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文化讲座有时会提供特别的嘉宾和互动环节 #生活乐趣# #文化讲座#
历届讲者
播报
编辑
讲座成立以来,先后莅校担任此讲座讲者之杰出学人,计有下列36位(截至2025年) [2]:
讲者年份
讲者
学院
1978
钱宾四先生
新亚书院创办人
1979
李约瑟教授
英国剑桥大学
1981
小川环树教授
日本京都大学
1982
狄百瑞教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1983
朱光潜教授
中国北京大学
1984
陈荣捷教授
美国彻淡慕学院
1985
杨联升教授
美国哈佛大学
1986
余英时教授
美国耶鲁大学
1988
刘广京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1989
杜维明教授
美国哈佛大学
1991
许倬云教授
美国匹兹堡大学
1993
严耕望教授
台湾中央研究院及新亚研究所
1994
墨子刻教授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
1995
张灏教授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及台湾中央研究院
1997
汤一介教授
中国北京大学
2003
孟旦教授
美国密歇根大学
2004
方闻教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2005
刘述先教授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2006
王蒙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2007
柳存仁教授
澳洲国立大学
2008
安乐哲教授
夏威夷大学
2009
屈志仁教授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2010
荣鸿曾教授
美国匹兹堡大学
2011
劳思光教授
台湾华梵大学
2012
傅申教授
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
2013
孙述宇教授
新亚书院校友、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创办人
2014
包弼德教授
美国哈佛大学副教务长、东亚语言文明系讲座教授
2015
余光中教授
台湾中山大学外国语文学系荣誉退休教授
2016
张洪年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
2017
艾尔曼教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及历史学教授
2018
刘笑敢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2019
李惠仪教授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中国文学教授
2022
梁元生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
2023
钟鸣旦教授
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教授
2024
柯马丁教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亚洲学讲座教授
2025
陈金樑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利荣森中国文化教授 [2]
同名丛书
播报
编辑
贵州人民出版社已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系列图书简体版。 [3]
丛书选取许倬云、刘述先、小川环树、狄百瑞、朱光潜、李约瑟、杨联升诸大师演讲杰作,形式生动,文字优雅。几位大师各自立足中华传统,放眼全球,以阐释、创新中华文化为己任,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从各个角度叙述中华文化的过去与未来,见解卓然,广受赞誉。 [3]丛书详情如下:
一、实证发明精神创造中华帝国 [3]
二、唱颂中国诗歌之古韵古致 [3]
三、追寻古典自由文化气息 [3]
四、追溯中西美学中的和与雅 [3]
朱光潜—维柯的《新科学》及其对中西美学的影响
五、管中窥豹,细述中国文化渊源 [3]
杨联升—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
六、儒、道、释共融互通后的中国文化史 [3]
许倬云—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
七、在没有孔子的年代,孔子如何延续 [3]
近年讲座概览
播报
编辑
刘笑敢
(2018年)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新亚书院邀得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及香港中大哲学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刘笑敢教授主持三场公开讲座。刘教授是知名中国哲学研究专家,不单为当今汉语哲学界中国哲学研究成果最丰硕的学者之一,他的道家哲学研究亦饮誉国际学术界。 [4]
第三十一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该三场讲座于3月16日、17日及19日举行,详情如下:
第一讲 人性之古今:从孟子理论到科学发现
孟子讲人性善,荀子讲人性恶。实际上,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有很多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内容。孟子讲的人性是普遍的吗?是完全的吗?是有差异的吗?所谓人性善是客观的事实还是我们的希望或假设?西方如何讨论这个问题?现代科学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心理学家的监狱实验和电击实验是否证明人性恶?儿童心理学的实验是否可以证明人性善?我们今天应该怎样思考人性问题?此演讲试图回答和讨论这些问题。 [4]
第二讲 人性之有无与善恶:实然与应然
关于孟子的人性理论有很多重要研究,其中牟宗三和安乐哲(Roger Ames)两者相反的观点,正好让我们展开进一步讨论。牟宗三将孟子的人性解释为康德的意志自由,有本质主义倾向;安乐哲则坚决反对本质主义的解释,试图说明孟子的人性理论应该按照过程哲学理解为「becomings」。他们二人都自觉地借用了西方哲学理论来解释孟子之人性理论,但所借用的哲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完全不同,而两种观点都明显忽略了孟子思想可能的原貌。这提醒我们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要有更自觉的意识和选择,比如如何借用西方理论 - 是试图逼近古代思想的真相,还是努力创造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观念?最后,我们也会参照现代科学实验的发现来讨论现代社会应该如何理解孟子思想,以及应该提倡什么样的人性观。 [4]
第三讲 以直报怨与以德报怨:儒道合论
老子曾提出「以德报怨」的主张,而孔子则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从字面上来看,二者是对立的,似乎是儒道之斗争的又一个实例。实际上,老子和孔子的思想都有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考虑,两者并不是同一个层面的理论。从两者的理论背景和整体关照来看,孔、老两者的主张都各有其根据与合理性。从现代社会生活的现实情况和实际需要来说,这两种主张也是各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的。本演讲试图讨论为什么、以及在何种条件下这两种看似对立的主张都是对的和必要的,以及这两种理论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最后,我们会进一步比较老子的「以德报怨」主张与现代政治哲学的宽容理论的异同关系,指出古老的老子哲学仍然有其无可替代的现代理论价值。 [4]
艾尔曼
(2017年)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新亚书院邀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胡应湘’58讲座教授艾尔曼教授(Benjamin A. Elman),为新亚书院第三十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主讲三场公开讲座。该三场讲座于3月3日、4日及8日举行。 [5]
第三十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第三十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详情如下:
第一讲 朝鲜鸿儒金正喜(1786-1856)与清朝乾嘉学术
在十七至十九世纪时造访北京(朝鲜称之为“燕京”)的李氏朝鲜(1392—1910)译员与使节留下了丰富的日记与游记,我们从这些记载中可了解他们眼中的清代中国(1644—1911),特别是从北京、热河、避暑山庄一直延伸到鸭绿江边境的京畿地区。金正喜在19世纪朝鲜学者中影响甚巨,以拥有弟子三千(与孔子一样)闻名于世。他年轻时曾随朝鲜贡使造访北京,结交诸多汉学文士。从他的多部著作和论述中,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后乾隆时期”中国与朝鲜文人的政治意识与文化思想。 [5]
第二讲 大逆转:前近代世界中的中、日、韩(1590-1890)
十九世纪末日本之崛起与中国之没落一直是汉学界和日本研究学界的主流说法。是次讲座从一个在2006年出现的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网络争议说起,探讨二十一世纪中日两国在历史领域中正面对垒所带来的新状况,从而揭示战争与文化史之密不可分。日本明治维新作为“日本崛起”的代表事件,激发起现代主义者对“颓废”的中国艺术和传统历史发起批判,并让中国革命家在战后的东亚世界得以利用“衰落的中国”作为改革的藉口。 [5]
第三讲 十八世纪日本与中国对皇侃《论语义疏》之再认识
公元1740年左右,日本儒学家发现了一部在南宋晚期已经佚失 (1200-1250)的孔子《论语》疏证。这部《论语义疏》于1750年出版,其印本亦被送往中国,为中国中古经学思想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其书序言推介了一种学习经典文本的中古方法,出奇地与当时日本和中国流行的考证学运动十分契合。本讲座讨论这种早于古代已出现的语言学识见是否仅是一种巧合。 [5]
张洪年
(2016年)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休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张洪年教授应新亚书院之邀,于2016年4月上旬为第二十九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担任主讲嘉宾,期间主讲三场公开讲座,与新亚书院师生及社会人士畅谈对粤语语法、文学赏析的研究心得。
第二十九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第一讲“语法讲话:传教士笔下的旧日粤语风貌”于4月1日在中大邵逸夫堂举行,由院长黄乃正教授主持。张教授利用十九世纪传教士来华时编写的语言材料,研究旧日粤语的遣词造句习惯,并与不同年代的粤语材料作比较,尝试解释语法变化的背后原因。
第二讲“从一幅地图谈起:如何认识十九世纪香港的语言”于4月2日假香港中央图书馆演讲厅举行,主持人为中国语言及文学系邓思颖教授,内容从一幅十九世纪的香港地图上的汉字和英文拼音来拟构当时地名的读法,推测这些地名是否根源于粤语,同时从当时地名的拼音分析粤语音系在这一百多年的调整和变化。
第三讲“意在言外:谁在喊狼来了?”于4月7日在中大蒙民伟楼演讲厅举行,由中国语言及文学系何志华教授主持,讲座以鲁迅的《祝福》为例,从叙事过程、人物对话、意像转移等层面切入,研究祥林嫂故事中的话语权如何转移,以及作者所用语言背后的涵义。 [6]
余光中
(2015年)
台湾中山大学外国语文学系荣誉退休教授及前文学院院长、前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余光中教授于2015年2月底访问中大,主持新亚书院六十五周年院庆学术讲座暨第二十八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其间,余教授主讲了三场公开讲座,探讨中西诗人和诗歌的特色与异同,并分享赏析诗歌朗诵的心得。 [7]
余光中教授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及诗人,以现代诗和散文享有盛誉,著译作品繁多,在当代文坛上卓然成家,举足轻重。余光中教授对中大贡献良多,于1974至1985年间任中大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其后亦多次访问中大,2003年获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衔。 [7]
余教授三场公开讲座详情如下:
第一讲龚自珍与雪莱
余教授介绍了两位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皆生于1792年)——中国的龚自珍与英国雪莱,并以其生平背景、政治态度、诗文体裁和风格等方面作比较,分析两位诗人及其作品的异同。 [7]
第二讲中西田园诗的比较
在中国及西方的古典诗中,田园诗都是重要的诗体,皆源自神话传说,但其发展方向则各不相同。大致上,中国田园诗之主角多为隐士,配角则为樵夫渔父,或文友书童;西方田园诗之主角则为牧人或牧女,配角则有山林水畔之女神及出没野外之半人半羊、半人半马妖怪。 [7]
第三讲诗与音乐──前言与朗诵会
余教授介绍了诗歌朗诵的特色,并联同香港诗人示范朗诵。 [7]
包弼德
(2014年)
哈佛大学副教务长、东亚语言文明系讲座教授包弼德教授(Prof. Peter K. Bol)于2014年4月上旬应邀访问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新亚书院,主持第二十七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其间,包教授以英语主讲三场公开讲座。 [8]
包教授致力于中国七至十七世纪历史上文化精英的研究。他自2005年起担任哈佛大学地理研究中心主任,代表哈佛大学与复旦大学、中央研究院及北京大学等展开密切合作,先后主持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与中国历史人物资料库两个大型数据库。包教授着有《斯文:唐宋文化转型》与《历史上的理学》(中译本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与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8]
包教授主讲的三场公开讲座详情如下:
第一讲 道德哲学和社会运动:帝制中国后期的理学
哲学史的研究能否和社会史相结合?有些学者会认为不可能,或者不应该。宋明理学(或道学)首先在十一世纪晚期以一种道德哲学的形态出现,作为一条支流,与当时诸多更加占据主流地位的士大夫文化并行。到十三世纪的时候,尽管面临来自朝廷的反对,这一哲学传统已经成为一个在东南士大夫群体中迅速发展的社会和意识形态运动,并在十三世纪末年获得蒙古统治者的承认。面对这样的历史事实,我们能否在研究宋明理学的时候更适当地兼顾其社会史和哲学两个层面? [8]
第二讲 那些被选择的和被放弃的道路:评价宋明理学在中国历史中的角色
在帝制中国最后的七百年间,宋明理学(或道学)的文本传统是精英教育的必修课。可以说,宋明理学是帝制后期中国政治文化精英名义上的意识形态。面对这一事实,我们要如何评价宋明理学这一传统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中国是因为宋明理学而落后于西方的么?抑或是,帝制中国正是因由这一传统才保持统一的么?通过探讨宋明理学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能否学到一些什么,从而使今天的中国有所获益? [8]
第三讲 思想史的方法论
思想史曾一度被社会史和文化史淘汰而几近死亡,然而近年来其研究正在美国的一些历史研究重镇中复兴。不过,尽管思想史被看作一门跨国界的学科,其当下研究中的诸多方法论可以说是脱胎于以地中海文明传统为核心的实证研究,并不立足于中国的文明传统。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这些方法论不能运用于中国史的研究当中?而对中国思想的研究又能否改善思想史这门跨国界学科的方法论状况? [8]
孙述宇
(2013年)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翻译系创办人、著名翻译家暨跨学科学者孙述宇教授应新亚书院之邀,于2013年4月中旬主持第二十六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其间,孙教授主讲了三场公开讲座,分别探讨英语字母的音变、中国旧小说研究,以及从历史及文化角度研析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方法。 [9]
孙述宇教授于五十年代毕业于新亚书院外文系,再赴耶鲁大学取得英国文学博士学位,其后返回中大创立翻译系,亦曾任教于中大英文系和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美国爱荷华大学远东系及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他致力研究中国旧小说,著作有《小说内外》(上、下卷)、《金瓶梅的艺术》、《水浒传的来历与艺术》等。在英文方面,孙教授近年多用心在研究古代英语,以及英语的来源与演变。 [9]
第二十六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详情如下 [9]:
第一讲–英文字母怎样读?
第三讲–历史与传统:中国人要学怎样的英文?
傅申
(2012年)
著名中国艺术史学者傅申教授应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新亚书院之邀,亲临香港主持第二十五届中大新亚书院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期间,他举行了三场公开讲座,探讨中国历史里水路交通发展与中国艺术发展的关系,并从艺术史角度剖析中国书画鉴定之方向,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 [10]
傅申教授现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兼任教授,是当今学术界极少数同时精通中国书画史及真伪鉴定之学者,更被学界推崇为十位当代顶级书画鉴赏家之一。 [10]
第二十五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的详情如下 [10]:
第一讲:书画船—流动的画室
第二讲:干隆丙寅 — 干隆鉴藏书画的丰收年
二、台北故宫唯一黄公望立轴真迹《九珠峰翠》的鉴定
劳思光
(2011年)
台湾华梵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劳思光教授 [11],于2011年3月17日至27日期间,应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的邀请,拨冗莅港主持第二十四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12]
劳思光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及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被公认为当今汉语学术界最资深、硏究成果最丰硕,以及最受的哲学家之一。 [11]劳教授学贯中西,著作极丰,无论文、史、哲学,乃至金石考证等方面,皆有论述,其中尤以1980年出版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出版以后被港台大专院校广泛采用为指定教材。 [13]
第二十四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的详情如下:
第一讲 : 钱穆与新史学潮流 [11]
I. "新史学"的涵义
1. 清末民初的史学新取向
A. 科学史学的取向——以Popper-Hemple Model为极端实例
B . 社会实践的取向——以历史唯物论或唯物史观为代表
C . 改写传统的取向——以"新学伪经考"为代表
2. 钱氏的立场及硏究成果
A. 钱氏守护传统的理论立场
B. 钱氏三面作战之努力及其代表作
b. 国史大纲所显示的史学观念——作鉴观点与民族情感
c. 刘向歆父子年谱对"伪经"说之否定——二十八证之大旨
II. 钱氏主张之疑点
1. 方法论问题——定点与循环
2. 历史知识问题——知识之客观普遍性问题
3. 对现代史学之观察与参与问题——"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III. 结语——渡向钱氏对现代文化之态度
第二讲 : 钱穆与现代性 [11]
1. 现代性的理想化
2. 现代性的妖魔化
3. 现代性的病理学立场(作为“不完全的计划”)
4. 传统主义的常态观念
II. 钱氏的传统观
1. 传统视为自足系统(文化特殊性之认定)
2. 非智性之排斥(对正面理据及反面批判之忽视)
3. 从文化之封闭面看现代文化
III. 结语——现代世界的旁白
第三讲 : 钱穆与儒学之未来 [11]
I. 简论"新儒学"之发生与取向
1. 新儒学与文化危机
2. 新儒学与道德形上学
3. 哲学语言之演变问题
II. 哲学思维之史学化问题
1. 史学化的传统面貌
2. 史学化之疑难
3. 钱氏所持的传统史学观(广摄文哲的史学)
III. 钱氏对儒学之静态构想
IV . 结语一发展或回馈
三场讲座以钱穆先生的学术成就为经纬,综述中国文化中新文学潮流,现代性及儒学之未来等重要课题,论析深入,见解独到。 [12]
荣鸿曾
(2010年)
美国匹兹堡大学音乐讲座教授荣鸿曾教授应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之邀,于2010年3月10日至16日主持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第二十三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期间以歌颂香港文化为题举行了三场公开演讲。 [14]
荣鸿曾教授曾任教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加州大学及康乃尔大学,现为匹兹堡大学音乐系教授。荣教授曾获多项研究基金,包括美国古根海姆、福特、梅伦、台湾蒋经国基金等,以及香港研究资助局、艺术发展局、群芳慈善基金、北山堂基金及李嘉诚夫人基金等。 [14]近两年以英语发表的书本及文章包括《蔡德允传》(2008)、《音乐与文化权》(2009)、《粤剧帝女花英译本》(2010)、《香港的声音》(2009)、《京剧与地方戏》(2009)、《二十一世纪古琴音乐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及《蔡德允百岁》(2009)等。他亦曾在国内刊物发表多份中文文章、出版各种录像及博物馆展览目录等 [14]。
荣鸿曾教授原籍江苏无锡,生在上海,长于香港,在九龙华仁书院毕业后赴笈美国,先后获加州大学工程物理学士、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博士及哈佛大学音乐博士等学位。 [14]
是次讲座共分三场,详情如下 [14]:
第一讲:香港人睇香港戏:粤剧与文化权
第二讲:重视民间音乐、认识本土文化:瞽师杜焕唱香港
第三讲:香港文人蔡德允女史
屈志仁
(2009年)
文物鉴赏家、博物馆馆长、艺术史家屈志仁教授(Professor James C.Y. Watt)应香港中文大学之邀,于2009年3月27日至4月2日期间主持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六十周年院庆学术讲座暨第二十二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15]
屈志仁教授在香港出生,在香港丽泽小学及拔萃男校完成初中后,赴笈英国,先在森麻实郡英皇公立中学(King's College, Taunton, Somerset)修读,后考入牛津大学,在皇后书院(Queen's College)物理系毕业,获颁文学硕士学位。1960年,屈教授返港并在香港大学物理系担任助教,在此期间,经常问学中文系各学者,饶宗颐教授对他影响最深,为其国学、文史、艺术修养,打下稳固的基础。 [15]
1971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新厦落成,内设文物馆,屈教授出任创馆馆长,文物馆藏品从“手空空,无一物”,到1981年他离任时,已累积至近两千项。屈教授除了是杰出的博物馆工作者、展览策划者外,他还是艺术史教育家。在出任文物馆馆长之同时,兼任当时的新亚书院艺术系讲师,教授中国艺术导论及中国工艺史。1977年至1981年兼艺术系系主任及系务会主席。1976年休假期间,他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人文科学客座教授。近二十年留美,亦任教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和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访问研究员。 [15]
纵观屈教授的学术历程,他最初在牛津修读物理学。科学的训练,加上牛津的博雅通才教育传统,使他能够很从容地,通过个人的天分、后天的阅历、工作、经验和努力,在完全没有受过正统学院课程训练下,“弃理从文”,成为国际级的文物鉴赏家和中国艺术史专家。他熟悉外文资料、传统典籍,所以在文物艺术考证时,往往能够引用别人所忽略的材料,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而且言人所不能言。 [15]
2000年至今,屈教授任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席,并获中文大学颁授荣誉院士衔。 [15]
本次讲座共分三场,详情如下 [15]:
第一讲:艺术史与历史(Art History and History)
第二讲:谈中国美术史(On Chinese Art History)
第三讲:回顾《走向盛唐》(The “Golden Age” Revisited)
网址: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https://klqsh.com/news/view/225997
相关内容
艺术学院举办当代大学生励志讲座校友嘉宾励志讲座 激发学子追求梦想
文化讲座
文化讲座主持词
学术讲座:影视后期特效制作流程揭秘
《如何让生活充满艺术感》艺术讲座在龙岗开讲
我校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 第四期系列讲座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
探索人文之美:10场不容错过的文化讲座!
一周文化讲座|春节申遗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