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版已久的“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终于再版

发布时间:2025-09-08 12:42

文化讲座有时会提供特别的嘉宾和互动环节 #生活乐趣# #文化讲座#

1977年,新亚书院创办了“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自此开了新亚的新传统: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术之世界精神。近四十年,以钱穆先生为名的讲座迎来了多位名垂青史的大家,也留下了多本影响深远的著作。2016年,活字文化再版了四本名著,大陆读者得以再度感受新亚学风,以及大师们留下过的思想印记。

“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丛书书影

“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总序

金耀基

今年是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创校六十周年,新亚书院之出现于海隅香江,实是中国文化一大因缘之事。1949年,几个流亡的读书人,有感于中国文化风雨飘摇,不绝如缕,遂有承继中华传统、发扬中国文化之大愿,缘此而有新亚书院之诞生。老师宿儒虽颠沛困顿而著述不停,师生相濡以沫,弦歌不辍而文风蔚然,新亚卒成为海内外中国文化之重镇。1963 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新亚与崇基、联合成为中大三成员书院。中文大学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愿景。新亚为中国文化立命的事业,因而有了一更坚强的制度性基础。1977 年,我有缘出任新亚书院院长,总觉新亚未来之发展,途有多趋,但归根结底,总以激扬学术风气、树立文化风格为首要。因此,我与新亚同仁决意推动一些长期性的学术文化计划,其中以设立与中国文化特别有关之“学术讲座”为重要目标。我对新亚的学术讲座提出了如下的构想:

“新亚学术讲座”拟设为一永久之制度。此讲座由“新亚学术基金”专款设立,每年用其孳息邀请中外杰出学人来院作一系列之公开演讲,为期两周至一个月,年复一年,赓续无断,与新亚同寿。“学术讲座”主要之意义有四:在此“讲座”制度下,每年有杰出之学人川流来书院讲学,不但可扩大同学之视野,本院同仁亦得与世界各地学人切磋学问,析理辩难,交流无碍,以发扬学术之世界精神。此其一。讲座之讲者固为学有专精之学人,但讲座之论题则尽量求其契扣关乎学术文化、社会、人生根源之大问题,超越专业学科之狭隘界限,深入浅出。此不但可触引广泛之回应,更可丰富新亚通识教育之内涵。此其二。讲座采公开演讲方式,对外界开放。我相信大学应与现实世界保有一距离,以维护大学追求真理之客观精神,但距离非隔离,学术亦正用以济世。讲座之向外开放,要在增加大学与社会之联系与感通。此其三。讲座之系列演讲,当予以整理出版,以广流传,并尽可能以中英文出版,盖所以沟通中西文化,增加中外学人意见之交流也。此其四。

新亚书院

新亚书院第一个成立的学术讲座是“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此讲座以钱宾四先生命名,其理甚明。钱穆宾四先生为新亚书院创办人,一也。宾四先生为成就卓越之学人,二也。新亚对宾四先生创校之功德及学术之贡献,实有最深之感念也。1978 年,讲座成立,我们即邀请讲座以他命名的宾四先生为第一次讲座之讲者。83岁之龄的钱先生缘于对新亚之深情,慨然允诺。他还称许新亚之设立学术讲座,是“一伟大之构想”,认为此一讲座“按期有人来赓续此讲座,焉知不蔚成巨观,乃与新亚同跻于日新又新,而有其无量之前途”。

翌年,钱先生虽困于黄斑变性症眼疾,不良于行,然仍践诺不改,在夫人胡美琦女士陪同下,自台湾越洋来港,重踏上阔别多年的新亚讲堂。先生开讲的第一日,慕其人乐其道者,蜂拥而至,学生、校友、香港市民千余人,成为一时之文化盛会。在院长任内,我有幸逐年亲迎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日本京都大学的小川环树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狄百瑞教授和中国北京大学的朱光潜先生,这几位在中国文化研究上有世界声誉的学人的演讲,在新亚,在中大,在香港都是一次次文化的盛宴。

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

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

1985 年,我卸下院长职责,利用大学给我的长假,到德国海德堡做访问教授,远行之前,职责所在,我还是用了一些笔墨劝动了哈佛大学的杨联陞教授来新亚做85 年度讲座的讲者。这位自嘲为“杂家”、被汉学界奉为“宗匠”的史学家,在新亚先后三次演讲中,对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三个钥辞作了渊渊入微的精彩阐析,从我的继任林聪标院长信中知道杨先生的一系列演讲固然圆满成功,而许多活动,更是多彩多姿。联陞先生给我的信中,也表示他与夫人的香港之行十分愉快,还嘱我为他的讲演集写一跋。这可说是我个人与“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画上了愉快的句点。

此后,林聪标院长、梁秉中院长和现任的黄乃正院长,都亲力亲为,年复一年,把这个讲座办得有声有色。自杨联陞教授之后,赓续来新亚的讲座讲者有余英时、刘广京、杜维明、许倬云、严耕望、墨子刻、张灏、汤一介、孟旦、方闻、刘述先、王蒙、柳存仁、安乐哲、屈志仁诸位先生。看到这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学者,不禁使人相信,东海,南海,西海,北海,莫不有对中国文化抱持与新亚同一情志者。新亚“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的许多讲者,他们一生都在从事发扬中国文化的事业,或者用李约瑟博士的话,他们是向同代人和后代人为中国文化做“布道”的工作。李约瑟博士说:“假若何时我们像律师辩护一样有倾向性地写作,或者何时过于强调中国文化贡献,那就是在刻意找回平衡,以弥补以往极端否定它的这种过失。我们力图挽回长期以来的不公与误解。”

朱光潜《维柯的<新科学>及其对中西美学的影响》

杨联陞《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 》

的确,百年来,中国文化屡屡受到不公的对待,甚焉者,如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且遭到“极端否定”的命运。正因此,新亚的钱宾四先生,终其生,志力所在,都在为中国文化招魂为往圣继绝学,而“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之设立,亦正是希望通过讲座讲者之积学专识,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对中国文化阐析发挥,以彰显中国文化千门万户之丰貌。“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讲者的演讲,自首讲以来,凡有书稿者,悉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印行单行本,如有中、英文书稿者,则由中文大学出版社与其他出版社,如哈佛大学出版社、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联同出版。

三十年来,已陆续出版了不少本讲演集,也累积了许多声誉。日前,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甘琦女士向我表示,讲座的有些书,早已绝版,欲求者已不可得,故出版社有意把“讲座”的一个个单行本,以丛书形式再版问世,如此则搜集方便,影响亦会扩大,并盼我为丛书作一总序。我很赞赏甘社长这个想法,更思及“讲座”与我的一段缘分,遂欣然从命。而我写此序之时,顿觉时光倒流,重回到七八十年代的新亚,我不禁忆起当年接迎“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的几位前辈先生,而今狄百瑞教授垂垂老去,已是西方新儒学的鲁殿灵光。钱宾四、李约瑟、小川环树、朱光潜诸先生则都已离世仙去,但我不能忘记他们的讲堂风采,不能忘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他们的讲演集都已成为新亚书院传世的文化遗产了。

2009年6月22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绝版已久的“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终于再版 https://klqsh.com/news/view/226866

相关内容

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观后感
钱穆先生诞辰130周年 | 寻找中国文化独特精神之所在
文化讲座主持词
探索人文之美:10场不容错过的文化讲座!
阅贵·阅多彩|“孔学堂文库”十周年:久久为功打造孔学堂学术出版精品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
一周文化讲座|春节申遗知多少
校友嘉宾励志讲座 激发学子追求梦想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周年纪念版丛书出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