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与心理调适:重塑心灵的自我救赎
心理疾病并非单纯的精神病,而是大脑功能失调的结果。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心理疾病#
韩丽娟
河北南和区人民医院 精神科
在现代社会,精神疾病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它不仅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还对其家庭和社会生活造成诸多困扰。然而,通过科学的心理调适,患者有可能实现重塑心灵的自我救赎。
常见精神疾病类型
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患者常表现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愉悦感、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的抑郁症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据统计,全球约有3.5 亿抑郁症患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例如,一位原本开朗乐观的职场人士,在经历工作压力和生活挫折后,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对曾经热爱的运动、社交等活动失去兴趣,每天情绪低落,时常陷入自责,这可能就是抑郁症的表现。
焦虑症:焦虑症主要表现为过度的、难以控制的焦虑情绪,常伴有心慌、手抖、出汗、呼吸困难等躯体症状。患者可能会对未来的事情过度担忧,如担心自己或家人的健康、工作的进展等,这种担忧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符。焦虑症可分为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等多种类型。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行为异常等症状。幻觉中以幻听最为常见,患者可能听到不存在的声音对自己进行评论或命令。妄想则表现为坚信一些不符合现实的观念,如被害妄想,认为有人在暗中迫害自己。精神分裂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功能,使其难以正常生活和工作。例如,一位患者声称总能听到有人在耳边骂他,坚信周围人都在联合起来陷害他,行为也变得孤僻怪异,这可能就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
心理调适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这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对于抑郁症患者,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引导其认识到自己过度消极的思维方式,如总是将事情往最坏的方向想,然后帮助其建立积极合理的思维模式,从而改善情绪。对于焦虑症患者,帮助他们识别引发焦虑的具体情境和思维,通过行为实验来挑战这些不合理的思维,减少焦虑情绪的产生。
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对于缓解精神疾病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非常有效。常见的放松训练方法有深呼吸放松法、渐进性肌肉松弛法、冥想等。深呼吸放松法,即患者通过慢慢地吸气、呼气,专注于呼吸的感觉,使身体和心理逐渐放松下来。渐进性肌肉松弛法是让患者依次紧张和放松身体的各个肌肉群,感受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差异,从而达到全身放松的效果。冥想则是通过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让内心平静下来。每天进行15-30 分钟的放松训练,有助于患者缓解身心压力。
社交支持:良好的社交支持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家人和朋友要给予患者理解、关爱和支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患者也应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参加兴趣小组、社区活动等,扩大社交圈子,丰富生活内容,这有助于患者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韧性,更好地应对精神疾病带来的困扰。
运动锻炼:适度的运动锻炼能够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具有改善情绪、缓解压力的作用。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运动3 - 5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有助于调节情绪,增强体质,提升心理状态。比如,每天坚持散步半小时,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情绪逐渐变得积极,睡眠质量也有所提高。
精神疾病虽然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但通过了解常见精神疾病类型,掌握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患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救赎,重塑健康心灵,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同时,社会也应给予精神疾病患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助力他们的康复之路。
网址:精神疾病与心理调适:重塑心灵的自我救赎 https://klqsh.com/news/view/220707
相关内容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如何做好心理调适?教你7个自我调适心理小方法
残疾人心理调适和精神康复
泉州心理:应对心理疾病的心理调适方法分享
精神疾病的自我护理技巧
精神疾病自我调节一:自我调节模型
疾病康复期间患者心理调适.pptx
《追风筝的人》:一场关于自我救赎的心灵觉醒
心理自我调适方法
【世界精神卫生日】做好自我调适 关注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