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

发布时间:2025-08-02 15:52

提问引导对话:'你觉得这个方案怎么样?你的想法是什么?' #生活技巧# #职场沟通技巧# #职场沟通模板#

原创 知我心理 KnowYourself

生活无意义」是个老问题了,有人觉得自己赚得太少、有人觉得工作没有价值、有人觉得不够自由... ...总之,很多人都似乎「越活越没劲」。

平时连轴转的生活里,我们可能没有时间和精力好好思考一下:如果还不够满意,那自己究竟想要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今天的文章,我们总结了 12 个关于「值得过的生活」,供大家参考——

图片来源:《为了N》

不需要和别人比较

相信你我都很难避免,无意识地与他人做比较,总是想弄懂「我们到底是谁」「我们擅长什么」「我们还有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然而,过度的社会比较,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物化。研究发现,不健康的社会比较会增强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负面感受,使我们一直处于某种无法摆脱的焦虑中。更倾向于与他人比较、并从中获得价值感的人,也更容易感到后悔(Van Dijk & Zeelenberg, 2005)。

其实,社会比较不应该是衡量自我优秀程度的标尺。如果你能从社交媒体层出不穷的信息中撤离出来,回归到真实的生活里,不再执着于自己没有的事物,而是欣赏自己已有的事物,那你已经过上了自我决定「自我价值感」的生活

有人陪伴、支持和爱着

哈佛大学一项持续75年、追踪了724人的研究表明,能带来幸福人生、决定人们生活满意度的并不是学历、薪资或地位,而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那些和家人更亲近,更喜欢和朋友、同事、邻居交往的人,纵观生活的各个维度,似乎都更快乐、也更健康。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有伴侣、朋友更多的人就一定更幸福,因为真正能让我们觉得「生活值得过下去」的一定是关系的质量。

一段能提供高度支持的关系会让我们感到内心放松、防御降低,就像一个稳固的「支持系统」,时刻提醒你「你是值得被爱的」。

不要认为只有浪漫意味的爱情关系才是亲密关系,所有能让你感受到「被爱」、「被支持」的关系都可以被称之为亲密关系。

图片来源:《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

找到某些让自己一做就开心

而且可以一直做的兴趣

心理学家 Paul J. Silvia 把兴趣称为「知识型的情绪(knowledge emotion)」。

所谓「知识型的情绪」,和我们熟知的喜怒哀乐不一样,指的是能引发我们对「知道更多」好奇的情绪。比如,困惑、惊奇、敬畏都属于知识型的情绪,它们都指引人们去知道更多。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促进我们学习和探索。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兴趣也可以平衡人们对不确定性的负面感受(Kashdan, 2004)。

比如一个人失业在家,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害怕再次失败。但如果 ta 能对一份渴望得到的工作产生兴趣,这种兴趣感会让 ta 产生对未来的好奇,而缓解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感受。

所以,如果你有一个自己愿意一直做、并且一做就会开心的事情,这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这意味着,你的生活有不断探索的方向,而生活的负面影响,也更难攻击到你。

对自己适当宽容放低标准

能为了小事而快乐

很多时候,我们获得了社会意义上的幸福,执着于实现某个宏大的目标和人生价值,但得到之后似乎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开心,内心依然苦闷、空虚。

为微小的胜利庆祝吧,下班路上看到了落日、阳台上的花冒出了骨朵、第一次成功做出一道菜,只要留心,每个日常的缝隙里都藏着「喜事」。

或许有人觉得这些没什么意义,但接受生活本身就是「无意义的」,正是挣脱虚无感最好的方式,就像米兰昆德拉所说的:

「无意义,我的朋友,这是生存的本质。它到处、永远跟我们形影不离。这经常需要勇气在惨烈的条件下把它认出来、直呼其名。然而我们不但要把它认出来,还应该爱它。」

平安无事地度过了一天,本身就是值得庆祝的事情啊。

图片来源:《日日是好日》

不被单一的评价维度所束缚

在只关注「够不够努力」的功绩社会,我们终日盯着电脑上的工作消息,对无休止的工作感到倦怠,但只有一种「打开方法」的生活很容易让人觉得「不值得一过」。

相比于那些把生活重心都放在一件事情上的人,生活中有更多「支线任务」的人,似乎过得更快乐、也更满足。

提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心理学家 Erikson 也认为,发展出「自我同一性」的人,能体会到真实自我存在的「各个维度」,因为 ta 们能在各种事物和领域中发展对自我的认知。

养宠物、画画、徒步、做饭、跳舞、参加志愿活动,支点不一定是很宏大的东西或很重要的任务,只要是你能够沉浸地享受、能体验到快乐的事情就可以。

当我们在这些细碎的事物中体验到快乐时,生活是立体的且富有弹性的,咱不就支棱起来了吗。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能帮助别人变得更好

没错,做一个愿意利他的、善良的人。

善良,是指能够让我们把他人视为自己的一部分,与他人产生真正联结的一种特质。善良的内核是一种核心善意(core kindness),来源于一个人内在的热情和积极心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正向力量。

保持善良,不仅能够降低焦虑、抑郁情绪,提升幸福感,也让我们更能感受到来自世界和他人的善意(Canter et al., 2017)。

学着爱具体的人,为他人提供价值。你会发现你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不必沉湎于自己的世界里怨天尤人,因为给予真的比接受更快乐。

在「给予」中,人们能体会到被需要的感觉、和自己的强大与富有,这种增强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人愉悦。

始终对新的可能性

保持好奇、敞开怀抱

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保持开放的态度,甚至敞开怀抱、暴露自己的情感,这在心理学家 Anna Bruk 等人(2018)看来,是「脆弱」(vulnerability)的定义。但不要误会,这里说的「脆弱」,并非贬义。

我们谈论脆弱的时候,谈论的是一种没有防御或者防御程度低的生活。脆弱的人是敞开的,不以「活得安全」作为人生的信条。ta 们愿意进行尝试,迎接来自外界的所有回应,即便得到的是拒绝。

而我们在遭受着被拒绝、失败的风险的同时,也拥有了与人连接、获得成功的希望。因为我是脆弱的,所以我有着对他人的需要,也敢于向他人表露真实的自己。我也因此能够理解他人的脆弱,最终使我们能够走向信任和相互扶持。

所以,一种全然接纳各种可能性、勇敢地让自己变得「脆弱」的生活,恰恰是一种更容易与世界发生真实连接的生活

图片来源:《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

想停下的时候,就能停下

《乐队的夏天》中,曾经有一首歌一夜之间在各个圈层中大火,叫做《大梦》。

这首长达10分钟的歌曲,唱遍了人生的各个阶段,其中那一句:

「我像部机器,不能停歇,该怎么办?」

也令几乎所有人,感到被深深戳中了自己的人生。

然而,关于这个问题,并不存在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每天,都有数亿级的人,在无法停下的社会齿轮中,把自己异化成一颗螺丝钉。

但如果此刻,你是一个想要停下来,就可以毫无风险、毫无成本地停下来的人,这便是一种,无数人眼里,值得过的生活

图片来源:《没有养老的资金》

有丰富的情感体验

无论伤心或开心、困难或幸福,都体会过

Meissner(1973) 在一篇论文中,提到了旅人(homo viator)这个概念。旅人是从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来的一个象征意象,它指的是,人存在的本质意义就是一种一直在路上的状态。

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里,同样不乏「旅人」这个概念,比如「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又比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因此,既然是一段旅途,当然要足够丰富多彩、甚至奇观,才值回票价。我们固然都希望自己可以天天幸福、开心,但是,先不论这样的愿望其实很难真正实现,更重要的是,如果整段人生只有甜味、只有快乐,也许也是另一种单调。

而那些注定要到来的艰难、挑战、痛苦、悲伤,恰恰是让我们人生之旅变得丰富立体,变得不枉这一程的原因。

有明确的生活目标

每一种有剧情的创作,无论是游戏、电影、小说,主角都一定会有「主线剧情」和「支线剧情」的区别。因为只有这样,消费者才能清晰地跟着剧情推进,感受到获得感,陪着主角成长。

这和我们的生活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生活的成就感、目的感、方向感都会清晰和强烈许多。

可惜,真实生活不是游戏和电影,没有人会在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这一局游戏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这就要靠我们自己去寻找、去问自己了。

一旦你找到了明确的生活目标,恭喜你,这将是一场令人振奋的冒险的开始。

图片来源:《入殓师》

不需要向别人证明什么

当我们被他人误解和质疑时,第一反应总是想要解释、辩驳,我们似乎永远活在一个努力「自证」的逻辑闭环里。但总想着向别人「证明自己」的人似乎在过着一种更费力的生活

或许你也已经意识到,试图改变他人的想法是困难的。很多争吵的源头也都是由于两个人都想极力辩解导致的。

而跳出「自证」陷阱的意思是,相信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自己的需求是合理的。无需向他人解释自己需求的正当性。

当然,这并不容易,但一旦你挣脱「自证」的束缚,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这么轻松简单。

总能认识到「新的自己」

这个观点来自苏格拉底,他说「一种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这里说的省察,简单来说就是自己和自己内心对话,问自己想要什么、在乎的价值是什么、自己的道德标准是什么,这种省察不在乎答案,因为可能没有答案,就像许多人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一样。

但是,有这个省察的过程,就已经是一种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其实,这种省察没有听起来那么「高门槛」,好多人会发现「自己和以前不一样了」,这种总能发现自己在改变、在更新的感受,就是一种无意识的省察。而一个不断改变的自己,比一成不变的自己,有趣多了。

图片来源:《苦尽柑来遇见你》

不知以上这 12 种生活,有多少种,是你正在实践着的呢?

反正只要有其中一种,你的生活就非常值得庆祝啦~

References:

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

Canter, D., Youngs, D., & Yaneva, M. (2017). Towards a measure of kindness: An exploration of a neglected interpersonal trai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6, 15-20.

Kashdan, T. B., Rose, P., & Fincham, F. D. (2004). Curiosity and exploration: Facilitating positive subjective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 growth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82(3), 291-305.

Silvia, P. J. (2006).Exploring the psychology of intere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eissner, W. W. (1973). Notes on the psychology of hope.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7-29.

Van Dijk, E., & Zeelenberg, M. (2005). On the psychology of ‘if only’: Regret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factual and counterfactual outcom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97(2), 152-160.

本文关键词:生活意义、爱、陪伴、自我察觉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Alex、卢舫

编辑 / KY主创们原标题:《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我们通过研究总结了这12条标准——》

阅读原文

网址: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 https://klqsh.com/news/view/99340

相关内容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生活?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到底是什么?
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
为什么“快乐是短暂的,不满足是长久的”?保持快乐的有效方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无法拒绝廉价的快乐?怎样的人生才值得记录?
什么才是人的自我价值感?
《活出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心理学大师的答案是这样
生活中的“在什么在什么在什么”句式探索与乐趣的多样表达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孙周兴:只有创造性的生活才是值得一过的
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