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快乐是短暂的,不满足是长久的”?保持快乐的有效方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无法拒绝廉价的快乐?怎样的人生才值得记录?
为什么薯片总是最先吃完?因为它们知道,快乐就是来自短暂的满足。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生活笑料收集#
为什么快乐注定短暂,不满足才是长久状态?保持快乐的同时,我们还要拒绝廉价快乐。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度过怎样的人生?为什么自由度才是过好人生的关键?在竞争激烈时,为何竞争者策略会趋同?本期中都给出了答案。
为什么“快乐是短暂的,不满足是长久的”?
无论是在谁的生命之中,快乐都是短暂的。愉快的事如果没有变化,时间一长,人都会觉得没意思。
人是一种寻求新刺激、新东西的物种,这是我们的基因决定的,与人品无关。
得不到长久的快乐,我们人才有动力去继续寻找,才会为了生存而努力。
不缺钱且有吃有喝,但没有追求的生活很容易失去意义,只会感觉很无聊。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脑神经科学给出了部分答案。
对脑神经科学家来说,大脑要做的事只有三件:接收信息、分析信息、采取行动。这些都是由神经元控制的。
限制快乐发生在第一步,也就是接收信息。所谓接收信息,就是把外界诸如声、光、电、触等物理信号变成大脑能理解的电信号。
这个工作是由“转导蛋白质”完成。转导蛋白质接收到外界的物理信号之后,会形成一个离子通道,带电离子的运动形成电信号,大脑神经元负责接收这些电信号。
重点是离子通道对外界刺激的响应并不是由外界刺激的强度决定的,而是由外界刺激强度的改变决定的。
这意味着对刺激的反应强度往往来自差别。
只要刺激一直存在且缺乏变化,哪怕这个刺激比较大,离子通道也会慢慢关闭。脑神经科学家把这个过程叫做适应。
只有当刺激发生改变,比如说突然加强或者从无到有时,离子通道才会产生响应。
从很亮的室外走到房间里,我们在开始会觉得特别暗,只要待那么一会儿,就能逐渐适应房间里的亮度。
再强的刺激,只要时间一长,我们也会适应。
生活需要不断地挑战,原因就在于快乐是短暂的,不满足才是长久的。
“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
保持快乐的有效方法分别是什么?
答:追求多样性和间隔性。如果没有间隔,那么就考虑多样性。
前者是追求新起的不一样的刺激,后者则是在两次刺激之间设置间隔期。
虽然人在大部分时间里都不快乐,可换个角度想,这些不快乐不恰恰就是快乐之间的间隔。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快乐是短暂的,经济学家称之为边际效应递减,心理学家和脑神经科学家都称其为适应。
而且,只有不快乐地存在,我们才能感受到快乐。
保持快乐的方法是如何被商家利用的?
快乐在今天是廉价的。设计电子游戏的人使用的策略就是多样性。
游戏里会不断有新鲜的刺激让我们一直玩下去,而且乐此不疲,上网看微博,刷视频也是一个道理。
这种电子化、工业化的刺激密度比真实的日常生活要强很多,没有任何一个正常人能够抵御这种廉价快乐的吸引。
并非设置都天生坏人,而是他们希望用户一直留在他的产品里,所以他们只能采取多样性的方法。如果使用间隔策略,用户就会离开。
我们所处的时代,因间隔而出现的快乐更稀缺。
这意味着我们在追求快乐时应该更多地使用间隔法,适可而止是为了长期感觉良好。
其中还涉及生活的主动权,被多样性吸引是被动的,间隔则是主动选择的。
当然,多样性也有高级的玩法,那就是要追求比较深层次的东西。
比如做学问,研究道理越深越好,每进一步我们就会有新的刺激点。
做事业则是目标越远大越好,这样我们才能一直有新的挑战。
对有使命感的人而言,工作才是快乐之源。
如此看来,目标远大有不同层次多样性刺激的时候,我们有机会保持快乐。
信息的价值来自哪里?
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的观点是:某事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其克服了多少不确定性。
举个例子。张三生活非常规律,平时就是在家、公司、餐馆和图书馆四个地方之间游走。
如果我们找人观察张三,那么他只会在以上四个地方出现。随便选一个时间段,猜对所在位置的概率是25%左右。这件事信息量就不大。
但如果张三满世界跑,今天在欧洲,明天在美洲,缺乏规律,别人很难猜中他的具体位置。同样,再雇一个人收集相关信息。提供的位置信息就相对有价值,因为这次的信息可以克服更多的不确定性
信息的价值来自克服不确定性的大小。
香农从物理学中借鉴了“熵”的概念,提出了“信息熵”。物理学中,用“熵”描述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信息熵与物理学中的熵公式几乎一样。
信息熵也是如此。越是看上去杂乱无章的信息,信息熵就越高,信息量也就越大。可选择的范围越广,选择信息的量也就越大。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最重要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能说什么。
比如某公司的高管,讲话的特点就是假大空。他说前半句,别人就能猜到后半句,整天PUA。
开会时,就算他讲了个把小时,也不能说有信息量。想提升信息量,他必须说些别人无法预测的内容,流行语叫“有干货”。
信息量还反映了我们多有少自由度。
李四每天按时上下班,从不迟到早退。如果某天他来上班了,那么这件事的信息量是零。
另一个人王五想上班就上班,不想上班就不来。如果今天他突然来上班,那么这件事包含了很多信息量,可以算条新闻。
公司里想不来就不来的人恐怕没有几个,王五比李四具备更多自由度。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度过值得回忆和记录的一生,这背后就是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从某种角度看,人生就是活一个选择权。
如果我们从来都是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半步,做什么都是可预测的,那么这种人生不值得记录。而如果我们的生活跌宕起伏、充满意外,就非常值得记。
打工也是如此,如果上级安排任务,我们就去照着做,此时并不具备自由度,成果的价值也有限。
与此相对,如果我们有能力不按剧本走、敢加戏、有创新,在关键时刻有选择权,这样所做的事就让其他人感到意外,于是留下更多信息。
信息论的价值就是要求拥有选择权、多样性、不确定性和自由度,而非只是简单地活着。
香农的洞见,即“某事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其克服了多少不确定性”,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也更加明确了“怎样的人生才值得记录”。
人生之中,我们面临的重大矛盾是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活得更有效率,能给世界留下更多信息,做事要有创造性。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跟别人交流,适当增加冗余度,给别人一个合理的预期。让别人能预测我们的行动才好合作。
此处解释下冗余信息,是指除去传输消息时所需最少限度信息外,出现在信息源、编码、信号、信道或系统中的其他信息,或称多余信息。
既有创造性,又要可预测,这才是合理的信息输出。
比如说写文章,如果我们的观点非常新颖,语言又特别简洁,那信息量就太大了,别人很难理解。
有时一篇文章不长,读起来却很吃力,其中原因多半是信息量过大。
如果我们的文章中道理很少,车轱辘话很多,这文章就变得啰嗦,没有人愿意看。
信息量到底多少才合适需要不断摸索。
增加信息冗余度的好处就是方便别人接收。只要读者能够理解,能记住,信息就应该越密越好。你说这个信息量太高,读者接受不了,那作者就需要解释得详细一些。
如何提升阅读速度?
读一本书就是接收信息的过程。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阅读速度并不是由眼球转动的速度决定的,所以不要去报增加眼动速度的速读班,没用。
接收信息速度的快慢,取决于这段信息对我们来说在多大程度上是可预测的。
由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某一领域的专家,他读本领域的文章或者书的时候更快。资料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他可预测的,阅读速度自然很快。
如果作者说上半句,我们就知道下半句,作者说一个典故的开头,我们就知道结局,那这本书显然可以读得非常快。
如果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们而言是全新的。读到哪一段都会得卡住,只能细嚼慢咽,阅读速度快不了。
所以,读书速度的快慢取决于我们之前前读过多少书相关领域的书,对一个领域了解多少。如果之前读过很多书同时深入了解此领域,那么读领域里的新书速度就会提升。
有些人读小说很快,就是因为他他看过太多小说,知道其中的套路。
新手和老手的区别在哪儿?
平时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就是要减少世界给自己带来的不确定性。
新人看这个世界很新鲜,老手看这个世界全是套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一大堆可预测的事物中,敏感地抓住那些不寻常的地方,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对新手而言,所有的信息都是新的,而对老手而言则不是。
我们做事要给这个世界增加些不确定性。要输出信息,就得做一些别人想不到的事。
从信息论这个维度出发,有两件事是特别值得我们去做的,第一,出乎别人意料的事,第二,为自己增加选项的事。
前者意味着我们做的事值得记住,而后者让我们有能力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
有选择权的人也会做可预测的事来促进交流与合作。
但只要我们真的拥有选择权,不管我们选了A还是B,这些都是有价值的信息,因为选项等于自由度。
为什么竞争激烈的时候,选手使用的策略会严重趋同?
网上有张照片特别有名,是“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的物理学家合影”,应该算是物理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有29个人,包括:爱因斯坦、迪拉克、普朗克、居里夫人、薛定谔、海森堡等。
这些人的名字如同恒星,照耀着人类的历史。
现代活跃的物理学家的知名度远不及爱因斯坦那一代人。
如果爱因斯坦那一代物理学家是军长,那现在存世的物理学家最多算是连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20世纪初的那代人赶上时候了。当时,一个年轻人单打独斗就有可能取得成就。
时至今日,容易的问题已经都被研究完,新的突破必须很多人合作才能完成,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即便如此也未必见效,个人主义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此外,能做物理研究的人实在太多了。
当代物理学是充分竞争、充分交流的学科,这意味着同时存在着许多能力相当的高水平选手。要在充分竞争的领域里取胜得靠运气。
爱因斯坦的时代没几个人做物理研究,物理学是相对新兴学科。
二战末期,原子弹让人们见识到了物理的厉害,各国开始重视起来。
今天几乎每个正规大学都有物理系,每个物理系都在教相对论。找个大三学生,学过电动力学之后,就能完全理解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不再是无法理解的理论。
如今的物理学家思考的问题比上一代要难很多,知识水平和思考深度都远超前人,他们站在巨人肩膀上不断地尝试各种大胆的想法。
出不了头多半就是竞争者实在太多。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分竞争、充分交流的时代。物理学家会参与各种学术会议,论文可以立即上传至网络,想法也更容易传播,想再搞横空出世的理论根本没可能。
“研究风格”这个词在竞争充分的领域都不会出现。只有在竞争不充分的领域里,才谈得上风格。
如今的正式比赛,无论是拳击、格斗还是散打,选手的打法都很相似。
为什么没像电影里那样,第一个人用炮锤,第二个人使五连鞭,第三个人耍五郎八卦棍呢?
答案是:以前武功都不外传。不同门派的人很难见面,交手见生死,无论输赢,他们的本事只传内,经验总结也有限。现在不同,不同国家的不同流派交流很充分。
格斗比赛不但交流充分,打得也很充分。联赛基本一周一场,好用的打法很快就能得到普及。
足球领域也有类似趋势。几十年前的各国家足球队拥有自己的风格,比如说英格兰擅长长传冲吊,南美足球是脚法细腻,德国人是横冲直撞被称为“战车”。
如果看如今的世界杯,各国风格都不再明显,大伙都差不多。这也是充分交流和竞争的结果。
运动员基本素质相差无几。既然你踢得好、脚法好,那我们就学你。没规定不准学,方法好用就行。过去各国球员还存在身高差,现在则可以引入外援,再不行就引入归化球员。结局就是大家打法越来越趋同。
韩非子在《五蠹》中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其背景就是竞争充分,个人风格和绝招如果管用很快会被别人学会,并在使用中不断完善。
下一个问题是,普通如你我怎样出头?
答:尽可能寻找新兴领域。新兴领域暂时发展不成熟,竞争没那么惨烈。我们会有更大的自由度。
你说:“不行!我打拼的领域已经充分竞争了。”
那此时就要尊重领域里的规律,不要随便标新立异,模仿高手是正确的选择。
手机设计领域的厂商20年前有自己的风格,2023年我们会发现所有手机的设计都严重趋同。这不妨碍新手机有各自特点,小特色可以有,整体仍然要尊重行业规律。
如果你我不想离开这个已经成熟的领域,创新又很艰难,那接下来只能拼“气长”,看谁坚持到最后。活到最后的就是赢家。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网址:为什么“快乐是短暂的,不满足是长久的”?保持快乐的有效方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无法拒绝廉价的快乐?怎样的人生才值得记录? https://klqsh.com/news/view/63737
相关内容
什么是人生的愉快?怎么样才能够实现?什么才是人的自我价值感?
保持快乐的方法
怎样保持快乐:16种经科学验证的好方法
快乐问幸福:我们两个到底是什么关系?说得清吗?
什么是快乐?快乐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意义
有的人,非常富有了,依然不快乐,为什么不穷开心
你的快乐为什么会让父母焦虑?因为他们怕你活得比他爽
生活中的乐趣是什么?
露营的快乐,为什么我们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