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并不是厌学,也不是讨厌学校,可能是要通过“不上学”来要挟家长,以达到某些目的。
除了这个原因以外,还有可能是在上学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不快乐的事儿,导致了学习行为上的减退。
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厌学”,家长都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你不上学就是不对”、“厌学就是不对”上,如果一味地去讲为什么学习的大道理,问题肯定得不到解决。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跟孩子面对面沟通,就事论事,直面问题,发生了什么就谈什么,做一个称职的引导者和积极的回应者,陪孩子度过困难期。
找到原因、及时沟通,是解决孩子“厌学”情绪的唯一解决办法。
如果孩子是因为上学受挫而出现的厌学现象,常见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小学生的自觉性本来就不高,会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或者学习方法不当,考试遭受失败而产生厌学心理。
二、因为调皮被老师批评后,自尊心受挫从而厌恶老师,讨厌学习。
三、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学校或家长给予的压力过大,自由空间变少,导致沟通不畅,把遇到的困难压抑在心里,造成性格内向而导致厌学。
该怎么解决呢?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感受,给上学赋予具体的意义。
学习本身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儿,只有当辛苦找到意义的时候,学习才会变得快乐起来,找到意义的方法就是给孩子的人生提供阶段性目标,把孩子当下的学习与梦想和目标结合起来,让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的好处。
我遇到过一个学习成绩相当优异的孩子,他忽然有一天找我说,老师,我不想上学了。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不知道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想要去打工,想要去赚钱。
我就告诉他,你看大街上开出租车的人,你问问他们上学的时候就想开出租车吗?你看消防员,哪里有大火,他们就冲向哪里,你问问他们,他们从小就相当消防员吗?
答案肯定不是的,我们在哪个人生阶段,就要做哪些事,这就是我们的责任,所谓生活的意义,其实就是完成当前的一个个小目标,最后再去实现最后的人生理想。你现在是六年级,任务只有两条,一个是健康快乐的生活,另一个是认真上课,好好学习,其他事情都在未来才会发生。
后来我了解到当时他的父母忽然爆发了情感问题,正在闹着离婚,对他来说,原本的人生导师可能是自己的爸妈,但是温馨的家庭突然分崩离析,安全港忽然破碎,让他失去安全感,所以就萌生出依靠自己的本事独立生活的想法。
这时他需要的是一位能够给他提供长期而稳固支撑的人生导师,帮他重塑安全感。
后来我对这个孩子也给予了持续关注,直到过了很久之后,他才慢慢走出阴影。
所以呀,当孩子出现“不上学”的想法时,我们一定不能把关注点只放在学习上,而要关注他的情绪变化上,多沟通具体事情,而不是上纲上线地摆大道理,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