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解读“广电21条”:行业内情绪高涨,电视剧迎来大松绑
看一部喜剧电影或电视剧,让情绪轻松起来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轻松幽默的生活方式# #轻松生活方式#
关注
作者丨阿禾
编辑丨刘婷 艾略 糊糊 叨叨
边审边播、取消40集上限、中插广告不再禁止——近日,广电总局印发实施《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这份被业内称为“广电21条”的新举措直指行业痛点。
如今,新举措印发数日后,行业内外如何反应、如何改变,成为关注焦点。一方面,随着新兴娱乐形式的迅猛崛起,电视大屏用户急剧流失,用户注意力碎片化严重,电视台需要在“注意力争夺战”中找回优势;另一方面,内容供给不足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新瓶颈,题材不够多元、预算持续收紧,导致内容产能收缩、电视剧发行量逐年下滑,尤其是长剧到了亟待转变的关键节点。而“广电21条”的出现试图从源头入手,为“土壤”重新注入活力。
“广电21条”将给广电行业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观众未来可以有哪些期待?为了更好地弄懂这次的新举措,厘清长剧短剧未来的发展趋向,《娱鉴·锋向标》与四位资深行业人士共话剧集产业变革。
本期《娱鉴·锋向标》观察员: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一级导演,腾讯新闻娱乐研究院专家 刘江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影视独舌创始人,腾讯新闻娱乐研究院专家 李星文
影视监制、策划人、作家,四味毒叔创始人,腾讯新闻娱乐研究院专家 谭飞
资深短剧制片人 海涛(化名)
业内反响高涨,新举措意义重大、振奋人心
对于新举措的推出,“娱鉴观察员”均表示行业内部情绪高涨,喜迎甘霖,意义重大。李星文形容新举措“剧集从业者盼望已久”,刘江导演更是直言,“大家都是一片欢呼”。
据透露,早在新举措出台前,管理部门就已酝酿许久,多次征询各大公司建议,且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刘江表示,管理部门对行业现状早有察觉,从去年乃至前年开始,就一直在征求业内人的意见,尤其是微短剧、短视频出来后,网播平台也感受到了压力,盈利空间骤然紧缩,一时之间大家都在讨论:市场到底怎么了?谭飞表示,平台、制作公司几乎快到了资金短缺、山穷水尽的地步,新举措能够起到“强心针”的作用,给业内予以提振。
业界普遍认为,“广电21条”的发布对电视台影响最大,能够帮电视台解除束缚,增加供应,令电视节目更丰富。谭飞表示,现在看大屏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很多老人都不再看大屏,而是转看手机。他认为对大屏来说,“松绑”迫在眉睫,只有大屏内容越丰富,大家才越爱看大屏。此外,如果对电视剧束缚过多,导致电视台亏损严重,(电视台)就相当于“死”了,而现在新举措的出台,就是为了再给电视台“生”的可能性。至于新举措的效果会怎样,当前尚需观察,但短期内一定是利好的。长剧如此,短剧亦然,制作过多部长剧、短剧的影视制片人海涛看好精品短剧上大屏,这同样是使台播内容丰富的手段。
“广电21条”中有一条举措是“试点实行电视剧中插广告,每集不长于30秒”,引发行业内外热议。近些年,各地电视台收入下滑,面临流媒体和短视频的强烈冲击,购买力持续下降。除了央视和头部一线卫视外,观众在其他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几乎看不到首播新剧。中插广告的回归可谓意义重大,此条举措加上取消40集限制、季播剧排播限制、古装剧限制、一剧两星,被李星文概括为“五个不限制”——“想行业所想,急行业所急”。而过去的一剧四星、长剧当家、中插广告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的选择,曾经的限制性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也客观上限制了市场活力。
刘江认为,卫视的中插广告就是生命线,电视台几乎唯一的盈利模式就是广告。电视台依靠广告赚到钱,才能提高购买力、丰富作品供给,让更多观众、包括年轻观众回到电视机前。谭飞认为,一剧多星和中插广告的放开相辅相成,一部剧可以在多个卫视同时上,有利于增强电视台的购买力,并给制作方带来更多回馈,而中插广告的放开,则无疑是给品牌商、广告商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让大家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另外,新举措中还放宽了对海外IP的播出与改编。对于这个举动,大家则主要呈观望态度。刘江认为,放开海外IP本质上给大家自由。谭飞认为,其实际目的是为了让电视台在排播上有更加丰富的片源,给大屏创造更多的可能。至于看惯了国产剧的观众能否重新接受海外剧,还得继续观察。刘江直言他一直不太看好海外剧在电视台的播出,因为海外剧的播出与改编都必须在中国落地,文化产品本身有其地域属性、精神气质、文化壁垒,只有让观众有代入感,观众才会与剧集和人物共情,而海外剧在这方面“先天不足”。
而在此次新举措之外,业界传闻污点艺人一刀切下架禁播的举措会成为历史,相关部门已经定立了所谓污点艺人所涉及剧如何处置的标准问题,会根据其犯错性质以及在剧中的戏份大小等因素分级分类处理。据悉,该标准何时出台尚不明确。而对于新标准,业界也普遍认为这个变化是理性的、科学的,有利于降低电视剧集体创作的风险。
至于政策效果,当前短期内显然还看不到。刘江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市场走到今天这个“寒冷”境地,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而现在政策要将市场激活,其发展也同样需要循序渐进。但新举措出台后的市场值得大家期待,或许只需3到5年时间,市场便又能回到以前电视剧黄金时代的状态。正如李星文所说,大家都在期待剧集新政的出台,解放思想、解放表达、解放生产力,如今政策的及时雨来了,能不能振作精神、摆脱困境,就看从业者怎么干了!
长剧松绑提效,创作得到尊重,审查放宽是重大利好
“娱鉴观察员”均认为此次“广电21条”出台后,有利于给电视台松绑,实现电视剧内容供给的多样性,让电视台的台播剧目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
首先,电视台得到松绑有利于电视剧供给,尤其是长剧市场的“百花齐放”。刘江认为,近年来以网络平台为主导的剧集制作“口味”客观上局限了创作活力,而新举措是一次对电视台乃至产业的松绑。市场必须有活力,才能刺激创作,才能出现更好的作品。反之,如果市场长期处于某种单一需求下,就可能丧失活力。比如,民国谍战剧在网络平台或许效果一般,但在电视台却大受欢迎。曾经电视台也是充满竞争力的平台,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北京卫视、安徽卫视等各大卫视的需求各不相同,能够形成一种内容丰富度上的百花齐放。但是这些年电视台失去战斗力,一旦电视台退出市场,市场就会变成相对单一的形态。
至于当前网络平台也正在遭遇短剧的冲击,处于大刀阔斧的长剧制作降本增效(缩减集数、降低中腰部投资、集中头部大项目等)中,新举措的出台是否能改变这种方向?谭飞认为,当前制作公司手中的资金主要来自于网络平台,新举措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大屏端,网络平台的长剧政策短期内可能不会改变。
全国制作发行电视剧逐年下降
其次,四位“娱鉴观察员”普遍认为“适当放开40集上限”的改革举措是尊重创作规律的表现。此前,放宽40集限制的举措引发了网友热议,刘江认为,这种举措并不意味着“注水剧”的回归,而是在打击“注水剧”的基础上尊重创作规律。例如,史诗剧在40集的体量中无法完全容纳,50集或60集的篇幅长度才能完成叙事,那么“一刀切40集”显然不符合创作规律。谭飞则提出了另一种观点,他认为现在拍“注水剧”其实很难,一是因为制作方吸纳投资很难,二是因为电视台、网络平台对剧集审核也很苛刻——“砍个3到5集、甚至10集都很正常”,而且还要看播出成绩,要验收收视率、热度表现。换言之,现在这个市场其实已经不允许“注水”了。
再次,新举措对于审查机制也进行了放宽,刘江给予了非常积极的肯定:“给大家自由了,我觉得这特别好。”审查快、制作周期短、资金回笼的时间也短,这对于任何一个剧集出品方都是非常大的利好。资金回笼越快,越有利于市场的活力。李星文也同样表示边审边播、缩短审查时间等对于制作方而言是降本增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能够促进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协审机制的简化能够促进电视剧选材和深度表达,有效地提升作品品质、增加观众粘性。
此外,“广电21条”还对古装剧松绑,不再限制古装剧的播出时长和比例,而是按需灵活调控管理。在刘江看来,这种调控是一种符合创作规律、市场规律的改变。谭飞也表示,古装剧本身涵盖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古偶、仙侠,还包括历史正剧、武侠剧、古装喜剧等,在政策上给它们集体松绑,相当于是摆出了鼓励、支持的态度。
而针对近些年来退出荧幕的长篇历史正剧能否回归,谭飞认为,审查上的放松对长篇历史剧的回归是一种利好,因为现在历史正剧面对双重难关,其一是网络平台“不播”,缺少收视率和流量,其二是受限于古装题材,可拍的内容有限。而今政策下来,如果平台方和制作方各自都能承担一些风险,那对制作方来说也会更加保险,会促成新内容新形式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新举措就是一种鼓励创作的变化。刘江则认为对于长篇历史剧的利好与回归也需要时间去观察,政策虽会给创作提供好的土壤,但并不代表一定会“开”出好的作品,更多时候我们需要期待,而不能打100%的保票。
短剧走向精品化是顺应市场发展,看好短剧上大屏
此次“广电21条”中鼓励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的明确表述也成为一大焦点,新举措对微短剧作为新兴媒介的地位、活力与前景都做出了明确的肯定。而台播是否适合微短剧、微短剧上大屏是否会对长剧产生进一步压力,也是行业关注的焦点。
参与制作过多部长剧、目前正投身短剧出品的影视制片人海涛认为,微短剧精品化将在未来成为适应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势,包括画质、题材、剧本、演员在内的各个方面都会往精品化靠拢。海涛表示,短剧近几年一直在优化,无论竖屏短剧还是横屏短剧,如果想出圈就必须把各方面品质都提高上来。“广电21条”的出台,正是顺应了这种趋势,同时新举措最大的提振作用,也是推进了微短剧的精品化发展。
不仅是精品微短剧正在拓宽内容边界,主打大众市场的竖屏短剧也在发生改变,如今的竖屏短剧已与三年前大不相同——用户画像从四五线向一二线转变,内容质量也在一步步提高。而此前盛行的霸总类题材也已经发展到近乎消耗殆尽的地步,短剧市场亟待多元题材的拓展,而方向便是去往精品化。
而在技术层面,很多人一直有误区,认为微短剧在手机端播放,画质就一定差、分辨率就一定低。其实不然。海涛表示,目前拍摄微短剧早已引入4K相关的拍摄设备,只不过在手机端播放有些“大材小用”,而一旦转为台播,届时剧集在画质、音响等各方面的体验感势必会更好一些。
对于微短剧上大屏的变化,“娱鉴观察员”也普遍看好。刘江认为,这会是蛮好的一件事,因为长短剧的内在创作肌理其实都是一样的。排除某些不顾逻辑、不顾合理性的劣质短剧,可以在尊重创作规律、精品创作的前提下,去推崇长短剧的百花齐放。海涛也表示,上大屏能够拓宽微短剧的播放渠道,他本人非常欢迎这个政策,比如此前制作的一些亲情类剧集,在短视频端的反馈不甚理想,但当这些剧集进入数字电视的大屏点播渠道后,反馈反而出乎意料的好。这意味着,大屏与手机端的用户并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分流市场份额的效果。而这种分流也会反哺创作,让短剧创作者愿意去尝试更多题材:只要有好的故事,都可以去做,如果它不是那么适合网播,也可以选择台播。
不过,在收益问题上,微短剧台播尚未找到特别通顺的变现链路。对于电视台而言,微短剧台播的市场需求并非首位,而是重在与时俱进、顺应政策,在内容上与文化、文旅类内容多做结合。相较网播来说,台播的门槛更高,需要微短剧往精品化的路子上进行拔高。
而对于短剧制作方而言,不少微短剧公司、尤其是做竖屏短剧的公司,还是会先聚焦在网播领域的舒适区内。他们过往积累的受众主要来自于手机端,不会轻易去改变。当下,微短剧网播的盈利模式已趋于稳定,过去的投流、如今的分账均已形成可靠通路,而台播的盈利模式还尚需摸索——要不要与广告品牌商合作,如何插广告、如何口播等,台播的盈利模式其实与S+长剧项目的盈利模式不谋而合,只是在现阶段看,能加商务的微短剧还是相对少一些。
尾声:全民爆款会回归吗?
如今,剧集领域的“长短之争”已接近尾声,微短剧已被大众接受,而观众对长剧的喜爱也不会因微短剧的产生而消失。好内容、好故事会永远有受众。未来,随着大小屏的双向流通、随着受众群的不断打开,剧集行业百花齐放的创作与播出值得期待。
“广电21条”提出后,全民爆款何时归的话题也让大众兴奋。对此,刘江认为所谓的全民爆款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存在,创作者不可能为了打造全民爆款而去奋斗,这是一种不理性的创作视角。当面对“下一个全民爆款可能是哪种类型”的预测时,他给出了自己的展望:如果能拍出一部男女老少都能接受的爆款剧,那这部爆款可能会来自于家庭剧,这是观看门槛最低,也最容易让观众代入的类型,因为所有人都是家庭成员,且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家庭观念的国家。
同时,刘江和海涛不约而同认为,“越发达的市场,越应该是分众的”。电视台也好、网络平台也好,它们各自都会形成稳定的用户群。谭飞则认为,如今全民爆款应该被重新定义,变得愈发多维——即台网双爆。而这在操作与协调上,都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事,大屏有大屏的魅力,小屏有小屏的方便,更加多元的内容才是观众想看到的。
而作为上游创作者,刘江、海涛皆表示,只要创作者能拿出好内容,那市场始终都是需要的。希望创作者未来能少一些妥协,去做更多真正高质量、有意义的项目,拿出更好的、更符合时代的、更符合大众心意的作品,去回馈给观众。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大咖解读“广电21条”:行业内情绪高涨,电视剧迎来大松绑 https://klqsh.com/news/view/231742
相关内容
“广电21条”松绑集数、古装剧等限制,影视股批量涨停影视股批量涨停!广电新规松绑集数限制,长剧市场迎来复苏曙光
破40集上限、松绑古装剧!影视股批量涨停,长剧盼来翻身仗?业内人士透露:正在加速开机
“广电21条”出台,长剧行业能否“翻身”
“广电21条”来了!取消电视剧40集上限、鼓励改编境外优秀作品……
“广电21条”来了!取消电视剧40集上限、鼓励改编境外优秀作品…
“广电21条”公布:取消电视剧40集上限,鼓励改编境外优秀作品
取消电视剧40集上限、开放境外题材本土化改编……“广电21条”激发创作活力
电视剧行业放宽集数、季播间隔限制
综艺咖,影视行业的“隐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