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剩菜盲盒”火爆出圈 理性消费与节约新风尚逐步形成
个性化消费逐渐成为主流,不再盲目跟风 #生活知识# #生活理念# #消费观念更新#
你会以原价格的三分之一,去购买餐饮商户当天剩下的食品吗?
下午6时的东葛路,市民罗女士快步走进一家糕点店,对店员说:“你好,我来取已经买好的‘剩菜盲盒’。” 话音刚落,店员给她递来了一个袋子,里面装着芋泥小鼓、南瓜星星包和麻薯芋泥包——这一袋原价超过30元的点心,只花了11.9元。“下班取盲盒,省钱又惊喜,我已经上瘾了!” 她笑着说。
罗女士花11.9元购买的盲盒拆出价值30多元的面包。记者 宋延康 摄
近期,“剩菜盲盒”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悄然走红,这种将环保理念和省钱属性完美平衡的消费模式正对年轻人的“胃口”,已悄然成为南宁都市青年青睐的新生活方式。
魔法盲盒受追捧,低价解锁惊喜“食”光
如今的南宁,像罗女士这样的“盲盒爱好者”越来越多。这些受追捧的“剩菜盲盒”,并非真的“剩菜”,而是商家将当天未售罄、临近保质期的食品打包打折出售,烘焙、快餐、卤味、轻食等品类一应俱全。消费者只需在 “惜食魔法袋”“米粒盒子”等小程序上预约,按约定时间到店自提,花5.9元、9.9元或19.9元,就能买到价值3至4倍的食品。这股潮流从社区便利店蔓延到连锁烘焙店,甚至吸引了不少高消费餐厅的加入。
罗女士领取剩菜盲盒。记者 宋延康 摄
晚上10时,市民何女士领取“剩菜盲盒”。记者 宋延康 摄
都市甜心盲盒受追捧。记者 宋延康 摄
记者走访发现,南宁不少商家的“剩菜盲盒”销量喜人,热门产品经常“秒光”。美点烘焙桃源店自推出“盲盒”以来,累计售出上千单,每晚10时后,取袋的消费者络绎不绝;在24客便利店里,3.9元或5.9元的盲盒可能是“鲜牛奶+戚风蛋糕”,或“糯玉米+肉包”,多样的搭配让市民热衷下单;卤味品牌栖头鸭的盲盒圈粉无数,9.9元荤素卤味被网友戏称“吃到撑”;范记饼屋军安店每天能接7至8单盲盒订单;广隆蛋挞王的盲盒成了上班族下午茶首选,何女士这样的“资深玩家”更是通过小红书打卡多个品牌。“一甜面包屋”店长李姐表示,他们每天把前一日未售完、无添加的手作面包放进盲盒,“既减少浪费,也很受欢迎。”甚至连宜家也加入这一行列,虽不固定供应,但偶尔推出的“瑞典肉丸”或“三明治”盲盒,也为消费者带来别样趣味。
好评之外也有烦恼,商家、平台积极调整
“剩菜盲盒”的热潮里,多是消费者的好评与期待,但也夹杂着对“取餐时间”和“社区覆盖”的建议。年轻人爱它的“实惠、新鲜感,还充满了探索欲”。大学生小张说:“花小钱办大事,还能为环保出力”;上班族何女士认为:“帮商家减少浪费,给我们实惠,是双赢”;市民小林则通过盲盒“解锁”了曾经觉得“价格太高”的轻食店,如今已成为常客。
不过,消费痛点也随之而来。家住安吉大道的何女士表示,“周边小区多,却没几家店有盲盒,每次都要跑到朝阳广场买,太不方便了”。小林也对取餐时间有些无奈,“有些喜欢的餐厅要晚上10点后才能取餐,太晚了”。相比北上广等城市推出的星级自助、日料寿司、西餐汉堡等多类型盲盒,南宁目前参与商户仍以烘焙和简餐为主,品类有待丰富。
针对“取餐时间不便”等问题,部分商家已做出调整。记者发现不少连锁饼屋取餐时间从早上开始,方便上班族和学生党买来当早餐。范记饼屋的店员张姐表示,早上7点就开始供应“剩菜盲盒”,基本是前一天卖剩且仍在保质期内的面包蛋糕。七星路某品牌简餐厅也在计划“分时段放盲盒”,以匹配不同人群需求。为了让这份“惊喜”不打折扣,商家们也在细节上格外用心。栖头鸭的店员会主动询问顾客辣度偏好,打包时反复叮嘱“素菜要尽快吃”;广隆蛋挞王、范记饼屋等烘焙店,坚持盲盒食品“价值超过标价”,确保消费者拿到手的都是新鲜可食的点心。
底线不能“盲”,安全与信任是核心
在消费者收获惊喜与性价比、商家节约成本的同时,不少网友也担心个别商家的盲盒没清晰标注生产日期,“拿到手不知道啥时候做的,心里没底”;更有人担心,若商家把控不严,过期食品会被“偷偷塞进盲盒”。
针对消费者可能关心的食品信息问题,记者搜索发现:市场监管总局于2023年6月印发《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强调经营者要充分履行注意义务,避免以盲盒形式销售食品、化妆品带来安全和浪费等方面的风险。记者致电南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问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已密切关注这一新兴消费模式,明确要求商家“必须守好食品安全底线”,也提醒消费者一定要注意甄别,到正规店铺进行消费。
理性消费+惜食理念,南宁正形成节约新风尚
南宁“剩菜盲盒”的兴起,体现了当代消费文化的理性蜕变与价值升华。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吴寿平认为,“剩菜盲盒”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消费,体现出年轻人消费观的成熟,他们不再盲目追求品牌与虚荣,更看重性价比与实际价值,并从中获得道德成就和探索乐趣。
不过,吴寿平也指出,“剩菜盲盒”要行稳致远,必须守住安全底线。“平台与商家需严格品控、透明信息,监管部门也要细化政策,消费者在拥抱这一新风尚时,要保持理性,应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及时食用、保留凭证、按需购买。”
其实“剩菜盲盒”的本质在于“惜食”,而在南宁,“惜食”早已突破盲盒范畴,各类接地气的举措在街头巷尾落地,共同织就“舌尖上的节约”之网。南宁越来越多大型商超或便利店设置临期商品专柜,餐饮店推出的“小份菜”成了新选择,南宁不少粉店也推出“迷你老友粉”、一两螺蛳粉,分量减半,单人食客再也不用“吃不完浪费”;连锁火锅店搞起“菜品拼盘”,让食客能尝多种口味,减少剩余。
农贸市场里,也有不少“爱心捐赠点”暖人心。记者在建政路菜市看到,有些爱心摊主把当天未售完、仍在保质期内的蔬菜、水果,免费捐给社区困难家庭或独居老人。学校和企业也没掉队,南宁一些学校、企业食堂开设“小份窗口”,引导按需取餐,减少剩饭;部分企业的员工餐厅搞“光盘奖励”,吃完饭后能兑换纸巾、饮料,用小礼品鼓励节约。这些举措与“剩菜盲盒”相互补充,从商家创新到市民参与,再到社会协同,南宁正用多元方式让“惜食”成为绿城南宁的生活新风尚。
网址:南宁“剩菜盲盒”火爆出圈 理性消费与节约新风尚逐步形成 https://klqsh.com/news/view/225492
相关内容
剩菜盲盒:年轻人的新消费趋势与环保理念南宁新青年·新消费·新势力
剩菜冷热入箱有讲究!5 步科学保存法,安全保鲜又省冰箱
“春节剩宴”到底能不能吃剩饭?剩菜处理“口诀”来了
新茶饮何以持续火爆(农产品新消费观察)
你的情绪,我的生意,labubu爆火背后
【Labubu爆火的冷思考】准备好迎接Z世代消费者了么
2024年Q1中国消费者兴趣圈层白皮书
盲盒饭局:年轻人社交新玩法
“反向消费”正在成为生活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