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色低碳到绿富同兴,蒙牛如何激发乳业价值链新活力|2025年度CSR观察案例⑨

发布时间:2025-08-02 14:04

创新乐趣案例16: 环保科技如太阳能发电,不仅实用还具有观赏价值,成为绿色生活的亮点。 #生活乐趣# #创新乐趣# #创新乐趣案例#

“像山一样思考。”阿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在《沙乡年鉴》中的这句箴言,道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今天,农业——尤其是乳业——这一与土地血脉相连的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如何在保障乳品供给的同时减少环境足迹?如何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守护生态平衡?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作为中国乳业的领军企业,蒙牛集团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命题,以远见卓识将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它不仅深耕绿色低碳奶源建设,打造生态智慧牧场,还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赋能,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开创了“绿富同兴”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这种将生态责任转化为发展机遇的实践智慧,不仅为中国乳业转型提供了范本,更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深耕奶源绿色革命

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曾经寸草不生的荒滩上,如今连绵着220平方公里的绿洲——这里是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为“全球最大有机原奶生产基地”的圣牧有机牧场。蒙牛旗下圣牧用15年时间,在这片“死亡之海”上演了一场“沙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累计种植沙生树木超9800万棵,使当地降水量从70毫米跃升至380毫米,重构了区域小气候;更重要的是,这片绿洲每年产出60万吨有机原奶,单公斤碳排放量仅1.03千克,用“绿色基因”重新定义了乳业的源头标准。

这场生态革命的背后,是蒙牛从牧场到餐桌全链条的绿色思考与实践。蒙牛将“守护人类和地球共同健康”作为其可持续发展愿景,将“生产更营养的产品、引领更美好的生活、守护更可持续的地球”作为其核心使命,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对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制定了“GREEN可持续发展战略”,涵盖5大支柱、16项议题、21项关键行动。

从牧草种植环节开始,蒙牛便植入“可持续”基因:在乌兰布和,采用“草-畜-肥-田”循环模式,沙生植物既固沙又为奶牛提供天然饲料,牛粪经发酵制成有机肥反哺土壤,形成“治沙—产奶—肥田”的闭环。

在更广泛的奶源布局中,蒙牛将构建负责任供应链作为核心发展战略之一,对供应链可持续发展风险开展有效的识别,赋能供应商提升业务及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与供应商共同履行环境和社会责任。

蒙牛制定了《牧场准入评审细则》《牧场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等制度,设置不可妥协项、高风险项、中风险项、整改项等,严格规范牧场准入。公司要求新准入牧场必须在国家要求划定的非禁养区内运营,近三年内未发生过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曝光事件,并建设粪污处理等环境污染相关防治设施。通过推动牧场标准化建设,将风险管理前置,从源头避免或减少自然相关的风险。截至2024年底,蒙牛100%原奶可以追溯至牧场,34座合作牧场通过GAP认证,23座牧场及其原料奶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9%采购原奶获得有机认证。

值得强调的是,蒙牛将保障牧场动物福利视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公司参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农场动物最低责任标准(FARMS)》等国际指南,制定发布《蒙牛动物福利政策》,明确牧场端动物福利指导要求,设立“养育数百万头健康快乐奶牛”目标,并通过推广动物福利标准、强化兽药管控两大核心方向推动目标落地,成为国内尊重自然资源、提升动物福利的可持续农业新范式。

赋能牧场低碳转型

如果说奶源端的绿色是起点,那么牧场端的低碳则是乳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战场”。牧场作为蒙牛价值链中重要的一环,其碳排放量是蒙牛范围三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蒙牛从能源效率、优化粪便处理、改善牛群管理、调整饲料结构,以及实施生态固碳项目五个方面多措并举,推动合作牧场的绿色建设与改造,将传统牧场升级为“会呼吸的绿色工厂”,让每一头奶牛都成为“减碳小能手”。

在气候变化议题中,二氧化碳常被视为“头号元凶”,但事实上,甲烷的温室效应强度是二氧化碳的28倍(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2021),而奶牛作为反刍动物,其消化过程产生的甲烷占畜牧业碳排放的近40%(FAO,2022)。蒙牛将奶牛养殖环节的甲烷治理作为绿色转型的突破口,尤其聚焦于饲料配方调整这一“源头控排”手段。通过与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机构联合攻关,蒙牛研发出“基于奶牛生理需求的动态精准饲喂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奶牛健康数据(如体重、产奶量、瘤胃pH值),动态调整精粗饲料配比,在保障奶牛营养摄入与健康状态的同时,减少饲料在瘤胃中的异常发酵(反刍动物甲烷的主要来源)。数据显示,该技术可使奶牛甲烷排放量降低10%-15%,单头奶牛年均减排约200kg CO₂e(二氧化碳当量),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营养减排”范式。

能耗管理方面,蒙牛持续提升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通过智能声光控系统和节电管理实现能源节约;同时引导牧场加大清洁能源使用,依托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构建“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例如,河北张北“牧光互补”基地通过棚顶光伏板与牛舍通风系统联动,实现发电与温控双重功能,综合节能率达40%;宁夏灵武牧场则通过余热回收系统将挤奶设备废热转化为供暖能源,单牧场年节煤300吨。2024年,蒙牛合作牧场累计安装光伏板22MW,年发电量2200万千瓦时,覆盖30%牧场用电需求,“绿色电力”正成为牧场新标配。

低碳之外,粪污资源化利用是蒙牛生态牧场的另一核心亮点。针对牧场高污染风险的粪污处理环节,蒙牛建立“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闭环系统,将粪污从“污染源”转化为“资源库”。旗下现代牧业采用“能源生态型”粪便处理工艺,通过源头减量化、过程全量化收集、无害化处理及机械化资源利用,构建起“饲草种植—奶牛养殖—牛粪处理—沼气发电—沼肥还田”的绿色循环产业链。

在牛群优化与生态治理层面,蒙牛通过降低奶牛淘汰率、科学管理青年牛产犊时间,提升单位奶牛产能效率;同时与合作牧场共同实施植树造林、退牧还草及荒地沙地治理,推动全链低碳转型,助力牧场成为“碳库”。在乌兰布和沙漠,蒙牛“百万亩碳汇林”计划2024年固碳量达11.2万吨,通过碳交易获得收益1200万元反哺生态建设。

共绘乡村绿富新章

当绿色成为乳业的底色,乡村便迎来了“生态+经济”的双重机遇。蒙牛秉持“强乳兴农”的初心,构建起产业振兴、文化振兴、营养普惠、党建共建四位一体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推动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通过打造“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产业链,蒙牛与农牧民建立紧密的利益共享机制,助力农牧民提升收入、实现财富增长。

蒙牛积极推进奶业生态圈“2025价值共享”战略落地,深入扎根农牧业一线,切实关注农牧民利益需求。一方面,通过技术赋能提升农牧民业务技能;另一方面,联合金融机构解决资金难题,加强与上下游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高农牧民在产业链中的参与度与受益度。

为解决上游牧场的融资需求,蒙牛依托产业链优势,协调内外部金融资源,联合牛享融担保、蒙元保理等金融牌照机构及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浙商银行等,实施“延期限、降利率、增授信”的金融纾困政策,持续为上游合作牧场注入资金支持。2024年,蒙牛累计为上游合作牧场提供金融帮扶近24亿元,为牧场发展注入强劲“活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蒙牛整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大学等专家资源,开展“奶牛金钥匙”“牧场接班人”等高级研修班,以及牧场标准化操作规程(SOP)对标互学活动,有效提升合作牧场的生产管理水平,为乡村振兴储备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2024年,蒙牛开展养殖技术提升赋能活动37场,惠及人数超4000人。

图:“奶牛金钥匙”蒙牛示范专场活动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振兴、健康的振兴。蒙牛以创新思维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通过“村跑”“村BA”“村超”等系列体育公益活动,既提升农牧民身体素质,又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活力,为健康中国战略夯实基层基础。2024年,蒙牛重点支持银川“蒙牛·丰收杯”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吸引76支农民篮球队、912名农民运动员参与。这类体育活动让竞技与欢乐真正“下沉”乡村,在田间地头厚植“健康基因”,成为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动注脚。

“乡村的明天,在孩子们的餐盘里,在教室的读书声中。”作为“营养普惠工程”的发起者,蒙牛以牛奶为载体,持续将“健康”与“希望”传递至欠发达地区。20余年来,该项目已覆盖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惠及学生2500万人。为深化帮扶内涵,赋能乡村教育与全面发展,自2022年起,蒙牛学生奶联合南方周末发起“敲铃人·村小校长赋能计划”,通过三年持续深耕,项目已辐射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0所学校,助力500名校长提升教育管理水平,让营养支持从“喝上奶”升级为“育好人”。

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蒙牛深入贯彻产业链“四共三促”党建共建要求,与上下游合作单位结成党建联合体,常态化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为强化党建政治引领功能,奶源事业部党总支联合牧场优化办公条件,打造“可参观交流、可学习借鉴、可品牌宣传”的“三可”党建共建标杆示范牧场(单位)。2024年,蒙牛在奶源5大区域选定10余家牧场,将其培育为奶产业链党员群众的优质活动阵地,为党建工作与产业融合提供坚实平台。

绿富同兴背后的可持续思考

从乌兰布和的沙漠绿洲到宁夏的零碳牧场,从智能饲喂的智慧牧场到价值共享的生态圈战略,蒙牛用15年时间,在乳业领域探索出一条“生态治理—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条路径不仅印证:当企业将自身发展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深度融合时,能创造出超越商业价值的“社会价值”;更向全球传递了一个关键启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核心在于将生态价值嵌入产业链,让乡村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

面向未来,蒙牛以更系统的规划推动可持续发展:其《碳中和路线图》明确2050年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目标,从牧场减排、工厂节能到包装创新,多维度布局减碳措施;同步推进“牧场共建计划”扩展至全国20个省份、覆盖10万农户,让更多乡村共享绿色发展红利;与清华大学合作的“智慧牧场联合实验室”在AI奶牛健康监测、精准饲喂等领域取得突破,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技术动能 ……

利奥波德有句名言:“我们不是从祖先那里继承了地球,而是从子孙那里借用了它。”蒙牛从“绿色低碳”到“绿富同兴”的实践,不仅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更以行动为未来预留了更多绿色与富足的可能。

专家点评

蒙牛在乌兰布和沙漠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有机原奶生产基地,将9800万棵固沙植物与60万吨有机低碳原奶产能深度绑定(单公斤碳排放量仅1.03千克),创造了生态修复、产业升级、民生改善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通过“沙漠变绿洲,绿洲产好奶”的生态资本化运营,蒙牛创造性地将企业的经济责任、环境责任与社会责任合而为一,用经济效益验证了生态投入和社会投入的可行性与价值,在打造具象化产业竞争力的同时,为行业提供了可感知的可持续发展模板。

价值链减碳是当今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点,也是难点。针对这一痛点,蒙牛创新性研发动态精准饲喂技术,将奶牛甲烷排放降低10%-15%;牧光互补则实现了合作牧场年发电量2200万千瓦时,覆盖30%牧场用电需求的成果;粪污资源化利用将粪污从污染源转化为资源库,构建起绿色循环产业链。这种从生物机理到能源系统的协同创新有效推动了传统牧场转型,为高排放农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更深远的价值在于“绿富同兴”社会机制的设计。蒙牛建立经济赋能、技术共享、文化激活三重体系:投入24亿元产业链金融支持,破解牧场融资瓶颈;“奶牛金钥匙”等技术培训年覆盖超4000名农牧民;通过支持“村BA”等体育赛事将产业振兴融入乡村文化肌理。从一棵草到一杯奶,蒙牛与农牧民建立起紧密的利益共享机制,将产业链升华为共富链,让生态效益切实转化为民生福祉,形成“治沙得绿、绿中产奶、奶业富民”的良性循环。

蒙牛实践的行业启示在于构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框架:从生态层面验证了荒漠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正相关性,在技术层面形成了“降碳-增汇-循环”的集成方案;社会层面探索出企业主导的乡村振兴协同机制。蒙牛案例证明:当绿色发展深度融入产业链基因,生态保护、经济增益与社会公平将实现互相成就,为乳业乃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兼具落地性与系统性的行业参考与启示。

——王忠平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SG研究中心主任 

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智库专家

• 蒙牛集团1999年成立于内蒙古自治区,常年稳居全球乳业前十,2004年在香港上市,是恒生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和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指数成分股。蒙牛专注于为中国和全球消费者提供营养、健康、美味的乳制品,除中国内地外,蒙牛产品还进入了东南亚、大洋洲、北美等区域的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市场。

网址:从绿色低碳到绿富同兴,蒙牛如何激发乳业价值链新活力|2025年度CSR观察案例⑨ https://klqsh.com/news/view/99182

相关内容

开展绿色低碳生活倡导绿色消费观念.pptx
绿色低碳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感受乐趣与价值 崂山区六五环境日活动精彩纷呈
“环保知识进校园”活动:培育小小环保卫士,助力绿色低碳时代
节能降碳,绿色发展|这些低碳节能小知识你了解吗?
低碳生活,绿色环保——垃圾分类知识宣传
2025“碳索新未来”大学生双碳科普知识大赛
节能环保:让绿色低碳成为日常生活方式
北湖街道C40“绿色繁荣社区”:共筑低碳家园,打造“无废城市”
开新能源车、淘二手好物,绿色消费成年轻人“心头好”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