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做一个成长型思维者,你的思维是可以转变的

发布时间:2025-07-29 20:42

《终身成长》:探索固定思维与成长思维的区别,鼓励你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 #生活技巧# #自我提升书籍#

我爱这本书的一个原因是,它不仅提供了理论,还阐明了方法。德韦克帮助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的方法表明,仅仅对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行一番深入了解,你就能使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彻底改变。 ——比尔·盖茨

我很早之前买了一本书,名字叫《终身成长》,因为比尔·盖茨的撰文推荐,我觉得这本书一定有它独一无二的地方。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把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固有型思维者,一种是成长型思维者。

《终身成长》里面通过各个维度的对比,各种事例的分析,告诉了我们什么是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

对于我而言,当时买这本书不是用来改变我自己的,而是用来教育和引导我女儿的。

所以我开始读《终身成长》的时候,并没有按照书中的顺序,而是根据女儿的成长,去选择不同的章节,内化自己,然后把书中感受的道理转化为行动,从而用来教育我的女儿。

直到现在女儿上大学了,我才静下心来好好的看着一本书,按照顺序,一字一句地读完,蓦然回首,才发现书名是《终身成长》,才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了。

对啊,我们终身都应该用来成长,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年龄,而去把自己的思维固有化。

读完书后,我发现原来即使我已经40岁了,也依然有机会把自己的固有型思维改变,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

这样我们就永远都年轻。

《终身成长》中,用递进式的思路分为了8章内容,前2章是对于固有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进行解释和对比,第3-5章是对不同领域的人进行事例分析,第6章和第7章是对每个人身处的人际关系进行思维模式的对比,第8章是全书对思维模式改变提出的一些可行性建议。

我从里面提炼出了3个我认为最重要的点,来和大家作以分享。

思维模式改变了失败的意义。我们应该选择先去改变自己,这永远都不晚。

①我失败了等于我是一个失败者?

《纽约时报》里面有一篇文章表达了一个观点:失败从一种行为(我失败了)转变为一种身份(我是一个失败者)。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会因为自己的考试成绩陷入自我怀疑,从而更加地不想去努力了。

这就是书中提到的固有型思维,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努力了,却没有得到对等的成绩,然后就会归结到自己身上,认为自己不适合。

我的女儿从小学习就是班上的前三名,她考上省重点高中后,开始力不从心了,身边的人进入到学校的时候,水平都是差不多的。

可是,高中的学习模式和往常有很大的不同,她感到深深地不适应,等到高三开始合卷考试,她的模拟成绩开始一落千丈。

你问我,她有没有沮丧过?

当然有,她甚至一度觉得自己的水平不适合上大学,把问题已经上升到了自己的智力水平了。

②改变自己的思维,也许会有另一片天空。

我女儿的例子不是个例,经历过高考的你们,多多少少也对上述的事情感同身受

那我们就应该放任自己的情绪吗?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思考三个问题:

每一年有多少学子被自己心仪的大学拒绝?有多少学生寒窗十年,读了一个第三志愿的专业?有多少学生选择复读,依然没有考好?

这些问题很残酷,但也很现实。而很多人的观点是:这就是这个人能力的问题,没有考好的能力,就是失败的。

我们想想,是不是这些人经常对着没考好的孩子们流露出惋惜的表情,好像一个事情的失败,就决定了这个孩子的人生。

我觉得,我们应该在问完上面三个问题后,再多思考三个问题。

高考没考好的孩子,都挣不了大钱了?高考没考好的孩子,都追逐不到梦想了?高考没考好的孩子,都不能让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了?

大家心里应该都有一个答案了吧,高考一定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而固有型思维的人只看到悲观的一面,成长型思维的人却不断从里面找积极的意义。

一次失败不等于永远失败,下面我们再来谈谈思维模式与成绩之间的关系。

思维模式和成绩间的潜在关系,不是决定性因素,但一定是重要影响因素。

“不愿努力”综合征:在学校里,我的主要目标就是尽可能简单地去做事情,这样我就不用太努力了。

这种“不愿努力”综合征,也被当做青年人与成年人划分界限的一种方式。

成年人中相当一部分人觉得自己生活已经固化了,没有改变的必要了,生活下去的每一天,都好像在重复回忆中的生活

我在读《终身成长》之前也是这样的心理状态。

而青年人则不同,他们敢于用努力去拼搏,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

在18岁的关键一年,我们的这些孩子卡在了高考和成为大人两个关键的档口,孩子们显得迷茫。

他们又想快点证明自己长大了,又想证明自己会成功。

固有型思维者就会选择我先成为大人吧,先不那么努力去学习了,至少这样不算失败,因为自己没有拼尽全力。

成长型思维者就会选择先好好学习,不论结果,至少自己没有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这样也算是要步入大人世界的第一步。

你看,两种思维的学习模式,是完全不同的,这就解释了一个现象:为什么同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差不多考进来的,同样的老师教的,为什么最后去的大学天壤之别?

提了这么多问题也是希望大家跟着我去思考,而不是我一味地把道理强加给大家。

我只知道,成长型思维的人内心是这样想的:停止努力是自己无法理解的一件事。

我无需再赘述此观点,因为聪明的你们已经在自己的思考中找到了答案。

改变思维,好好学习!

刻板印象与否定标签及其作用方式,打破这些印象和标签,拥抱新的自己。

①刻板印象与否定标签有多厉害?

女生不适合学理科?个子太低的人不适合打乒乓球?长得不好看不适合当电影主角?

又是三个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我知道知识渊博的你们,在女生的人中想到了颜宁教授,在个子低的人中想到了邓亚萍,在长得不好看的人中想到了王宝强。

是的,他们都是里面的特殊例子,而且是佼佼者,他们打破了刻板印象和否定标签。

但是,大多数人呢?

我们不能否认在统计学中这些现象的客观存在,大数据中也有这样的信息支撑。

固有型思维者会觉得:这都是注定好的,自己干嘛要去改变?反正也改变不了。

成长型思维者会觉得:我干嘛要当样本中比例大的那一方,我就是我,跟样本没关系。

差距就出来了。

②归属感丢失。

刻板印象和否定标签可能会让一个人丧失最重要的品质:归属感。

在美国,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族裔的学生退学,很多女生选择放弃数学和科学。

上述的现象就是学生丧失了归属感,他们觉得自己不能融入群体。

固有型思维者会觉得,自己在班级里面成绩不好,大家对她的印象就是很刻板化,对自己喜欢的数学舒适感就会降低,没有了归属感,又何谈热爱呢?

成长型思维者会觉得自己即使身处在周围充斥着否定的刻板印象的环境中,依然会相信自己稳定且强烈的热爱,从而去保持自己的归属感。

其实呢,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偏见的本质只是他人对他们的看法,能让她们在自己的能力和自信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去对抗这些偏见。

③太相信别人的看法了。

“你抽烟,说明你不是一个好人。”“你不喜欢宠物,说明你没有爱心。”“你没有上一本,说明你没有学习能力。”

又是三句我们常见的话,这些话对吗?根本经不起推敲,毫无逻辑可言。

可是,听这些话的人,往往就相信了。

如果能戒烟,当然是好事,可是这句话带给大部分人的影响是,只想着自己不是好人了。

同理可得,喜欢宠物和考上一本也都不是坏事,可是很多人也只觉得自己没有爱心,没有学习能力。

我们当中,越成功的人,越容易相信别人,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在所谓“完美”的框架下长大,听的最多的就是称赞,他们也都相信这些话,无论真假。

那么你说,这时候有人出来说这些话,你觉得他们相信吗?

成长型思维的人会选择去质疑,思考话里面的逻辑是否成立,成立则改变自己,不成立就不相信说好的 人的观点。

总结。

《终身成长》这本书我提炼出来的三个点,都是当下最值得关注的点,希望读完的你,能与我有一点点的感同身受。

我这篇文章是送给即将要高考的孩子们的,我希望每一个高考的孩子们,在最后的两个月里面,转换自己的思维模式,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不辜负自己,不辜负青春。

高考加油!愿你们终身都在成长!

高考加油!

我是@言午说故事,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家长们,无论你的小孩在哪个阶段,你都有责任去引导他(她)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

网址:《终身成长》:做一个成长型思维者,你的思维是可以转变的 https://klqsh.com/news/view/92142

相关内容

《终身成长》——一本启发思维和改变命运的成功学书
成长型思维:从平凡到优秀的七种思维模式
我具有成长型思维:6~14岁青少年成长型思维训练手册
成长型思维培养绘本(全四册)
成长型思维书单推荐
4本书告诉你: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决定职场的高度,6本好书助你成为高潜人才
通过读书改变思维方式,是一个人成长的标志
一个人成长的标志:通过读书改变思维方式
认知觉醒:5本颠覆思维的好书,带你突破成长瓶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