕
探索义乌周边乐趣,精选亲子游玩胜地攻略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