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发布《心理健康素养十条》指南

发布时间:2025-09-07 07:3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推荐,指导日常饮食健康。 #生活技巧#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书籍# #营养学权威书籍#

时常感到心绪不宁,身体也伴随着不适。”这样的体验或许我们都曾有过。但您曾深思过,心理健康究竟如何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吗?又或者是,哪些日常习惯能同时促进我们的身心两方面的健康?为了解答这些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国家卫健委特地编制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指南,让我们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

0#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相辅相成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保持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状态。它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感受、家庭的和睦氛围,更对社会和谐有着深远的影响。

0# 适量运动助力情绪调节

运动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当进行适量运动,尤其是像太极拳、瑜伽这类注重呼吸觉察的运动时,能够刺激大脑释放内啡肽,这种被称为“快乐激素”的物质不仅能镇痛,还能有效对抗抑郁。此外,运动还能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为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建议每周坚持三到五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运动量,以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0# 积极寻求帮助是明智之举

面对心理问题,我们不应回避,而应积极寻求专业帮助。这是对自己负责、对家庭和社会负责的体现,也是智慧的选择。通过与专业人员的交流和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解决问题,走向更加健康的生活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这种做法不仅常见,而且对身心健康有害。不愿求助的原因多种多样,例如,有些人会误以为只有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才能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或者认为只有病情严重时才需要寻求专业帮助。此外,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并不意味着患有精神心理疾病,也不意味着病情严重。事实上,那些能够积极求助的人往往更心理健康,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寻求改变,并对未来持有更乐观的态度。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它体现了对自己的关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当面临心理问题时,你可以向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社工机构寻求帮助。这些机构可以提供专业评估和诊断、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等服务。

0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理健康问题

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体现。常见的睡眠问题如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再睡、频繁噩梦等,都可能是心理或生理问题的反映。多数睡眠障碍源于情绪困扰,特别是抑郁和焦虑,它们常常干扰睡眠。例如,焦虑可能导致入睡难,而抑郁则常伴随失眠和早醒。同时,睡眠不良也会进一步损害心理健康,加重心理疾病。睡眠不足会损害情绪调控能力,增加负面情绪。

0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抑郁症和焦虑症是常见的心理疾病。当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不足等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时,可能已患上抑郁症。抑郁症不仅导致精神痛苦,还可能影响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甚至出现悲观厌世的想法。抑郁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和防范。焦虑症则以焦虑情绪为核心症状,表现为无明确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频等躯体症状。公众应提高对自身情绪健康的觉察能力,及时寻求专业评估和科学治疗,以防止问题恶化。抑郁症和焦虑症可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治愈,及时治疗有助于降低自杀风险并预防复发。

0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药物治疗是许多心理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精神类药物种类繁多,各有不同的用量、适用范围、禁忌和副作用。因此,必须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得随意自行使用或调整药量。滥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药物依赖及其他严重后果。在用药期间,应定期向医生反馈自己的实际情况,遵循医生的复诊要求,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药物类别及用量的调整。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仍需听从医生的建议,不可擅自停药。自行调整药量或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复发或恶化。同时,药物副作用在所难免,但应与医生沟通并了解其表现和程度,以做出明智的治疗决策。

0儿童心理发展需科学引导,家庭氛围至关重要
儿童心理发展遵循着感知觉、认知、语言、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内在规律。在成长过程中,不同儿童会展现出各自独特的发展速度、水平和优势领域。作为养育者,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些发展特点,以理性态度对待孩子间的差异,并尊重每个孩子自然的发展节奏和特性。早期的发展阶段对儿童一生心理特征的影响深远,因此,为儿童创造一个压力适中、运动充足、社交丰富的成长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儿童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的复杂交互结果,其中家庭环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被证明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相较于简单的奖惩措施,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情绪与需求,以及科学有效的引导,被证明是更为重要的育儿策略。养育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自我提升,学习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并适时地提供支持和引导。

0老年痴呆的预防策略:运动、脑力活动和社交参与

老年痴呆,作为一种老年期常见的退行性脑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够治愈。因此,早期识别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记忆退化、难以完成日常任务、决策困难、言语表达障碍以及性格变化等。通过认知功能评估,我们可以早期发现老年痴呆的迹象。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定期运动、脑力活动和社会交往,被证实能有效预防老年痴呆。老年人应当时刻保持活跃,不仅通过运动来维持身体机能,更要通过脑力活动和社交参与来挑战大脑功能。

0精神心理疾病患者需社会理解与支持,反对歧视与排斥

精神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和焦虑症等,是现代人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这些患者需要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而非歧视与排斥。我们应当摒弃偏见,以同情和关怀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重返健康生活
人们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惧和排斥,往往源于对疾病的不了解。然而,事实上,这些疾病在经过适当治疗后,其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缓解甚至完全康复。因此,当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治疗,其症状得到控制后,他们同样能够胜任家庭、工作和社会角色。将患者排斥在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环境之外,不仅不必要,也不恰当,这反而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额外的压力。为那些能够维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提供适宜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将有助于他们的病情改善和康复。

科学应对压力,远离不健康减压方式

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时,人们往往会寻求各种方式来舒缓心情。然而,并非所有减压方式都是健康的。例如,吸烟、饮酒、过度购物或沉迷游戏等,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舒缓效果,但长期来看,这些方式却可能给身心健康和生活带来更多问题。为了更有效地应对压力并维护心身健康,我们应该学习科学且有效的减压方法。这包括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出导致不良情绪的消极想法,并依据客观现实减少偏激歪曲的认知;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选择合适的倾诉对象以获得情感和实质性的帮助;以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适量运动和健康的兴趣爱好来调节情绪。评判一个减压方式是否科学,主要看它是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现实问题,以及是否利于我们的长远心身健康。

举报/反馈

网址:国家卫健委发布《心理健康素养十条》指南 https://klqsh.com/news/view/223141

相关内容

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学习指南
国家卫健委:四项措施保障大众心理健康
【健康科普】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守护你的心理健康!
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二十条”发布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2024年版)(3)】什么是健康生活方式?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
北京发布“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二十条”
国家卫健委: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 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讲究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转发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健康饮食、合理膳食”核心信息的通知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