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活人感”为什么越来越少

发布时间:2025-11-23 11:01

社交媒体作为求职和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越来越受到重视。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科技生活变迁# #社交科技#

最近,歌手郑智化清空微博账号,某知名脱口秀演员的抖音账号也突然清空。不知不觉间,近年来社交媒体上悄无声息黯然退网的用户越来越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社交媒体的“活人感”确实越来越少了。打开手机,不管是哪个平台,不管是大V还是明星,发布的帖子都极为程式化。不是分享一点无关紧要的心灵鸡汤,就是商业味道十足的宣传式“营业”,既没有个性化的表达,也很少有原创的内容。打开评论区,也是同样的画风:要么是一大批粉丝、水军复制粘贴式的回复,要么是一眼AI的刷屏。

这是怎么回事呢?郑智化的退网就很典型。他在社交媒体上的发言确实有不准确、不妥当的地方,但一个人因为情绪有些激动用词不当,本来也是生活中很正常的现象。可是在不宽容、不友好的网络环境中,哪怕是一点“失误”,就可能遭遇意想不到的猛烈质疑,甚至是恶毒的人身攻击。有类似遭遇的名人或普通人,相信不只是郑智化。

虽然,社交媒体往往会在风波过后封禁一些带头网暴的账号和用户,但恶劣的影响已经造成,“好好说话”的气氛已经被破坏。甚至可以说,每一次“迟到”的处理都更像是变相的“鼓励”。类似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也让所有人看得明白:要说话,就得字斟句酌、小心翼翼,说点毫无营养的“片汤话”“场面话”;要么,就干脆选择不说话,保持沉默。

如此一来,不仅社交媒体的“活人感”越来越少,整个公共舆论场的话题也正变得越来越琐碎、庸俗。如今的热搜榜被各种明星的八卦、无聊的消息占据,绝非偶然,因为它们就是当前病态网络环境催生的产物。

如果单纯用流量、热度或者数据来衡量,相信现在的各个平台都可以轻轻松松地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这不仅是因为很多头部平台已经拥有很强的用户黏性,还因为在当下的社交媒体中,最具“活人感”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各种“饭圈”“八卦”带来的永无止境的互撕、对立、争吵。

打开平台,海量的信息仍然会潮水般涌来,但值得用户认真阅读或者思考的内容,又有多少呢?那些曾经用优质创作给我们带来启发的创作者,如今还剩下几个?尽管现代人越来越离不开智能手机,尽管我们的下一代或许会是社交平台上更纯粹的“原住民”,但孩子们又会从中受到怎样的影响,会被培养出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今年9月,多个互联网头部平台接连被网信部门约谈,并被责令限期改正、警告。不管是热搜榜炒作“明星个人动态”,还是呈现“琐事类词条”,这些平台的共同问题就是扎堆呈现不良信息内容,破坏清朗的网络生态。

社交平台的诞生,曾经是互联网发展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它给了每个普通用户的记录生活、表达观点的平等机会,应该成为真实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但“活人感”的稀缺,难免会让社交媒体“变味”,如果还看不清现实和趋势,如果还沉浸在热度的狂欢里,如果还满足于流量带来的利益,那么总有一天,社交媒体也会彻底“变质”。

流量不是不重要,但流量到底应该倾斜给哪些用户、哪些话题?那些值得探讨的公共事务或许比不过八卦 “爆款”,一个习惯于理性探讨、深刻思考的用户也可能比不过热衷于拉踩引战的“网络喷子”,但哪一个更能为社会带来公共利益,更能营造健康、清朗的互联网舆论场?答案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网址:社交媒体的“活人感”为什么越来越少 https://klqsh.com/news/view/288708

相关内容

“不社交无烦恼”?为什么当代年轻人越来越不爱社交?你怎么看?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自媒体创作
我们的社交圈子,为什么会越来越窄
为什么社交媒体很重要?如何策划一场完整的社交媒体活动?
独处也很自在!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断绝社交?
数字时代下的阅读危机:我们为什么读书越来越少
心理学:一个人越来越沉默,不主动社交,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宠物了呢?
为什么越来越难感到幸福?大脑习惯了美好
自媒体一个月:生活离我越来越近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