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拉 韦斯特弗
我会从以下四个方面分享这本书:第一个方面是从影响力和价值去分享这本书;第二个方面从个人读书感受+人群定向去推荐这本书;第三个方面呢从书的章节脉络去简述这本书,第四个方面呢从书中人物关系梳理这本书,希望对你选书和阅读有所帮助。
一、从影响力和价值去分享这本书:
这本书是美国作家、历史学家,塔拉 韦斯特弗 撰写的自己的故事,她来自于爱达荷州的山区巴克峰。17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上了杨百翰大学,先后获文学学士学位,盖茨剑桥奖学金,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访学,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8年出版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2019年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作者曾懦弱、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她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教育给了她新世界,那是她生命的无限可能。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是这本书的强有力的推荐者,真的希望每个人都能读过这本书,能够明白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二、从个人感受+人群定向去推荐这本书:
读这本书像是在看一部女性成长的纪录片,总会有一个故事,里面能够找到自己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影子,她崇拜、遵从、认知颠覆、爱又厌恶、虚伪、不甘、撕扯、不堪、逃离、最后重生。特别希望20岁之前的我就读过这本书,如果早明白其中一些道理,人生也许会有些许不同。所以非常建议在12岁以上的青少年就可以去读读这本书了,在你人生的12岁,16岁,20岁不同的阶段去读这本书,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到了你迷茫的20岁,或许你的人生会比同龄人少些迷茫;
也特别推荐给为人父母的爸妈们,我们是父母,我们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爱孩子毋庸置疑,但是有一个前提是我们是在用我们自己的认知爱孩子,而我们的认知一定正确吗?深刻地感受到塔拉成长中的撕扯,像极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爸爸妈妈交给我们的一些认知,然后慢慢地你在学校教育中,社会活动中,发现这是不对的,你要去打破这个认知,重塑你自己吗?
P62页里面有一段记忆深刻。住在漂亮房子里面的姥姥反问前来接她回家的爸爸:难道你不教孩子上完厕所后洗手吗?爸爸挂上档,卡车向前行驶,他挥了挥手,说:我教他们不要尿在手上。当然在洗手这个章节作者用了3页纸来描述其中的感受和故事,在姥姥家会抹上香皂让上完厕所的我领进卫生间,指引我用玫瑰色的毛巾把手擦干。回到父亲身边,我感受到他的力量,一小时前外婆对我施加的奇异影响消失了。所以更推荐给深受原生家庭影响而真正的自己一直无处安放的朋友们。所以,读这本书,也更像是在自我救赎,和自己和解。我想这也是作者塔拉.韦斯特弗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吧。
1、 我们的一生就是在与自己和解,塔拉也在不断与自己和解。
2、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塔拉前半生通过心理咨询,通过教育在进行自我治疗。
3、 从小就听人家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本书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成功诠释!
好,关于感受的部分就分享到这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三、接下来这篇呢会从书的章节脉络去简述这本书: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共三个部分,全书388页,其中第一部分写了将近180页,第二部分写了100页,第三部分写了90页。
第一部分讲的是17岁之前,居住在巴克峰的人生。塔拉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声。不上学,不就医,是塔拉父亲要他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的声音,个人的意志是他严重的恶魔。父亲脾气暴躁,整日忧心忡忡,担惊受怕,疲惫不堪,忙于囤积粮食和弹药。母亲唯父亲是从,妻子就应该总站在丈夫这一边。这一部分,通过作者的描述的生活,或多或少会有我们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影子,能深刻感受到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其中有一部分讲离家出走去上大学的哥哥泰勒回来了,泰勒让她走,去上大学,并告诉她:外面有一个世界。一旦爸爸不再在你耳边灌输他的观点,世界就会看起来大不一样。这句话深深地戳到了我。这是一句既让我热血沸腾,又让我难舍亲情的话语。爸爸那是养育我们的人啊,可是若他的认知偏离了轨道,我们很难建立正确的。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世界的。
第二个部分是塔拉去杨百翰大学,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从听不懂、考试不通过,发奋读书,耐心阅读 ,先后获文学学士学位,盖茨剑桥奖学金,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访学,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这个部分是塔拉在一步一步离开家,离开父亲的掌控,自我觉醒,在找寻和重塑自己的过程。
第二部分最感动的一个点是:杨百翰大学毕业后,塔拉要去英国剑桥读书,父亲和母亲他们坚持送我去机场,爸爸坚持陪我穿过机场,想等我最后一秒改变主意,我们默默走着。到达安检处,我跟他俩拥抱道别。我脱下鞋子,拿出笔记本电脑和相机,穿过检查站,重新装好物品,准备登机。我拐过弯,爸爸仍然保持着那个姿势。父亲的形象,我将永远铭记:他脸上的表情充满爱意,恐惧和失落。我知道他为什么害怕。他无意中低声吐露过:“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最后一个部分是让人特别心疼的一部分。家人和未来只能选择一个。尽管塔拉已经弃绝了父亲的世界,却从未寻找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勇气。塔拉尝试着自我拯救,也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打了疫苗,喝了咖啡,生病了吃药,做了很多在父亲的世界绝对不允许的事情。就这样,塔拉彻底离开了父亲的世界,包括与他们断绝关系。
小时候,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经验积累,等待抉择坚定,等待成为一个成年人的样子。那个人,或者那个化身,曾经有所归属。我属于那座山,是那座山塑造了我。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思考,我的起点是否就是我的终点—一个人初具的雏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实的样貌。
我和父亲之间的隔阂不仅来自时间和距离。它源于自我的改变。我已不是当初那个被父亲养大的孩子,但他依然是那个养育了她的父亲。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四、从书中人物关系分享这本书:
关于家人:
父亲、母亲、七个孩子:大哥托尼(开拖拉机运碎石和废品)、二哥肖恩(废料场、包工头)、三哥哥泰勒(他们家第一离家去杨百翰大学上学的孩子)、四哥卢克(废料场)、姐姐奥黛丽(丈夫本杰明)、六哥理查德(上了大学,化学博士)、塔拉。
父亲:父亲脾气暴躁,整日忧心忡忡,担惊受怕,疲惫不堪,忙于囤积粮食和弹药。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他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即使后来父亲自己严重烧伤危及生命,也不去医院。
母亲:是邮递员的女儿,在城镇里面长大,住在一栋黄色的房子里,房子周围是白色尖桩栅栏,还有一衣橱的手工缝制衣服,过着正常有序的体面生活。母亲不顾家人反对她与父亲结婚,婚后过着唯丈夫是从的生活。在塔拉拒绝父亲赐福后,想单独在城里,见一见母亲,她说不会见,永远不会,除非塔拉愿意见父亲,单独见塔拉,是对丈夫的不尊重。
塔拉: 除了我、理查德和泰勒,我所有的兄弟姐妹以及他们的伴侣在经济上依赖着我的父母。我的家人从中间一分两半,三个离开了大山,四个留了下来。三个获得了博士学位,四个没有高中文凭。裂痕已经出现,而且越来越深。
关于爱情:
第一个男友:(查尔斯):塔拉的初恋,她交的第一个男朋友,知晓她所有的不堪。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查尔斯跟她说:我爱你,但是我拯救不了你。画外音:能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第二个男友(尼克):不了解她的过去,她也没有把过去撕开给他看。就连分手也是觉得需要分手了,太累了,然后塔拉狠心分手。
第三个男友(德鲁):她真实地展现给他看。去过她的家,见过她的家人,了解她的过去。在她精神世界崩塌,找不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勇气的时候,陪伴着她,保护着她,她逐渐拥有了拯救自己的能力。
关于爱情,我们最终要选择的人还是那个在他面前,我们是最真实的。当然,如果有女儿一定要告诉女儿:这一生,即使遇到白马王子,也要独立!找一个什么样的伴侣呢?找一个关心你是否有智慧的伴侣!
希望这个世界少一些塔拉的前半生,多一些塔拉的后半生,即使前半生的经历也塑造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