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看看张国立的经历。早些年,他执掌的浙江常升计划进军电影行业,却面临 2 亿元的资金缺口。此时,华谊兄弟再度登场,提出以 2.5 亿元收购浙江常升 70% 的股份。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张国立同样需要签署一份为期五年的对赌协议。
协议要求公司首年净利润达到 3000 万元,随后每年按一定比例递增,若未能达标,张国立需个人补足差额。起初几年,浙江常升尚能顺利完成目标,但 2016 年,市场环境突变,公司营收骤降至 2500 万元,直接触发对赌协议。
自此,张国立陷入了漫长的还债之旅。为了填补资金缺口,他开启 “拼命模式”,电视剧、综艺、电影,只要有赚钱机会,他都来者不拒,宛如一个全年无休的 “超级打工人”。甚至在未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他接下了 “每月 1.6 元保终身” 的保险代言。然而,消费者投保后却发现,这份保险暗藏诸多问题:自动续费、捆绑销售、条款晦涩难懂,保费还从最初的 1.6 元逐月大幅上涨,退保更是困难重重。此事让张国立陷入舆论漩涡,而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对赌协议带来的巨大压力所致。
对赌协议为何屡禁不止?
冯小刚、张国立并非个例,娱乐圈和商业领域中,因对赌协议栽跟头的明星和企业不在少数。周星驰就曾被传因未完成对赌目标,抵押市值 11 亿的豪宅用于还债。从这些案例不难看出,对赌失败的代价极为惨重 —— 巨额经济赔偿、公司控制权丧失、多年心血付诸东流,张国立年近七旬仍为债务奔波的现状,便是最真实的写照。
既然风险如此巨大,为何各方仍对赌协议趋之若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通过对赌协议,企业和明星能够迅速获取大量资金,解决燃眉之急,为拓展业务、提升知名度创造机会。例如影视公司获得投资后,可以投入更多资源拍摄优质作品、培养新人。
但问题在于,投资方与融资方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投资方往往难以全面、准确地了解目标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为降低投资风险,便会设置极为苛刻的对赌条款。就像前文所述案例,业绩目标不仅高,还逐年递增,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完成难度极大。一旦市场波动、竞争加剧或企业自身经营不善,对赌失败几乎成为必然。
此外,从法律层面看,尽管对赌协议在一定范围内合法,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模糊地带。当双方产生纠纷时,协议条款的解释、违约责任的认定等问题,常因理解差异引发分歧,这无疑增加了对赌协议执行的不确定性。
结语
对赌协议如同照妖镜,映照出娱乐圈的贪婪与无奈。无论是冯小刚看似 “躺赚” 背后的资本博弈,还是张国立被迫 “打工还债” 的艰辛,都不过是资本浪潮下的不同缩影。当明星们在数字游戏中疯狂追逐时,或许更应倾听观众的心声:少一些资本套路,多一些优质作品。毕竟,在娱乐圈这场终极 “对赌” 中,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金钱,而是能否赢得观众的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