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笔记整理【心灵/情感的整饰】
阅读笔记整理:定期整理和复习笔记,强化记忆。 #生活技巧# #自我提升技巧# #阅读提升技巧#
读书笔记自整,内含自己的理解,一些个人实例复盘“【】”引出,以及喜爱章节用“♠”标注,以便日后回顾。
总序
马克思之前批判过早期资本主义的一个常见问题:劳动的异化。但当时的劳动指的是体力劳动。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资本体系中,人们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数要与人、而非物打交道,劳动者不仅要出卖自身的体力,还要出卖私人的情感。
情感劳动,就是“要求一个人为了保持恰当的表情而诱发自己的感受,以在他人产生适宜的心理状态”,它共有三个特征:①需要与公众进行面对面或是声音相闻的接触;②要求劳动者在其他人身上催生出一种诸如感激或恐惧的情感状态;③它们能够使雇主,通过培训和监督,对雇员的情感活动予以一定程度的控制。
当我们在销售商品或服务过程中“出卖了我们的人格”时,本身源于自我且丰富的私人情感转换为指向他人且模式化的“公共情感”,我们卷入了一场严重的自我疏离过程。 换句话说,原本个人的情感生活(包含情感工作、感受规则、社会交换三项基本要素)现在并不只是个人的行为,还是一种公众行为。
eg:①情感工作: 指导情感劳动的人并不是劳动者本人,而是领着薪水并挑选、督导他人的舞台经理;②感受规则:不是个人的决定和与他人的私下协商,而是公共地呈现于培训项目以及不同层级督导的谈话之中;③社会交换: 个人在社会交换中发挥的主导作用更是微不足道。
情感劳动可能难以认出来。例如,对于别人的不幸,我们可能会感到幸灾乐祸或非常开心,但对产生这种情感,我们又可能会引以为耻。结果,我们的羞耻感可能正好妨碍了我们承认这种情感。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是两个方面的撕扯,一方面是真实的但不为人所赞许的感受,另一方面则是理想化的感受,这种撕扯能让我们意识到情感劳动的存在。
作为劳动者,社会工程越是严重地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情感,我们越是强烈地需要澄清一个新的模糊之处,即到底是谁在掌控着我们的行为和情感(是我还是公司)?
作为消费者,我们越是充分认识到社会工程,越是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以分辨个人真实情感的姿态与公司政策导致的姿态。
第一部分 私人生活
私人的社交生活中,可能都一直需要对情感进行管理。
总的来说,作者对普通人进行问卷调查后,归纳出四种对于“情感管理”的主要态度:
①把自己“描述为不断变化的世界”,以自我为中心(非贬义),是面对情绪问题最消极的一批人,他们不会主动采取什么方法去调整自己的情绪,而是(有可能是本能地)依照自己的情绪去采取行动。在他们那里,情绪成为某种固定不变/不需要去干预的存在,你所采取的一切行动都是对于情绪的回应和依循。这类人在今天或许会被看作是所谓“低情商”的人,他们不会调适自己的情绪以适应这个世界对他们制造的障碍,他们的情感管理的意愿最弱(或者也可以说他们最尊重自己的内心)。比如遇到不开心的工作环境,他们可能会首先辞职,而不是努力调整情绪去适应。
②称为调适者,他们觉得面对自己和世界的龃龉,需要做出某些回应,不过这种回应是“表面的改变”。这类人可能愿意为了自己的情绪而做出一些表面的改变,但他们坚信他们内在的情感是坚实的,不变的。即他们有一副假面,但他们的内心是完整的,未被环境异化的。他在假装微笑,但他心底里仍是不开心的,他们也意识到这一点。
③被称为适应者。他们相比前两种人要积极得多,他们将自身以及自身的情感视作流变的,如水一样,喜怒哀乐是可以随着环境调整(不仅仅是表象,也是真实的感受)。他们有调整自己真实内心感受的能力,但不将它视作一种刻意或者需要经营建设的努力,而是视为一种自然而然、理所当然之事。即假如第一种人遇到某种事情采取行动,第二种人遇到某种事情摆出一副笑脸(但内心仍然保持原状),第三种人遇到同样的事情会发自内心地调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真正开心或放松。但我感觉,有时候我们也把这类人称为“善于自我欺骗,善于自我合理化的人“。
④最积极面对情绪的情感工作者(emotion worker)。他们采用非常明确主动积极的,甚至刻意的方法去调适情绪,他们的调适与改变没有第三类人那么自然,比如遇到令人愤怒的事情,他们会对自己说:“我要压抑自己的愤怒/我压抑了自己的愤怒。”他们对于自己的情感有更清醒的自我意识,并且主动地去管理它,调适它。
对于情感管理,显然是第三类、第四类人介入得更深,更有主动意识(第一类人压根就不想去调整情感,而第二类人只是做出一些表面的情感回应,而不试图去真正改变自己的感受),第四类人的情绪管理更主动更明确,而第三类人则是很典型的那类善于说服自己真正接受某件事的人,但他们不会明显意识到这个过程(也就是第三类人的情感管理相对于第四类人更加无意识,更加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这本书着重描写的也是第三第四类人。在他们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一种社会习俗,认为在不同的场合需要贡献出自己的情感,以形成恰当的集体氛围。eg:在聚会上我们应该唤起快乐,在葬礼中我们应该涌起悲伤。
但我们在一场欢快的假日派对上可能会感到孤独,在一场葬礼上可能神情轻松或漠不关心一一这都会让我们自不自觉地进行自我情感矫正。
当然也有例外,人们会为了规避痛苦的强烈内在欲望,对自己的情感进行管理。【比如我曾经竭力避免对逝去的爱宠仍有爱恋。竭力去对抗心中的爱,规避悲痛的同时,也在慢慢抹去对它的爱。当吃我们共同食用过的食物,漫步共同走过的街道时,我都曾提醒自己,不要想它,不要这样去做,不要这样感受,十分刻意地进行情感的管理。真的有被点醒,最终将挚爱变成一个有限的念头真的不是我想要的结果。这种自私的行为,是在将它一点点剥离出我的生活。读到这里,悲伤又悔悟。】
→情绪作为一个信号/线索如果我们不把情绪看作一种生物上的暂时性失控,而是视为某种我们所做的事情,比如以特定的方式留意内在的感觉,以特定的方式界定情境,以特定的方式进行整饰。那么,情绪是如何具有可塑性以及如何容易受到重塑技术的影响,就变得更为清晰了。管理情绪这种行为本身,可以视作这种情绪演变的一部分。
自发涌现的情绪,无论好坏,都充当了线索。情绪可以显露出我们所见、所忆或所想的自我关联性迹象( evidence about the self- relevance)。究竟在哪一点上,我们感到被伤害或被侮辱、被恭维或被激励,不能一概而论。
正如弗洛伊德在《抑制、症状和焦虑》(1926年)中指出的,焦虑具有一种信号功能。当我们对自己内心的盛怒感到恐惧时,它标志着来自内部的危险;当一种侮辱威胁至羞辱我们到不堪忍受时,它标志着来自外部的危险。
我们“真正想要”什么、我们“真正期望”什么,或所处情境“对我们来说究竟如何”,往往是很难弄清楚。我们只能根据自己最好的预感前行,在浓雾中艰苦跋涉,估计地形。而这些估计经常既在一定程度上以各种内在线索(我的感受)为基础,又在一定程度上以各种外在线索(他人是如何看待某种情境的)为基础,可以参见谢弗( Shaver,1975)。内在线索与外部线索所说的越是“同一回事,我们对于发生了什么的估计就越是感到确定。我们的推测既可能是直接的一一某种突然的直觉,也可能是长期思考的结果。在后一种情况下,内在线索实际上是我们对某种感受的记忆。在此,文化也许会影响我们如何记忆。有些人倾向于在回顾中提升其感受。
当我们将我们的感受作为认识外在现实的线索时,我们似乎预先假定了特定事情,即认为,情感提供了我们所期待和欲求的信息,提供了我们将什么视为或想象为一种新现实的信息。于是,情感的功能就像是一个棱镜,我们可以通过它来重构我们经常所看不见的或无意识的东西——也即,在某种情境中,我们必然会希望什么、期望什么、看或想象什么为真实的。从棱镜颜色中,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它背后和里面的东西。“我不知道她的顾虑如此之深”和“我不知道情况是如此之糟,便是我们从感受中推断出来的现实。
→整饰情感:舞台幻象到日常生活幻象♠在表演中,幻象从一开始就是幻象。幻象随着幕布的开合而到来或离去。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界定总是一种可能性,从来不会非常确切。不是根据我们的要求,也不是在我们期待的时候,经常还会让我们灰心丧气。
在舞台上,幻象是一种美德。
但在真实生活中,对自己撒谎是人性弱点的迹象,是不诚实的标记。
发现我们愚弄了自己,要远比发现我们愚弄了别人,更加让人不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演戏:
①表层扮演。
我们试图改变外观上的模样。就欧文・戈夫曼所观察的人而言,这种演戏体现在肢体语言上,比如做作的冷笑、装模作样的耸肩、克制的叹息。在表层扮演中,脸上的表情或身体的姿态,都会感觉到“做作”,并非“我的一部分”。
②深层扮演。
我们表现出来的是设法改变情感之后的自然后果。表演者不是试图显得快乐或悲伤,而是发自内心地流露出来,这是一种自身诱导的真实情感。比如和朋友玩动手术的扮演游戏,“病人”,不是装着在“手术”中感到害怕,而是真的被吓到了。通过深层扮演,人们成功地吓唬到了自己。在深层扮演中,我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一一比如,努力去想象一位身材高大的外科医生俯身在我上方一使得浮现在脑海中的感觉,也不是出于“我自己”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深层扮演还是表层扮演中,情感都不会自发地或自动地突然生发出来。在这两种情况下,扮演者都学会了干预一一要么是创造一种情感的内在形状,要么是形塑情感的外在表现。
无论哪种方式,扮演者都要将所扮演的内容跟核心的自我观念区分开来。在其中,“我”跟我的面部表情之间或者“我”跟我的情感之间的分离,是否算成是一种疏离( estrangement),则要取决于其他的因素外部的情境。比如当情感劳动的心理代价不被公司承认的时候,我们原本可以视作颇为有用的“我”跟我的表情和我的情感之间的分离,可能带来潜在的疏离。
这会导致,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可能交替于两种有关“到底真正发生了什么"”的理解之中。根据一种理解,我们的感觉是真实的和自发的。根据另外一种理解,感觉似乎是真实的和自发的但事实上暗中已被整饰了。在疑虑于究竟哪种理解最终而言才是合乎情理时,直接导致我们质疑自己现在的感受:“我现在是在演戏吗?”
→感受规则♠各种感受规则通过确立支配着情感交换的权利感或义务感,对情感工作起到指导作用。这个系统在私下运行,经常不会被人观察到。
我们往往通过检查我们如何评估自己的感受,他人如何评估我们的情感展演,根据我们自己和他人所给予的认可/惩罚,来辨识感受规则。评估行动是对感受所作出的第二反应。感受规则这一概念可以使我们理解各种稳定模式,我们很多评估行动正是以这些稳定的模式为标准的。
人们会利用很多碎片化的评估资料,开始拼凑出一套更为一般性的指导我们自身进行深层扮演的规则,这个规则会受到社会的不同和历史的发展影响。
它们就像礼节规范一样,我们违背它,就会因此而感到愧疚。(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承认了这种礼节的存在)
我们的感受符合他人对我们的期待,当各种事件显而易见地说明了我们的感受时,这些朋友往往会保持沉默。要求做出解释意味着情感惯例没有得到严格循,因而会激发出人们的修复意识——或者,至少在惯例虚弱( weak conventions)的情况下,会激发人们的检查意识。一个眼色或讽刺语调也许就会改变某种规则提示的精神。这些姿态会添加某种元陈述(meta- statement):“好吧这就是感受规则,但我们并不看重它,难道不是吗?”在此,我们被他人提示感受规则的方式,是他人要求我们别看重它。对感受进行评估的行为,会跟感受本身同时发生。【比如我“被关心”时,感到愤怒,但几乎同时,我又知道,我没有任何权利感到愤怒,事实发生之后我会聚焦于自我否定。(self-disapproval)
我很排斥在多人局被“关心”,诸如“你怎么了”,“你为什么不说话”……我当时觉得,被关心意味着要对这一状态作出解释,作出解释意味着自己没有遵循情感惯例,没有遵循惯例就会产生“自己又做错了什么吗”的困惑,继而忍不住去查看自己为什么没遵循,去思考怎么样才能遵循,开始干预情感状态就会与自己真正的情绪产生对抗。
当然产生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因为没有自恰。会觉得自己的情感是“不当的情感”,意味着别人所预期的情感,在我这里缺席了。在多人社交聚会场合中,通常人们预期的情感是,开心,积极,投入其中的等等。而我作为一个内向+高敏感型人,没有足够的电量支撑我从头到尾开心地参加聚会,在社交中不自觉地就感到疲累(指心理上),此时如果一个人呆一会充充电就会缓和不少。但如果被关心,就好像被指出你理应在社交场合中有的快乐情感缺席了,书中的精神病学家推测,病人会以某种无法预期的方式对某个事件作出反应。非常正确,我也会被他人的关心刺激,做出冲动的应激反应。eg:说一些恶言恶语……
但其实,在多人聚会场合,我不说话本身没错,别人关心我也没错,这是两套不太一样的感受规则。比如我朋友会觉得我不说话就是不开心,就来关心一下我的感受,其实是一个确认过程:你是否是因为不开心而不说话。我会变沮丧的原因在于我错误的以为自己需要遵守朋友的情感惯例,而自己的惯例没有得到重视。
我需要做的是要表达,要勇敢告诉朋友我的感受规则是怎么样的,我们的规则是不同的,如果我真的需要她我会主动找她,所以就不用她主动来关心了。
还有一个值得深挖的信念是,为什么别人仅仅为了确认的关心会影响我心情。思考后觉得自己是我会对“和别人不一样”这一点产生过激反应。以往总想去成为和别人一样的人,就是潜意识习惯性在不一样的时候去思考怎么样才能遵循他人的准则,但遵循他人的准则会和自己真正的情绪产生对抗,这个对抗会让我很沮丧。
长久以来我有一个巨大的焦虑来源是,我想要合群,而我一直发现自己并不合群。但冷静下来思考,也没什么人真正合群,合群的执念真的很没必要。对抗世界可能很难,但是现在圈子都是我喜欢的人,也都是喜欢我的人,这些人是会尊重我的。我只需要让身边人熟悉我的准则,并不强迫我去适应他们的准则就好。(强迫的就让他爬!)】
→情感协调/整饰♠我们的婚礼仪式混乱不堪,不太真实,跟我想象的样子完全不同。不幸的是,我们在婚礼当天早上八点进行了彩排。我想每个人都会知道该做什么,但实际上他们都不知道。这使我十分紧张。我的姐姐没有帮助我穿戴好或让我开心,在我没有提出要求之前,没有人来化妆间帮我。我非常失落。我原想我们的婚庆日会多么高兴。我从未想过有人会在他们的婚礼上哭泣。这可是个人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啊!我简直难以置信,我的些好朋友竞然不来参加我的婚礼。所以,当我出发去教堂的时候,我一直以为绝不会在我的婚礼上发生的那些小事情,统统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我崩溃了。——我是哭着去参加婚礼的。我想,“要为了朋友、亲人和礼物而高兴”。但最后,我在心中对自己说:“嘿,结婚的不是他们,而是你呀!” 从长长的过道上,我们望着彼此的眼晴。从那时起,他对我的爱政变了我的整个存在。当我们手挽着手时,我感到如释重负。紧张心情消失了。从那时起,它是美丽的。它是难以形容的。这是一个关于情感协调的例子,我经常也会因为事情不按计划的那样发展or被别人打断计划,变得烦躁,不开心。结合这个例子,比对到自己身上,除了关注自己当下的内在感受与外在的各种仪式,还想去关注去思考关于感受规则和情感整饰的领域。
【eg:今天是中秋节,我被家人安排准备一个节日晚餐。在准备这个节日晚餐和参与这个晚餐的仪式过程中,我假定自己有权利和有义务去体验快乐和某种特定的视觉关注(like做好了拿手的菜等夸)。我对自己在这个节日晚餐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应该如何考虑,如何感受,如何表现,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理解,我已经在脑海中脑补出自己参与晚餐的状态了。当一切进展顺利,如我脑海构想的那样,我能体验到事件(晚餐),看待事件的恰当方式(全家人都重视),感受事件的恰当方式(融洽、开心、幸福等),这三者是协调的。而晚餐进行得非常失败,我以为家庭里的每个人都重视,都腾出时间参与其中,但事实没有感觉到,我失落又沮丧。在这里,“应当具有”的感受和“实际具有”的感受处于相互斗争状态。我所持有的家庭聚会应有的感受方式,和实际现场相分离,我感到很不快。
但我也为自己的情感惯例留出失误和误差空间,我在准备晚餐时的沮丧、焦虑、不快,但最终一起吃饭时,那些沮丧还是会优先褪去,依然先感受到的是在家庭聚餐中的温馨快乐。我有多重视这顿晚餐,我就注定会有多多少少的焦虑,这是正常的。尽管理想感受和实际感受有鸿沟,我也依然会努力让自己“高兴一些”,虽然情绪不太稳定,但也能说明我的情感工作在有效运作。
读到这里之前没想过当时这样“快乐”的感受是否恰当,也没注意到私下里的感受规则并没有和公开共享的准则相匹配。当时只是单纯不喜欢那个实际感受。】
情感整饰模式的两大原则:
①避免痛苦原则,人们可能会努力从失落沮丧中走出来,这不是因为快乐是适当的,而是因为人们想要避免失落沮丧所带来的难以言说的痛苦;
②在社会场合中寻求优势的原则,戈夫曼和其他社会学家最为看重这一点。人们之所以努力快乐起来,可能是为了赢得其婆婆的喜爱,为了吸引她的那些未婚女友的嫉妒,或者为了激发以前追求者的嫉妒。
第二部分 公共生活
在第二部分,第八章——性别、地位与情感特别有共鸣。
在社会中,女性通常独立获得金钱、权力、权威和地位的能力更弱。她们在社会分层中属于从属群体,这导致一些后果:第一,由于缺乏其他资源,女性将情感转化成一种资源,并以礼物形式提供给男性,以期获取更多她们所缺乏的物质资源。因此,她们管理情感和做“公关”工作的能力,就变成了一种更为重要的资源;第二,情感工作的重要性,在男性和女性身上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这是因为,不同性别被要求以不同的方式去做情感工作。
我在工作中遇见的大部分女性,都是适应性强、有合作意识的女性,有主动地竭力展现遵从。这种遵从,好像是想把“一本正经的”乖女孩内在形象,用外在行动展现出来,为了让“乖女孩”的形象看上去自然而然,需要调动不少情感管理。我从小也是接受了这种“乖乖女”的训练。虽然整个社会大环境是这样,但不代表着我自己没法去改变。至少在我自己的认知中,我想要把性别问题和社会地位这两者之间不对等的链接全部斩断。我改变不了社会,但至少可以保护自己不要被整个劣性的社会规范吞没。
书中还提到了一点,当女性表达相应程度的愤怒时,更有可能被解读为一种性格上的不稳定。人们相信,女性更为情绪化,正是这一信念,让女性的情感不为重视。即,女性的情感,并不被看作是对真实事件的回应,而只是反映了她们是“情绪化的”。
女性的社会地位越低,她们的观察和感受的方式就越是被质疑,因此可信程度也不高。“非理性”的感情与无效认知是双生子。社会地位低的人,对于正在发生事情的话语权更弱;她的判断的可信度也是低下的;她的感受得到尊重的程度也低。为补偿男女在情感受重视程度上的不平等,很多女性更进一步地强调她们的情感,试着更加卖力地表达感受,希望得到认真对待。但是,正是由于这一点,情况会变得更糟。因为女性在对抗“情感信条”方面越用力,她们就越是迎合了女性是“情绪化”的惯有印象。她们的努力,会被贬低为另一个“情绪化”的案例。
对此我真的深有感触,我之前一直给自己贴上“有性格缺陷”这种非常可笑的标签。现在回过头想,其实每个人都是情绪化的,又或者说情绪化这个表述本身就是错误的。情绪本身是没有对错的,愤怒反映的绝不是我这个人有性格缺陷,只能证明我在这一方面深信不疑的信念,我的感受规则就是如此。不能差别化对待,不能说男性表达愤怒就是合理的,而女性表达愤怒就被理解为情绪不稳定,性格有缺陷。只有消除了性别与社会地位之间的根本连接,才能真正去对冲/反对情感信条。
小结
不是说情绪整饰不好,自我某些方面的疏离,可以视作一种防卫。在工作中,接受“真实的”自我和公司制服中的自我之间的分工,常常是一种逃避压力的方式,是一种明智的变卖/认识,一种有所保留的优雅。但是,要警示这种解决方式带来的严重问题。将自我加以分隔,目的是将“真实的”自我从不受欢迎的人侵中拯救出来,我们必然要放弃一种健康的完整感。在当今以加速为基础的资本剥削情感的社会中工作乃至生活,该如何守好自我情感的边界呢?
我没想明白,但我至少再次清楚地意识到我需要去认识我自己,在自己的意识中不断完善真实自我的样貌,去明确,我,究竟是谁。
----
题外话,其实觉得卢梭笔下的高贵野蛮人也蛮好的,不会想象到自己在感情上亏欠任何人或是别人亏欠我。如今与感受搅和在一起的算计与意愿,在野蛮人那里都是全然缺席的,既野蛮又高贵,听起来还不错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开玩笑
网址:初读笔记整理【心灵/情感的整饰】 https://klqsh.com/news/view/248612
相关内容
手帐:记录生活,整理心绪《心灵导师》阅读笔记
摘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读书笔记摘抄:《快乐心理学》
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优秀
快乐心理学读书笔记5篇600字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
名著读书笔记
2020年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快乐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