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原文摘录
发布时间:2025-09-19 19:32
《经济学原理》- 提供宏观经济学视角 #生活技巧# #个人理财技巧# #理财经经书籍#
按热度排序 按页码排序 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你对人和对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如果你在恋爱,但没有引起对方的爱,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使对方产生相应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 (查看原文) ……他(国民经济学家)把应当加以推论的东西即两个事物之间的例如分工和交换之间的必然关系,假定为事实、事件。神学家也是这样用原罪来说明恶的起源,就是说,他把他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 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因此,这种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凡是成为他的劳动的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自身的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自身的东西就越少。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是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立。 (查看原文) 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最后,对工人来说,劳动的外在性表现在:这种劳动不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 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已生存的手段。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对他人、对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 总之,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 (查看原文) 但是,第一:工资的提高引起劳动者的过度劳动。他们越是想多赚几个钱,他们就越是不得不牺牲更多的时间,以致完全放弃切自由来替贪婪者从事奴隶般的劳动。这就缩短了劳动者的寿命。劳动者寿命的缩短对整个劳动者阶级是有利的,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断地产生对劳动的新的需求。这个阶级总是不得不牺牲自己的部分,以避免同归于尽。 (查看原文) 扬弃是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对象性的运动。——这是在异化的范围内表现出来的,关于通过扬弃对象性本质的异化来占有对象性本质的见解;这是异化的见解,它主张人的现实的对象化,主张人通过消灭对象世界的异化的规定、通过在对象世界的异化存在中,扬弃对象世界而现实地占有自己的对象性本质,正像无神论作为神的扬弃,就是理论的人道主义的生成,而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对真正人的生活这种人的不可剥夺的财产的要求,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一样;或者说,无神论是以扬弃宗教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则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只有通过扬弃这种中介,——但这种中介是一个必要的前提,——积极地从自身开始的即积极的人道主义才能产生。 因为黑格尔把人和自我意识等同起来,所以人的异化了的对象,人的异化了的、本质的现实性,不外就是异化的意识,就是异化的思想,是异化的抽象因而无内容的和非现实的表现,即否定。因此,外化的扬弃也不外是对这种无内容的抽象,所作的抽象的、无内容的扬弃,即否定的否定。因此,自我对象化的内容丰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具体的活动,就成为这种活动的纯粹抽象——绝对的否定性,而这种抽象也被抽象地固定下来并且被想象为独立的活动,或者干脆想象为活动。因为这种所谓否定性无非就是上述现实的、活生生的行动的抽象的无内容的形式。所以它的内容也只能是形式的、抽掉了一切内容而产生的内容。因此,这就是普遍的,抽象的,适合任何内容的,从而既超脱任何内容同时又正是对任何内容都通用的,脱离现实的精神和现实的自然界的抽象形式、思维形式、逻辑范畴。 (查看原文) 因为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 (查看原文) 亚当•斯密的论述可以归纳如下: 分工给劳动以无限的生产能力。它起源于人所特有的交换和交易的倾向,这种倾向大概不是偶然的,而是运用理性和语言的结果。进行交换的人们的动机不是人性而是利己主义。人的才能的差别与其说是分工即交换的原因,不如说是它的结果。只有交换才能使这种差别成为有益的。同类而不同种的动物的特性的天生差别比人的禀赋和活动的差别显着的多。但是因为动物不能从事交换,所以同类而不同种的动物所具有的不同特性,不能给任何动物个体带来任何好处。动物不能把同类的不同特性汇集起来;它们不能为同类的共同利益和方便做出任何贡献。人则不同,各种各样的才能和活动方式可以相互利用,因为人能够把各种不同的产品汇集成一个共同的资源,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购买所需要的东西。因为分工是从交换的倾向产生的,所以分工依交换、市场的规模大小而发展或受到限制。在文明状态中,每个人都是商人,而社会则是商业社会。 扎伊尔把交换看成偶然的、非基本的东西。社会没有交换也可以存在。在文明的社会状态中,交换才成为必要的。但是,没有交换不可能有生产。分工对于创造社会财富来说是一个方便的、有用的手段,是人力的巧妙运用,但是它使每一单个人的能力退化。最后这个意见是扎伊尔的进步。 斯卡尔贝克把个人的、人生来就有的力量即智力和从事劳动的身体素质,同来源于社会的力量,即相互制约的交换和分工区别开来。但是私有财产是交换的必要前提。在这里,斯卡尔贝克用客观的形式表述了斯密、扎伊尔、李嘉图等人所说的东西,因为斯密等人指出利己主义、私人利益是交换的基础,并把买卖称为交换的本质的和适合的形式。 穆勒把商业说成是分工的结果。他认为,人的活动可归结为机械的运动。分工和采用机器可以促进生产的丰富。委托给每个人的操作范围应尽可能小。分工和采用机器也决定着财富的大量生产即生产的集中。这是大制造业产生的原因。 (查看原文) 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己的就越少。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因此,这个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凡是成为他的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本身的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本身的东西就越少。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做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立。 (查看原文) 你越少吃,少喝,少买书,少上剧院、舞会和餐馆,越少想,少爱,少谈理论,少唱,少画,少击剑等等,你就越能积赞,你的既不会被虫蛀也不会被贼盗的宝藏,即你的资本,也就会越大。你的存在越微不足道,你的表现你的生命越少,你的财产就越多,你的外化的生命就越大,你的异化本质也积累得越多。国民经济学家把从你那里夺去的那一部分生命和人性,全用货币和财富补偿给你,你自己不能办的一切,你的货币都能办到:它能吃,能喝,能赴舞会,能去剧场,能获得艺术、学识、历史珍品和政治权力,能旅行,它能为你占有这一切;它能够买这一切;它是真正的能力。 (查看原文) 1、共产主义是从私有财产的普遍性来看私有财产关系,在它的最初形式中不过是这种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粗陋的共产主义不过是嫉妒心和从想像的最低限度出发的平均主义的完成。 2、男人对女人的关系式人对人最自然的关系。 3、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他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地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 4、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它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思维着的意识来说,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 5、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 6、个体是社会存在物。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 7、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人这个存在物必须被归结为这种绝对的贫困,这样他才能够从自身产生出他的内在的丰富性。 8、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9、感性必须是一切学科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 10、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阶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但是,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的形式。 (查看原文) 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查看原文) 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回劳动相对。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动这就是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3,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查看原文) 最后,共产主义是被扬弃了的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起先它是作为普遍的私有财产出现的。由于这种共产主义是从私有财产的普遍性来看私有财产关系的,所以共产主义 (1)在它的最初的形态中不过是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而作为这种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共产主义是以双重的形态表现出来的:首先,实物财产的统治在这种共产主义面前显得如此强大,以致它想把不能被所有的人作为私有财产占有的一切都消灭;它想用强制的方法把才能等等抛弃。在这种共产主义看来,物质的直接的占有是生活和存在的唯一目的;工人这个规定并没有被取消,而是被推广到一切人身上;私有财产关系仍然是共同体同物的世界的关系;最后,这个用普遍的私有财产来反对私有财产的运动是以一种动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用公妻制一也就是把妇 女变为公有的和共有的财产一来反对婚姻(它确实是一种排他反 性的私有财产的形式)。人们可以说,公妻制这种思想是这个还 相当粗陋的和毫无思想的共产主义的昭然若揭的秘密。 正像如 女从婚姻转向普遍卖淫一样,财富一一也就是人的对象性的本 质一一的整个世界,也从它同私有者的排他性的婚姻的关系转向 它同共同体的普遍卖关系。这种共产主义 一一由于它到处否定 人的个性一一只不过是私有财产的彻底表现,私有财产就是这种 否定。普遍的和作为权力而形成的忌妒,是贪欲所采取的并且只 是用另一种方式使自己得到满足的隐蔽形式。任何私有财产本身 所产生的思想,至少对于比自己更富足的私有财产都含有忌妒和 平均主义欲望,这种忌妒和平均主义欲望甚至构成竞争的本质。 粗陋的共产主义者不过是充分体现了这种忌妒和这种从想象的最 低限度出发的平均主义。他具有一个特定的、有限制的尺度。对 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向贫穷的、需求不高... (查看原文) 因而是酒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 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 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 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 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 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 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迷的解 答,而且知道自已就是这种解答。52 V因此,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这种共产主义的现实的产生 活动,即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思维着的意识来说,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而上述尚未完成的共产主义则从个别的与私有财产相对立的历史形态中为自己寻找历史的证明,在现存的事物中寻找证明,它从运动中抽出个别环节(卡贝维尔加德尔等人尤其喜欢卖弄这一套),把它们作为自己是历史的纯种的证明固定下来;但是,它这样做恰好说明:历史运动的绝大部分是同它的论断相矛盾的,如果它曾经存在过,那么它的这种过去的存在恰恰反驳了对本质的奢求。 不难看到,整个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的运动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 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私有财产的运动一一生产和消费一一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的78 [笔记本m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宗教... (查看原文) 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糊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按照斯密的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牲畜般的存在状态相适应的最低工资。 (查看原文) 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查看原文) 货币是一种外在的、并非从作为人的人和作为社会的人类社会产生的、能够把观念变成现实而把现实变成纯观念的普遍手段和能力,它把人和自然界的现实的本质力量变成纯抽象的观念,并因而变成不完善性和充满痛苦的幻象;另一方面,同样地把现实的不完善性和幻象、个人的实际上无力的、只在个人想象中存在的本质力量,变成现实的本质力量和能力。因此,仅仅按照这个规定,货币就已经是个性普遍颠倒:它把个性变成它们的对立物,赋予个性以与它们的特性相矛盾的特性。 (查看原文) ……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 ……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人的个体生活和类生活不是各不相同的,尽管个体生活的存在方式是--必然是-一类生活的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方式,而类生活是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个体生活。 作为类意识,人确证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只是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现实存在;反之,类存在则在类意识中确证自己,并且在自己的普遍性中作为思维着的存在物自为地存在着。 因此,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对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可见,思维和存在虽有区别,但同时彼此又处于统一中。 死似乎是类对特定的个体的冷酷的胜利,并且似乎是同它们的统一相矛盾的;但是,特定的个体不过是一个特定的类存在物,而作为这样的存在物是迟早要死的。 …… //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就是说,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简言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尽管私... (查看原文) 劳动者同劳动的关系,产生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什么别的名字)跟这同一个劳动的关系。从而,私有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即劳动者同自然界和自己本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归结。 因此,私有财产这一概念,是通过分析而从外化了的劳动,亦即外化了的人、异化了的劳动、异化了的生命、异化了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的。 ⋯⋯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的运动之结果的外化了的劳动(外化了的生命)这一概念的。但是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即使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了的劳动的根据和原因,实际上却无宁是外化了的劳动的结果⋯⋯ ⋯⋯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了的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查看原文) 首先必须指出,凡是在劳动者那里表现为外化、异化的活动的东西,在非劳动者那里都表现为外化、异化的状态。 其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现实的、实践的关系,以及它同产品的关系(作为一种情意状态),在与他相对立的非劳动者那里表现为理论的关系。 (查看原文)网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原文摘录 https://klqsh.com/news/view/255746
相关内容
推荐哲学书目(入门读物).doc哲学经济学推荐书单
经典优秀的哲学书籍推荐
处世哲学励志名言摘录
【包邮】大众哲学丛书:经济哲学读本 宗教哲学读本 道德哲学读
叔本华人生哲学
成功心理学 原文摘录
周国平励志演讲稿:幸福的哲学
尼采的幸福哲学——陇原佛学网站/佛学文摘/总第246期(2019年第11期)/大德掠影
杜子华英语成功学 原文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