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和艺术,到底有没有高下之分?

发布时间:2025-09-13 03:50

艺术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审美素养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艺术生活# #艺术审美教育#

审美品位有高低,艺术也有高下之分,这似乎被当成是一种真理。通常,我们只会就哪个更高一些有所争论,而不会对这个命题本身产生质疑。
要做高下判断,就意味着承认审美或者艺术的标准。只有标准存在,价值判断才可能是完备的。否则,任何优劣比较和高下分析,都是空中楼阁。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艺术史实。
古希腊艺术,由于受到古希腊社会思潮的影响,推崇的是和谐、宁静、平衡的形式,用温克尔曼的话来说,就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我们从古希腊的人体雕塑和建筑中就可以感知到,那些完美的人体比例和近乎于宇宙气场的背景,显得平和、协调、隽永。有时候我们能从爱奥尼亚柱式里感觉到一些抗争和骚动,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古希腊建筑的整体和谐感。
这是艺术的理想。艺术的理想是艺术标准的一种较为集中的体现,可以说是精选过的、更显著的艺术的标准。
艺术理想在艺术史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很唯一的,它构成了所谓的主流,于是也形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高雅与低俗,好与坏,美与丑的演进体系的主要依据。然而任何一个时期,艺术总孕育着不同于艺术理想的存在。这种骚动,是构成艺术向前不断发展的动力。有时候,我们称之为实验的、先锋的。为什么说是实验和先锋呢?因为和主流不同,和理想不同。比如哥特艺术带有很强的不安感,它是在向探索宇宙下最大的决心。“哥特”的原意是蛮族的艺术,但事实上哥特艺术起源于法国,与当时的北方蛮族没有丝毫联系。但从“哥特”一词当中,我们能够看到对于艺术理想某种程度的颠覆。这在一种新的艺术风格或是样式出现时,是很常见的。“野兽主义”和“印象主义”,在刚问世的时候,两种称谓都带有嘲讽和轻蔑的味道,是艺术评论家“作品如野兽一般”、“根本不是绘画,而是破碎的印象”诸如此类的基调。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那就是审美和艺术的高下,它并非是以共时性和历时性(空间和时间)为横纵轴,建立起坐标体系,这种非常常见的比较谱系的。艺术史的情形要复杂的多。例如,当我们规定时间轴是在古希腊艺术的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这个区间里游移,那么我们是无法比较在空间轴上,同时期的中国艺术和埃及艺术究竟哪一个更高明一些。反过来,如果我们将空间轴固定在希腊爱琴海流域,我们同样也很难说究竟是古风时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艺术更优秀,还是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1世纪)的艺术更优秀。
当然,我们并不是在谈两件具体的艺术作品。因为两件具体的作品,一旦确定了方法和标准,那么比较就会变得容易很多。例如我们要比较莫扎特的音乐和Beyonce的音乐,如果从古典主义音乐建立起来的评价体系来衡量,那么或许我们可以认为Beyonce的有些歌曲甚至都不能称之为音乐。但如果我们以后现代以来,对古典音乐的挑战所建立的新评价体系来看,那么或许莫扎特的音乐也会成为一种过时。
具体作品的比较,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我们继续来讨论上述话题。
那么审美的高下和艺术的高低是否不存在呢?
我们会发现,我们在上述最常见的那种时空坐标体系下,却总是在做着艺术的高下判断。例如,我们大多数人会说,希腊古典时期的掷铁饼者雕塑,就是比希腊化时期的拉奥孔更具有美感。(空间确定,时间变化)因为古典时期的作品更静谧、和谐,而希腊化时期的作品多少有些不安。我们还会说,公元10世纪的中国宋代艺术,要比同时期的古代朝鲜艺术更耐看、精微。(时间确定,空间不同)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华文化发展相对更为完备。但也有少部分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拉奥孔更具有戏剧感,就像莱辛在《诗与画的界限》里所谈到的一样。而古代朝鲜的艺术正因为发展的不完备,更具有一种稚拙和天然的趣味。
这正是因为,上文已经提到,艺术和审美的比较,往往不是在简单的时空横纵轴这个体系就可以比较的。它有点像我们在中学时代学习立体几何时候常使用的坐标体系,是一个三维甚至更高维度的模型。而除了时间和空间两条轴线以外,至少还有标准和方法这两条轴线。
方法轴线并不难发挥作用,因为它可以人为地规定。就像上文莫扎特和碧昂斯的例子那样。但是标准轴是很难划定比较区间的。
关于艺术的标准问题,很多哲学家在著作中都有涉及。康德关于审美趣味的“二律背反”论,黑格尔关于“理念”的艺术理想问题,以及欧洲大陆理性主义所奉行的关于标准的先验和超验的论述等等。
但是,当我们按照笔者的上述观点,将时间、空间(地域)、方法三者作为轴线来建立坐标体系,就会发现,其实这个坐标体系已经能够解决大部分艺术风格、流派、阶段的比较。例如,我们试比较佛罗伦萨画派和野兽派,尽管它们在时间、地域上都不相同,有各自的位置,但一旦我们人为规定比较的方法是按照对现实的还原度来进行,那么,大多数人会说,当然是佛罗伦萨画派更接近真实的人物和生活,而野兽派已经将人物做了某种程度的几何化。问题在于,我们的比较有了时间、地域(空间)和人为规定的方法,还是绕不开标准问题,因为这个看似没有异议的比较,还是会遭来非议——凭什么说几何化就没有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对人物的描摹真实呢?现代生物学和光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我们所能看到的人体的样子,未必就是人类本身的样子。
“标准”作为一条轴线,它是更隐性的,更弱的在比较中发挥作用。甚至我们大多数人在比较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它。因此,审美和艺术的比较,这四条轴线建立的体系是比较复杂的。事实上,标准已经不能说是一条轴线了,而是类似于天体物理学上讲的四维甚至五维空间这样的模型。它是一种块面间的关系。
审美和艺术有没有高下呢?笔者也只能到底为止,说一说我们如何借助一些自然科学的模型来认识这个问题。说的不好,还望见谅。

网址:审美和艺术,到底有没有高下之分? https://klqsh.com/news/view/237442

相关内容

艺术与审美有什么区别?
中华书法艺术审美之我见
如何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
艺术审美是一种 专业的能力和素养
艺术即审美
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和生活艺术
怎样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艺术与审美(课件)
审美经验:从日常到艺术的连续性探索
我国高校艺术审美教育 调研报告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