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相伴,乐享晚年!乡村老年人康乐小组
老年人健身操大赛:社区组织健康舞蹈课程,老年人展示活力,享受晚年生活。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生活琐事趣闻# #社区活动趣事#
作者 | 牛婷婷
单位 | 信阳市祥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社工客 #社工课 #社工 #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 #社工案例计划 #小组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康乐一、小组背景
(一)背景
社工基于前期走访和问卷调查发现,乡镇老年人普遍存在精神文化需求与健康维护需求:80%的老年人反映日常生活单调,渴望参与手工、文艺等集体活动,独居老人社交需求尤为突出;同时65岁以上群体普遍关注手部灵活性和认知能力退化问题,慢性病患者亟需低强度康复活动。究其原因,子女外出务工和邻里互动减少导致社交孤立加剧,身体机能下降引发健康焦虑,而乡镇文娱设施及个性化服务的匮乏进一步放大了这些矛盾。
依据《“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关于“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和“推动代际和谐”的要求,我们计划开展“巧手相伴,乐享晚年”老年康乐小组,通过手工活动促进手眼协调能力、延缓认知退化,同时搭建互助交流平台以缓解孤独感。活动将结合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设计主题内容,既满足健康促进与社交支持的双重功能,又增强文化认同感,切实回应老年人对精神关怀与健康管理的迫切需求。
(二)小组基本信息
小组名称:“巧手相伴,乐享晚年”乡村老年康乐小组
服务对象:光山县斛山乡60岁以上老年人
参与人数:6人
小组类型:老年康乐小组
二、小组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小组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动手能力与社会交往,促进积极老龄化和心理健康,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二)具体目标
1. 技能提升与认知锻炼
帮助老年人学习2-3种简单手工技能(如绘画、创作等),延缓手部功能退化。通过步骤性手工活动(如香包、拼贴画)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专注力,预防认知障碍。
2. 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
提供轻松愉快的社交环境,减少孤独感,小组成员间建立至少1-2名可互助的伙伴关系。通过作品展示和分享,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感。
三、理论方法
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在1958年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进行人际交往的愿望和需要,并且不同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需要。根据每个人对别人的基本反应倾向、需求方式的不同,舒茨把人际关系的需要分为三种,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并且每一种需要还具有主动和被动两种不同取向的表现形式。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程度较低,大部分退休后在家,同辈群体之间交流缺乏。
通过社工实际了解,老年群体很喜欢参加同龄人之间的活动,存在学习手工技能相关活动来丰富自身老年生活的需要。
小组活动以人际需要理论为基础,可以扩充社区老年群体的交际圈,提高他们的手脑协调能力,满足他们的人际需要。
四、小组实施过程
(一)第一节:认识彼此,建立契约
本节小组活动在温馨的“微笑接力”中拉开帷幕。老人们围坐一圈,由社工开始向身旁的老人传递一个灿烂的微笑,并轻轻拍拍对方的手。有的老人腼腆地低头浅笑,有的开朗地哈哈大笑,现场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在“制定小组契约”环节,社工鼓励组员积极发言,共同讨论小组规则。大家围绕“尊重他人”“积极参与”等内容展开热烈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制定了小组契约。

(二)第二节:粽情端午巧手传情
在本节小组活动中。社工首先并向老人们表示节日的问候,迎来了令人期待的制作端午香囊环节,社工提前准备好了香囊、艾草以及装饰用的彩绳和流苏,在社工的耐心指导下,老人们兴致勃勃地动手制作。
活动现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最后,社工和老人们将制作好的香囊一起挂在床头,寄托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让老人们不仅体验了节日习俗的独特魅力,更在互动中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与关怀。

(三)第三节:清凉一夏手绘团扇
本节小组活动在欢快的音乐中开始,社工带领老人们做拍手操热身,现场气氛活跃。随后开展扇子绘画活动,老人们兴致勃勃地在扇面上绘制荷花、翠竹等图案,互相交流创作灵感,笑声不断。通过拍手操和手工绘画,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促进了情感交流。小组的包容性氛围帮助老人融入集体,有效缓解了孤独感,打破了日常生活的单调。

(四)第四节:巧手制香锤安康伴晚年
本节小组活动以养生话题开场,老人们积极分享"冬吃萝卜夏吃姜"等健康心得。社工随后讲解艾草锤的功效,并指导制作。老人们热情协作,完成包艾草、缠麻绳等步骤,制成实用养生锤。"这个锤腿可舒服了!"陈爷爷赞道。最后,大家来到户外,随着音乐用艾草锤拍打身体各部位,现场充满欢笑。
本节活动不仅增进了老人间的交流,营造了温馨氛围,更提升了健康意识,锻炼了动手能力,丰富了精神生活。

(五)第五节:乐龄相伴守护健康
本节小组活动开始,社工为每位老人测量血压,细心询问身体状况,对异常血压值重点叮嘱用药和饮食注意事项。针对李爷爷自行停药的情况,社工强调必须遵医嘱用药。接着开展健康饮食分享,讲解“三高”、骨质疏松等防治知识,指导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提醒血压异常者及时就医。
本次“巧手相伴乐享晚年”第五节通过“测量+讲解”的方式,有效提升了老人对高血压的认知,增强了防病治病意识,培养了健康管理能力,倡导了科学生活方式。

(六)第六节:感恩相遇温暖收官
本节小组活动为“巧手相伴,乐享晚年”老年康乐小组举行了主题为“感恩相遇 温暖收官”的最后一节活动。活动精心设置三个环节。首先,照片回忆环节,社工展示并分发小组活动照片,共同回顾两个月来的欢乐点滴,引发老人共鸣,情谊流淌。随后是荣誉颁奖环节,特邀养老院长为老人们颁发特别定制的荣誉证书和趣味奖项,如“阳光使者”、“乐观榜样”等,表彰他们的积极参与和乐观精神,老人们接过证书,自豪感动。最后进入清凉茶话时光,志愿者精心准备并分发西瓜、香蕉等水果,老人们一边品尝,一边分享活动收获与快乐,表达不舍之情。社工暖心承诺虽小组结束,但情谊长存,会常来看望,让老人们倍感宽慰。

五、评估方法
(一)活动过程评估
通过观察组员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互动表现及情绪变化等,实时记录活动开展情况,发现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组员对活动内容、形式的反馈意见,动态优化后续活动设计,确保小组顺利推进。
(二)活动成效评估
1.前后测对比: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小组活动初期和末期分别收集组员在手部灵活性、社交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数据,对比分析小组目标的实现程度。
2.深度访谈:选取部分组员进行个别访谈,细致了解其参与活动的体验、个人成长及改进建议,进一步掌握小组的实际影响。
3.成果呈现:通过展示组员的手工作品,并结合其在活动中的分享表现,综合评估其在创造力、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进步情况。
六、社工总结反思
“巧手相伴,乐享晚年”老年康乐小组在斛山乡光荣敬老院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系列活动,共6个单元。活动设计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从建立关系到能力培养,再到健康管理,最后情感整合,形成了完整的活动。小组整体开展良好,社工分工配合有序,但在开展小组过程的部分手工环节,存在社工过度主导的情况,比如在团扇绘画时提供了过多的样板参考,无形中限制了老人的创造力。这提醒社工,未来应当增设更多开放式创作空间,比如在手工环节保留30%的自由发挥时间,真正践行“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同时,在第五节关于老年人医疗健康等专业领域存在知识局限。社工可以建立“社工+专业志愿者”的模式,如邀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担任小组的健康顾问,同时加强对社工老年沟通技巧的专项培训。
网址:巧手相伴,乐享晚年!乡村老年人康乐小组 https://klqsh.com/news/view/280189
相关内容
“守护健康,乐享晚年”老年人康乐教育小组邓亚萍:乡村体育室让群众享受健康快乐生活
怀宁县石镜乡:在老年大学收获快乐晚年
「社工站案例」“巧手慧心,乐享生活”老年手工兴趣小组
“健康护航,乐享晚年”长者健康知识提升小组
老年人健康生活小贴士:享受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
“趣享童年,快乐相伴”困境儿童成长小组
“幸福夕阳,银铃巧手”老年人手工制作小组
老话讲:人到晚年靠啥养老“一样,两人,三底气”,晚年会很快乐
“夕阳艺园”康乐社区老年人园艺手工小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