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指南:舒缓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科技健康应用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缓解压力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科技健康指南#
“压力山大”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态。
生活中的紧张节奏无形中侵蚀着我们的心灵健康,各类精神和心理负担如同阴影,悄然为我们的生活投下烦恼的涟漪。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心身健康。然而,心灵作为身体的故乡,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整体幸福感。因此,无论生活多么忙碌,我们都应该时刻铭记守护心灵健康的重要性,因为心安即故乡。
针对当前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精心编制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旨在提升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与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并学习这些宝贵的心理健康素养吧!
第一条
心理健康是健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与身心健康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一个身心俱健的人,在认知、情绪、行为、人际关系以及适应环境方面都呈现出一种理想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感,还对家庭的和睦以及社会的和谐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方面,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例如,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之中的人,其免疫系统功能可能会受到损害,从而增加患上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心身疾病的风险。
另一方面,身体健康状况同样会影响心理健康。慢性疾病患者常常面临更高的心理疾病发病率,如抑郁和焦虑等。长期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又无法得到有效缓解,不仅会损害心理健康,也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第二条
适量运动对情绪健康大有裨益,它能够预防和缓解焦虑与抑郁。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之一,同样也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运动过程中,尤其是进行有氧运动时,大脑会释放出内啡肽这种被称为“快乐激素”的化学物质。它不仅具有镇痛效果,还是一种天然的抗抑郁药物。太极拳、瑜伽等注重呼吸觉察和调整的运动,有助于帮助人们平静情绪、减轻焦虑。此外,运动还能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每周三到五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适量运动,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与抑郁症状具有显著效果。如有需要,可以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指导,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
第三条
积极寻求专业帮助是应对心理问题的明智之举。当面临心理困扰时,不愿寻求专业援助是一种常见但有害健康的现象。人们往往因为种种误解而犹豫不决,如认为寻求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患上了精神心理疾病,或者只有病情严重时才需要就诊。同时,担心周围人的看法以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代表自己无能,也是阻碍人们寻求帮助的心理障碍。
然而,向专业人员求助并不意味着患有疾病或病情严重。事实上,那些能够积极求助的人往往心理更加健康,他们更勇于直面问题,主动寻求改变,并对未来抱有更乐观的态度。积极求助本身便是一种宝贵的能力,它体现了责任感、自爱与智慧。当心理问题出现时,不妨向医院相关科室、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社工机构寻求帮助。
求助的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这些举措旨在帮助个人更好地应对和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的恢复和发展。
接下来,我们谈谈睡眠问题。
睡不好觉可不仅仅是睡眠质量的问题,它还可能反映出更深层次的心身健康状况。常见的睡眠问题如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频繁觉醒以及噩梦等,都是心身健康的警示信号。这些问题往往与心理困扰或生理问题紧密相关,如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就可能严重影响睡眠。同时,睡眠不良也会反过来加剧心理问题,损害情绪调控能力,导致负面情绪的累积。因此,对于睡眠问题,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应该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和解决之道。
第五条
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
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抑郁症和焦虑症是两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当情绪持续低落、兴趣丧失、精力不足,并持续两周以上时,可能已患上抑郁症。抑郁症不仅带来精神上的痛苦,还可能影响学习、工作,甚至导致悲观厌世。抑郁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因此需要特别防范。而焦虑症则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伴随心跳加速、手抖、出汗等症状。
公众应提高对自身情绪的觉察能力,及时寻求科学的评估,以便尽早获得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治愈。及时治疗不仅有助于降低自杀风险,还能有效预防复发。
第六条
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
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药物治疗是心理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精神类药物种类繁多,各有其用量、适用范围与禁忌,以及副作用。因此,必须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切不可随意滥用或自行增减剂量。某些药物的滥用可能导致药物依赖及其他严重后果。
在用药期间,应定期向医生反馈自己的情况,遵循医嘱按时复诊,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调整药物类别和用量。病情得到控制后,仍需听从医生的建议,不可擅自停药。自行调整药量或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复发或恶化。同时,也要了解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并与医生沟通咨询,切不可因担忧副作用而拒绝必要的治疗。
第七条
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
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
儿童心理发展涉及感知觉、认知、语言、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都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尽管儿童发展存在普遍规律,但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水平和优势领域都有所不同。因此,养育者需要了解这些发展特点,理性看待孩子间的差异,并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发展节奏和特点。
早期的发展阶段对儿童一生心理特征的影响深远。如果儿童面临过大的压力、缺乏运动和社交机会,将可能阻碍他们的大脑发育和心理成长。因此,养育者需要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引导,以促进儿童健康的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共同塑造的结果。其中,家庭作为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深远影响。虽然惩罚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期来看,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相比奖惩,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情绪与需求,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养育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反思和自我成长,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养育者要把握恰当的尺度,既要支持孩子的成长,又要避免过度干预。此外,养育者应认识到,儿童成长中的某些“问题”往往是自然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应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第八条
预防老年痴呆,运动与认知训练不可少
老年痴呆,这一老年期常见的退行性脑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因此早期识别与干预显得尤为关键。其症状涵盖记忆减退、生活能力下降、无法完成日常任务、决策困难、言语表达障碍以及性格变化等。通过认知功能评估,可在早期发现老年痴呆的迹象。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多运动、多用脑以及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则有助于预防这一病症。具体来说,老年人应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同时保持学习和思考的活力,积极投身于各类社交互动中。
第九条
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理解与关怀
精神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常常被人们误解和恐惧,这主要源于对疾病的不了解。然而,这些疾病在得到适当治疗后,其症状可以得到显著缓解甚至完全康复。因此,对于那些经过治疗、症状得到控制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他们完全能够胜任家庭角色、工作职能以及社会职责。将他们排除在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之外,不仅不必要,而且可能给他们及其家庭带来额外的负担。为这些能够保持工作能力的患者提供适宜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将有助于他们的病情改善和全面康复。
第十条
科学应对压力,远离不健康减压方式
在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时,人们往往会选择不同的方法。然而,某些看似能短暂舒缓心情的减压方式,如吸烟、饮酒、过度购物或沉迷游戏,实际上可能带来更多身心健康和生活适应的问题。因此,学习科学有效的减压方法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
首先,调整个人心态。识别并摒弃那些导致不良情绪的消极想法,以更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问题。
其次,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选择合适的倾诉对象,如亲朋好友或专业人士,以获得情感和实际的支持。
最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适量运动、培养兴趣爱好等途径来调节情绪,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问题,促进长远的心身健康。
举报/反馈
网址:健康科普指南:舒缓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https://klqsh.com/news/view/223134
相关内容
【健康科普】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守护你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科学生活方式指南
心理健康科普小知识
掌握自我调节技巧,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健康科普】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宣传
心理健康手册:30 种方法缓解压力与焦虑
系统发力,多措并举,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心理健康成长指南.pptx
心理健康小知识之缓解压力
【市南区居民健康知识指南】 饮食与健康:平衡多样,吃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