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地域文化”系列讲座开讲,傅才武教授从“自然、经济、历史”三个层面话长江
长江流域的古城如南京、武汉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历史文化游#
极目新闻通讯员 谢宁 余嫚雪
9月13日,长江文化研究院、湖北省图书馆联合举办的长江讲坛“长江地域文化”系列讲座首场活动在省图书馆开讲。长江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教授带来题为“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精彩讲座。这是2025年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开幕后,长江文化研究院承担的艺术季系列活动之一。
傅才武教授以“长江母亲河文化原型”为核心,从意蕴、“重演”现象及逻辑、表征系统等维度,为听众解读长江文化内涵,探寻母亲河承载的民族记忆与文明密码。讲座开篇, 他指出长江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强调长江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江河,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华先民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农业革命”,被西方学者称为人类社会的“第一浪潮”。1万年前的稻作遗存实证了长江流域“世界稻作之源”的地位。
聚焦长江母亲河文化原型的意蕴,傅才武教授提出“三个长江”的核心框架。在“自然——地理原型”层面,长江上中下游迥异的地形地貌,构成了完整的地理生态系统,蕴含着数千万年地球演化;在“经济——技术原型”层面,长江作为世界最繁忙水路航道的价值,串联起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及210座沿江城市,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流域经济带,其“经济中国”的形象表达;在“历史——文化原型”层面,从茶马古道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楚文化的“生生变易”到唐宋变革的思想激荡,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与先民智慧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谱系。
谈及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塑造,傅才武教授认为“江河互济”不仅避免了文明进程中的“内卷化陷阱”,更与“瑷珲——腾冲线”“西域——东南线”的“对角线运动”嵌套,推动中华文化形成“太极推移”的动态传承模式。
在表征系统解读环节,傅才武教授强调长江的“符号化”意义。从歌曲《一条大河》的情感共鸣,到“江汉朝宗”承载的武汉城市记忆,长江已从自然地理空间转化为“文化符号”,成为民族身份认同的“情感纽带”。
讲座尾声,傅才武教授结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阐述湖北与武汉的责任担当,呼吁通过文旅融合打造“诗意栖居”的消费场景,让长江文化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代生活,让更多人感受母亲河的魅力。
整场讲座史料翔实、观点深刻,兼具严谨性与创新性,为听众打开了读懂长江与中华文明的新窗口。活动反响热烈,不少听众留言表示“从历史与文化的维度重新认识了长江的意义”,期待系列讲座带来更多深度解读。省社科院相关研究所师生代表、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师生代表以及社会公众400余人次现场参与,线上直播间观看人数万余人次。(图片来源:长江文化研究院,湖北省图书馆)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举报/反馈
网址:“长江地域文化”系列讲座开讲,傅才武教授从“自然、经济、历史”三个层面话长江 https://klqsh.com/news/view/242483
相关内容
长沙博物馆举办《中华文明中的长江文化》讲座国图公开课系列讲座——探索多彩文化盛宴
【中华经典与俗文化讲座系列】李建欣:太史文中国佛教研究评述
江西飞行学院举办红色航空文化讲座
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欢聚长江边 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带热武汉沿江酒店
牡丹江市地域历史文化宣传普及活动拉开帷幕
磁县县委统战部举办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
《中国文化系列讲座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通知
解读浙江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