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核心理念”及“儒释道”国学解读
儒家的孝道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伦理中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传统文化解读#
什么是“快乐核心理念”?
即一种解答人生问题的方法和理念。这一理念认为:衡量人类社会、评价人类社会最核心的关键要素是“快乐”!
就像用能量来衡量和评价物质世界;用金钱来衡量和评价商品价值。
用“快乐”可以衡量和评价人类社会,解答人生哲学问题和现实问题。
可能有些朋友还不了解什么是“快乐核心理念”,下面,我简单概述一下“快乐核心理念”的主要内容。
一、 所有一切人生观念问题,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问题,都是“快乐”问题
“快乐”是评价人生问题的“硬通货”。也就是,什么是快乐的问题,如何获得快乐的问题,快乐的层次问题,快乐的量化问题、快乐的评价问题等等。
二、 关于快的几个主要人生哲学问题
1、 快乐分为低级快乐(小快乐)和高级快乐(大快乐),高级快乐的价值远远大于低级快乐的价值。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低级快乐包括吃喝玩乐性等等;高级快乐包括自我实现感、荣誉感、自豪感、爱与被爱、被尊重等等。从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角度来看,与个人相比,代表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可视为更高级的快乐。
2、 人活着为什么?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快乐,追求更多快乐和更高层次的快乐。
3、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其意义在于对“关联整体”的利益有促进作用,即每个人都要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快乐”。如果给社会带来了促进作用,即带来了“快乐”,人活着就有意义。没有给社会带来促进作用,反而带来了“痛苦”,人活着就没有意义。
4、 人的价值是如何评价的?一个人给社会创造的快乐越多,这个人的价值就越大。反之,一个人给社会带来的痛苦和伤害越多,这个人的价值越小,甚至是负价值。
5、 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并受到社会的肯定,就是成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并受到社会的谴责,就是失败。成功者和失败者是两个极端,中间还有大量平凡人和普通人。
6、 最理想的社会和生活方式是什么?是低级快乐和高级快乐的高度协调统一。
简单介绍了一下“快乐核心理念”,那么可以试着用这一理念谈一谈儒释道哲学思想。儒释道思想浩如烟海,一篇文章难以尽述,只能谈谈主要的,权当抛砖引玉。
三、佛家解读 “快乐核心理念”
佛教以“四大皆空”,“人生即苦”为核心,以追求“入灭”(即涅槃)为最高境界,即以求得看破红尘式的“觉悟”或精神解脱为人生目标。
佛,在印度有智慧之义。佛的智慧是般若之智,是大智慧。这种智慧就是对人生的本真状况和解脱之道的大彻大悟,也就是彻底地看破了现实人生,从人生的大梦中醒悟过来,并且悟到了摆脱尘世牵累的正道。
佛就是具有这种最高智慧的人格化身。相应地,谁证得了这种最高的智慧,就由众生变成佛了。
佛学主要观念是“持戒修行,普度众生”。持戒,比如五戒十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
佛教认为,只有持戒才能避免心灵受到诱惑而污浊,从而更容易看到高级目标,达到净化心灵,获得感悟和大智慧,从而成佛。
持戒修行,其实就是为了避免佛教徒耽于低级趣味或低级快乐,而影响高级快乐和高级智慧的追求,即避免影响修行的进程。这是一种修行方法,调节了低级快乐和高级快乐的关系,减少了低级快乐的获取,而尽量向高级快乐看齐。在佛教看来,低级快乐皆是“空”,“人生即苦”,就算是有些快乐也不过是满足肉体皮囊,于成佛成圣成大智慧是无益的,都应当抛弃。沉迷于这些低级快乐,是十分有害的,所以要持戒。作为佛教徒,克制欲望,抛弃低级快乐,追求高级快乐,才是修行之道。
普度(渡)众生,这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自己成道只是小道,要成大道就必须帮助众生得道。通过佛教力量和大智慧让信徒从苦厄中脱离出来,从而有机会进入西方极乐世界的“彼岸”。这其实就是谋求快乐的数量最大化和质量最优化。
小乘佛教注重个人的解脱,要求教徒恪守佛教制定的清规戒律,专注修行,这些佛教徒较为清高。而大乘佛教徒讲究普渡众生,认为不仅地位高的人可以脱离苦海,地位低的人同样可以脱离苦海。从大乘佛教修行的理想目标看来,其带来的快乐总量要比小乘佛教更有价值。
对于佛教徒来说,持戒修行、普渡众生是通过扼制自己的低级快乐,尽可能地获得和升华自己的高级快乐,从而成佛成圣后帮助拯救更多世人得到最大、最多的快乐。
但是由于其修行方式要摒弃低级快乐,这种修行方式就不够人性化,不够贴近实际,实用性下降。而且为了让教徒和信众能够抛弃低级快乐,重点宣扬“人生即苦”,现实生活是“苦海”的思想。为了增强高级快乐的吸引力,又大力宣扬西天佛国和涅槃境界的美好。
西方极乐世界的虚幻、对现实生活的抛弃,以及佛教没有专门为统治阶层设计高级快乐获取途径,给佛教传播设置了高门槛,这也使其难以成为普世的哲学观。
四、道家解读“快乐核心理念”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
道教不同于其它宗教认为灵魂可以不朽,它专注于拯救人的肉体,即追求肉体长生不老,甚至成仙。中国人讲养生,其根源都在于道家思想。其主旨在于“重生”、“贵生”、“养生”、“达生”。
虽然老子也曾讲“长生久视之道”,即治国之道,但后来逐步转变为养生之道。
所谓“得道”,道教解释为“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道教认为,通过修道养生,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就可以成为神仙。
道家的主要思想,即养生之道、成仙之道,但这种思想过于强调满足个人长寿、长生的欲望,重视个人快乐,却忽视了快乐的数量和思想境界的质量。比如,如何解决大众的快乐,如何带来国家的快乐,如果带来世界的快乐,这些问题都没能解答。而且道教所言之道玄之又玄,传道讲法之途狭窄,典籍秘藏,不示于众,道观藏于深山,道士与底层大众接触少,导致社会大众对道教养生、长生的途径很难了解。道教与统治阶层的结合不够紧密,缺乏治理国家的理论,国家层面通过道教获取快乐的途径极少。
虽然道教与中国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但也造成道教与其它国家的文化难以融合,这导致道教文化很难走出国门,使其影响力非常有限,极难扩展。
以上这些都说明道教虽然在养生方面颇有建树,但其总的哲学思想比较险隘,格局不大,境界不高,与大众脱离,获取快乐的途径、数量、质量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它能给大众和统治阶级带来的快乐都十分有限,没有快乐的数量和质量,其价值就很难体现出来,其理论也很难成为普世的价值观。
五、儒家解读“快乐核心理念”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传承和发展,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讲“礼乐仁义”。“礼”:“礼治”。“仁”:“仁政”。在外是“礼乐”,在内是“仁义”,“礼”是一切的核心。
“仁”就是做人、爱人。爱人是做人的准则。其本质是让受教者互相关爱,保持亲情和紧密联系。
“义”就是适宜、正义。义表明爱的分寸、爱的差别。按照尊卑、贵贱、亲疏、长幼、男女等差别,表现出不同的爱和同情心,与礼相应。
“仁政”与“礼治”都是为了统治老百姓,为了统治阶级的稳定,同时让老百姓受到教化从而甘心当顺民。
“礼”设定了一系列的礼仪规范,用“礼”来作为规范、教化、统治的手段。
通过“礼乐仁义”的核心理念,对国民进行文化教育和熏陶,让国民循规蹈矩,安作良民,这从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人际规范,推动了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的形成,促进了政权和社会的稳定。而国家政权和社会的稳定,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百姓能安居乐业,减少动乱和战争。这无疑能够给老百姓带来大量的快乐。同时国家政权的稳定,这也是统治阶级所期望的,也带来了国家层面的高级快乐。
儒家还强调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反对逃避现实,这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这种努力奋斗的文化底蕴,也让中国人能努力构建幸福家园,追求快乐,从而让中华民族在古代大多数时候都能居于世界领先。
儒家对于知识分子设计的最高人生理想是“内圣外王”,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先自己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到“修身”而“内圣”的目的,获取最大快乐,然后带动全家获取快乐,乃至为了国家、天下的快乐贡献力量,让国家获得快乐。从这一哲学观点看,正符合“低级快乐”和“高级快乐”最佳的协调关系。
儒家思想与统治阶层紧密结合,给出了大量的治国理政的思路,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同时,也起到了缓解阶级矛盾的作用,这使得统治阶级也乐于接纳儒家思想。
儒家学派的理念,关注到了老百姓的快乐,又关注到了统治阶级的快乐;受到普通老百姓的欢迎,也受到统治阶级的欢迎。普罗大众与统治阶级的低级快乐和高级快乐都能得到协调兼顾,儒家文化与社会各阶层的思想状况也能紧密结合,从而形成文化传承,这表现出儒家思想极强的适应性。所以,儒家思想更有生命力、更有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大,成为普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综上所述,通过“快乐核心理论”我们能做出清晰的判断:最有局限性的是道家,最能适应社会、最有价值的是儒家,佛家次之。未来,儒家思想必然大放光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继续绵延千年。
谢谢观看!
网址:“快乐核心理念”及“儒释道”国学解读 https://klqsh.com/news/view/110700
相关内容
儒道人生哲学从儒学发展看当今核酸检测乱象,才知道为什么说董仲舒是儒家之罪
《儒林外史》里的儒道互补
刘先银经典点说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思想)根植于“内在的生命情感”和“心灵的修养”
学习中国哲学,建立快乐有意义的人生
哲学上关于“快乐”的概念诠释
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析
心理学对开心的解释
汉武帝:谁说我“罢黜百家”了?儒家的仇敌,我就“爱不释手”
心理学视域下的快乐学习及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