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幸福不在他处,而在我们心中,内心的安宁比快乐更重要
幸福不在别处,而在内心深处的满足和平和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哲学理念#
我们都在追寻:“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财富,所以他们拼命赚钱。也有人说幸福就是健康,所以他们坚持运动。每个人眼中的幸福,或许都不一样,那到底幸福在哪里,我们又该怎样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它并不是一个固定有形的东西。在饥荒年代,能吃上一口馒头就是幸福,而在繁华盛世,顿顿山珍海味的人,却不一定真的幸福。身体好的人不一定幸福,有钱人也不一定幸福,所以幸福不能用物质来衡量,也没办法用一个具体的指标参数进行判断,那么幸福,到底在哪里?如果你读过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就会知道:幸福,不在他处,而是在我们的心里。
王阳明心学
或许,对这种说法你并不认同,或者不能理解。咱们来说一个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大部分人其实都过得很富裕,而且身体也都不错,但是你发现没有,焦虑和烦恼,却始终存在,你可以随便问几个身边的朋友,很多人的睡眠质量都不是太好,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心里有事,压力太大。
其实现代人,缺的不是财富,缺的不是享受,而是内心的安宁。如果一个人的心无法安定,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都不会幸福,因为他所理解幸福的概念,始终在变。就比如你没买房子的时候,觉得只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哪怕很小很小,就是幸福;
但是当你买了一个小房子以后,看到自己的同事买了一台车,然后你就想我要有台车生活才完美;当你有了车以后,又看到别人住上了大别墅,你又会觉得自己离幸福还差那么一点,你心中幸福的定义一直在变,于是你会焦虑,会感到压力,生活充满了疲于奔命的苦涩和辛劳。所以,只有你的心,找到了合适的安放之处,你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王阳明心学
普通人的幸福,会随着外部世界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财富的增减,还是生活的好坏,都可以随时影响他们的幸福指数。王阳明说“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哪怕在深山老林,过着很朴素的生活,你也可以在不花钱的明月清风里找到幸福和满足,因为你心有所依,内心安定,这就是幸福的根源。
王阳明心学,有三个很重要的核心理念,分别是:吾性自足;心外无物;以及知行合一。如果你能领悟其中的奥义,就可以摆脱现实生活带给你的焦虑和压力,从而拥有心灵的富足,感受从心而发的宁静、喜悦、与幸福。
一、吾性自足
王阳明很小的时候,就对教他的先生提出了灵魂拷问:什么才是人生的第一等大事?先生回答:读书入仕。王阳明说:不对,我觉得应该是做圣人。这是一个关于人生价值追求的问题,具有很高的高度,什么是圣人?圣人是立德、立言、立功,被万世景仰当成榜样的人,比如孔子。
王阳明心学
为了这个追求,王阳明穿梭于儒释道,在各种先贤的经典著作中寻找答案,最有名的,就是他“格竹子”的故事,为了弄明白朱熹“格物致知”的学问,王阳明站在一片竹子面前格了七天七夜,希望能从竹子身上格出一个道理,但结果却是道理没格出分毫,王阳明却把自己格出了病。一直到被贬龙场以后,王阳明才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真理。也就是说,人所追求的东西,都在自己心里,根本无须向外寻求。
我们看成年人和小孩子的区别就知道,一个人小的时候,快乐很简单,也很纯粹,因为他的心是天真的,是纯洁的,对外界没有太多要求,也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你给他一颗钻石当玩具,他很快乐;你给他一颗石头当玩具,他同样很快乐。
但是当一个人长大以后,他有了欲望,有了杂念,他会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这个时候你再给他一颗石头,他一定快乐不起来,即使给他一颗钻石,他也无法找回小时候得到一颗石头的那种快乐,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不再重视自己的心,而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王阳明心学
小孩子的快乐,就是吾性自足的体现,而成年人的快乐,往往要从外界去寻找,但那都只是表象,而且得到的快乐与幸福,都很短暂。人的心,就像是晴朗的天气,我们却总是活在乌云之下,抱怨天气不好,但是当你提高自己的境界以后,就可以站在乌云之上,那里始终晴朗,从未改变。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其实过得很落魄,有人形容孔子是“丧家之犬”。你觉得孔子听到以后会不会不高兴?我们普通人都觉得,孔子一定会很生气。但王阳明却认为,“丧家之犬”只是别人的看法,根本对孔子的心没有丝毫影响,因为:心外无物!
二、心外无物
古人曾说“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其实都是心的映射,你的心是什么样,看到的世界,也是什么样。王阳明曾有一个比喻来说明“心外无物”:盛开的花朵,你没去看的时候,花朵和你的心都处于沉寂状态,对你而言,花就如不存在一样;但是,当你看到这朵花以后,你的心开始辨认这朵花的名字、颜色、气味,花因为你的心而变得生动起来,花在你的心里,所以它有了存在的意思。通过看花的这个比喻,我们可以得到心外无花亦无物的结论,一切事物,都因你的心而存在。
王阳明心学
生活亦是如此,如果你丢了一件东西,怀疑是某个人偷了,你越看,他越像个小偷,但是当你找到了丢失的物品,你再看这个人的时候,发现他一点也不像是个偷东西的人。只有了解心外无物的道理,你的心才会变得强大,才能看清楚真实的世界。
我们的焦虑和压力,都是认不清心外无物的结果,导致外部世界的变化、影响自己的心境,懂得“心外无物”的道理,就可以做到“境随心转”,让世界跟随你的心、从而做到心不受外界影响。
三、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知行合一,不是知道了以后再做到,知与行并没有先后关系,比如闻到臭味,你立马就知道躲避,而不是先思考一下这是什么味道,再决定要不要躲,这是一种本能反应;又比如说,在人行道等红灯的时候,一个小女孩突然从你身边冲出去,马上要被车撞到,你本能地拉住小女孩,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结果,你的心知道,拉住小女孩可以避免一场事故,所以你可以不假思索马上行动。
王阳明心学
但如果你心里要先思考一下应不应该救小女孩,然后得出应该救的结论再去行动,这就不是知行合一,结果就是等你决定行动的那一刻就为时已晚。生活中有很多烦恼,都是因为我们想太多的结果,人应该遵循心的本能,而不要过多地用世俗经验去权衡利弊,一件事你老是想该不该做的时候,往往就已经错过,留下的只是悔恨。
“吾性自足”,能让一个人变得自信,内心充满富足;“心外无物”,可以让人心志坚定,不被外界动摇;“知行合一”,能让我们抓住一切转瞬即逝的机会,掌控自己的人生之路。以上三点,如果我们都能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你的心,也就有了合适的安放之所,幸福不在他处,而在我们心中,内心的安宁,才是幸福快乐的根源。
网址:王阳明:幸福不在他处,而在我们心中,内心的安宁比快乐更重要 https://klqsh.com/news/view/230345
相关内容
王阳明:幸福不在他处,而在我们心中,内心的安宁比快乐更重要叔本华:内心的安宁比快乐更重要,持久的内在平静带来真正的幸福
不要安排快乐:随心而行的幸福哲学
从容生活,幸福至上:追寻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会让生活变得更加开心快乐幸福
心宽是福,看淡是乐:让我们一起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生活中的小乐趣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独处之美:在宁静中发现内心的力量
快乐无须向外求,回归内心,自在安宁
生活的真谛:幸福不在于金钱,而在于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