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首先要从阅读兴趣开始。
有的孩子读书少,并非是因为家里没有相应的阅读条件,大多还是因为没有兴趣,那么如果将个体的阅读行为整合到集体中,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分享的乐趣,读书自然会变得有趣起来,孩子也就渐渐地爱上了阅读。
首先,运用多媒体手段有效辅助阅读,在班级开展阅读相关的课前三分钟活动:讲故事和推荐一本好书。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在家的阅读内容带到课堂中来,他们不仅可以把自己读的内容讲给同学们听,还可以把自己喜爱的书推荐给大家。在自习和午休时间里,我发现,常常有好几个同学一起在教室里读同一本书。
在此基础上,鼓励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书带到学校来,相互借阅。不仅横向扩大了他们的阅读面,更是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交流的快乐。渐渐地,孩子们逐渐学会交流分享阅读的成果,在这样的读书氛围中,那些原本不爱读书的孩子,也开始慢慢爱上了阅读。
二、共读一本书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孩子们的必读书目渐渐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科学,在这样的语文课外阅读大背景下,我们每个学期都要开展共读一本书的活动。
首先在班级中,大家一起确定阅读的书目,然后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阅读速度和阅读需求,自己制定阅读计划,还每个月召开阅读分享会,督促孩子们按计划完成自己的阅读任务。
在阅读分享会上,孩子们交流自己喜欢的人物,分享打动自己的情节,一些不爱交流和发言的孩子,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组员之间相互交流,带动不爱发言的同学学会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上学期的读书分享会上,还有部分小组选择将《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情节表演出来。
此外,还采用画手抄报的方式,将自己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感受留存成图画和文字,贴在班级文化墙上,传递分享阅读的班级文化。“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再也不是孩子一个人的寂寞旅行,和同学们共同阅读一本书,有交流,有分享,有碰撞,让书香通过共读在班级弥漫,氤氲和谐,成就快乐幸福。
三、家校合作,推进培养阅读习惯
家庭的环境对于孩子的阅读习惯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绝大多数家长都很想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但是却苦于没有好的方法。要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伙伴,家校互动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热爱阅读。家校有效互动,担当起引路人的责任,共同为学生幸福成长奠基。
首先要利用起每学期的家长会。与家长们交流,除了教师分享一些关于阅读的培养方法,推荐一些书籍外,还请本班中有培养孩子阅读经验的家长来班级进行图书和经验分享,这样的分享方式让家长们更容易接受,不同角度的阅读方法介绍也更全面,更容易让家长们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阅读习惯培养方法。
其次,针对个别孩子出现的不爱读书或在阅读方面的其他问题,我会及时联系家长,共同为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制定计划。同时,我还常常在微信上和家长们沟通、分享一些好的书籍和好的方法。经过长期的努力,大部分家长十分乐于和我沟通关于阅读书籍方面的一些困惑,特别是步入高年级后,部分家长发现孩子在阅读理解和写作方面十分吃力,对于出现这些问题的孩子,我也竭尽所能地为家长们提供帮助。
通过有效的家校沟通,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也落实到了孩子们的生活中。
四、制定计划,展示风采
为了让学生恰当地安排好各项读书任务,使读书计划有序进行,不要半途而废,在读书前要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和阅读目标,这样长期进行下去,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计划能力和计划观念。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教师要有秩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组织学生阅读。我们班开展每日阅读计划活动,让学生保证每天至少有30分钟的阅读时间,自愿打卡,并开展有效地评奖机制,每个月评选阅读标兵。通过多种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按计划读书。
现在市面上的课外书种类繁多,除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还要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针对个别喜欢看漫画和垃圾文学的学生,及时和家长联络沟通,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引和疏导,让学生学会读好书,能够挑选好书,爱上好书。
根据读书计划完成阅读后,除了能够拿到小奖品外,还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如手抄报、朗读、讲故事等把读书成果共享,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浓厚读书氛围,让校园书香四溢。利用延学期间每日课程推送,鼓励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让学生用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展示阅读。
主编:中山街晴槐新闻组
本文作者:刘禹熙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