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星餐厅陨落:从云端跌落的“魔都最贵神话”
豪门光环下的速朽:由好利来执行总裁罗昊与北欧传奇主厨Esben Holmboe Bang联袂打造的EHB餐厅,坐拥徐汇法式别墅三层空间,曾以人均近万元的价格、定制化北欧料理横扫上海餐饮圈。开业仅半年便摘得米其林一星,驻店女主厨Viviane Mello斩获“年轻厨师奖”,却仅存活两年半便宣告暂别。一纸公告引发行业震荡:2025年9月1日,EHB突然公告因“合作战略调整”将于9月28日正式闭店,虽强调“暂别非终点”,但重启计划至今成谜。其闭店与蝉联8年三星的Ultraviolet、广州米其林一星Rêver·玥等高端餐厅的接连倒闭形成共振,标志中国高端餐饮寒冬加剧。预定神话破灭:曾需提前3个月抢位的席位如今空置,消费者从追捧“北欧饮食哲学”到质疑“万元值否”,折射高端餐饮信任危机。二、奢华背后的结构性崩溃:三重致命伤
1.客群断崖与消费降级冲击
中产与富豪集体“叛逃” :2023年以来人均3000元以上餐厅预订量暴跌42%,商务宴请因政策收紧缩水超30%。EHB的顶级松露、野生鲑鱼套餐难敌“火锅烧烤+穷鬼套餐”的性价比诱惑。
“体验经济”泡沫破裂:北欧风仪式感(三层空间流转、侍酒师服务)被吐槽“吃得比考试累”,中国消费者更渴望烟火气的松弛感。
2.成本黑洞与商业逻辑矛盾
畸高运营压垮盈利:746平米别墅月租近百万元,30人团队服务10位顾客(翻台率为零),顶级食材成本占比超40%,利润率甚至低于制造业。
米其林光环反成枷锁:评星后房租暴涨30%,但高客单价难以持续引流,陷入“不涨价亏本,涨价客散”的死循环。
3.文化冲突与市场错位
北欧极简 VS 中式“饱腹”需求:低温慢煮驯鹿肉、分子料理泡沫等被嘲“一口千元却饿着出门”,小红书热评:“不如街边炒粉实在”。
豪门标签的双刃剑:好利来“太子爷”光环吸引流量,却也因“网红噱头”质疑削弱专业背书,难塑持久品牌价值。
三、自救困局:高端餐饮的生死转型
降价求生反噬品牌:推平价下午茶、鸡尾酒时段(一楼Tearoom),但398元套餐难敌消费者“花小钱装大款”心态,加速老客流失。场景革命尝试遇冷:借法式别墅打造“餐饮+艺术”沉浸空间,却因弱化核心菜品沦为打卡背景板,复购率低于15%。全行业集体“摆摊化” :五星酒店卖包子、米其林主厨街头卖红薯冰淇淋,高端标签彻底瓦解,消费者认知降级难逆转。四、未来启示:重构“奢侈”定义
抛弃价格虚高,回归价值本质北京兰斋素食以百元级定价结合声景艺术空间成新中产宠儿,证明“情绪价值>食材炫技”才是破局关键。供应链革命降本中央厨房预制松露酱等高端原料降本50%,上海老吉士靠“现炒+半预制”平衡品质与翻台率。文化本土化突围杭州桂语山房将宋韵美学融入菜品设计,“东方仪式感”替代西方范式,客单600元仍一位难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