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pptx

发布时间:2025-08-07 00:12

[育儿]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生活常识# #育儿指南#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4.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身心健康思考:结合实习经历,想一想,学前儿童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对他们的个体发展有哪些影响?研究调查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近年来儿童中出现心理发展偏异,情绪和行为障碍以及各种心理疾病发生人数明显增加。幼儿中5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哈尔滨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心: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研究调查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有关专家通过问卷得出:深圳3岁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育和行为问题较突出,在接受筛选的近9000名儿童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卫生问题的约占67.4%,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大城市平均30%至50%的发生率。研究调查学前儿童的心理发育和行为问题按照发生率的高低排序,位于前五位的分别是:行为问题25.8%,情绪障碍21.3%,语言发育不良17.2%,进食障碍16%,睡眠障碍6.7%。思考: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以改善和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认识,培养儿童的健康行为,维护和促进儿童心理健康为核心目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一、0-3岁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点目录二、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0-3岁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点01一、0-3岁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点克服恐惧情绪建立安全依恋亲子依恋:亲子依恋是孩子在两岁前与母亲或主要抚养人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纽带。母亲不仅能满足婴儿的生理上需求和情感的“饥饿”,而且是孩子心理上的“安全岛”和快乐的源泉。学前儿童的恐惧情绪儿童恐惧情绪的发生与发展——多来自面对未知事物时的无助感

正常恐惧VS非正常恐惧怯生

出生后4个月影响儿童怯生的因素1)父母是否在场2)环境的熟悉性3)陌生人的特点4)抚养者的多少5)与母亲的亲密程度学前儿童异常的恐惧心理

案例:刘××,女,2岁6个月不主动与别人说话,缩在角落。见陌生人很害羞,躲在一旁。绘画,画小人在底角。成因分析:非正常恐惧,社交退缩父母长期不和,家庭矛盾日益激化。一、0-3岁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点克服恐惧情绪建立安全依恋亲子依恋的类别安全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回避型依恋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02二、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幼儿期心理健康包括:情绪健康并能适度自我调节;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和谐;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与年龄相符;对自己的性别角色有正确的认识。(一)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二)学习社会交往技能(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四)锻炼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五)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六)学前儿童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预防二、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意义: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心理素质的提高。幼儿情绪的产生与发展:儿童出生后就已产生情绪表现。学前阶段是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一)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生理性情绪社会性情感学习情绪调整情绪发展逐渐社会化的过程——按照社会规则表达自己的情绪思考:成人应该如何帮助儿童促进情绪发展的社会化?案例分析离园时间到了。方方离开自己的座位向门口跑,随即方方又退回了自己的座位,一副瘪着嘴欲哭的表情。妈妈推门进来,抱起方方。“奶奶呢?奶奶”“奶奶在家呢。”“不要不要,我要奶奶接!”方方哭了。“奶奶的脚扭了,不能走路,妈妈带你回家。”案例分析“没有,没有,我要奶奶来带我!!”边哭闹边推妈妈。妈妈耐心地讲着。方方越哭越厉害。面对越来越多的家长,妈妈一脸尴尬。终于,妈妈失去了耐心。“你不想跟妈妈回家就一个人呆着,我走了。”妈妈生气地放下方方,装着要离开。方方哭得更厉害了。束手无策的妈妈满脸祈求地望着站在活动室门口的主班教师。如果你是方方的老师,你该怎么做?教师该如何消除幼儿消极的情感,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讨论教师做法:老师走到方方身边,轻轻地拍着方方,拥抱到怀里,边给方方擦眼泪边说:“方方乖,方方不哭,让老师来帮助你,好不好?”“好”方方抽抽搭搭地说。“方方现在很伤心吧,你告诉老师,是什么事情让方方这么伤心呢?”这话问到了伤心处,还没等老师说完,方方又大声地哭了起来,“我不要妈妈带我回家,我要奶奶带我回家。”教师做法:“噢,老师知道了,方方每天跟着奶奶,最喜欢奶奶,幼儿园里呆了一天,最想见到奶奶,是不是?”这可说道了心坎儿了。“是”“妈妈说,奶奶的脚扭了,不能来带方方了,我们先跟妈妈回家,快点见到奶奶,好吗?”“不要不要,奶奶脚没扭,早上是奶奶送我来的,我要奶奶来带。”教师做法:“噢,是这样。那我们先给奶奶打个电话,老师也想知道奶奶的脚到底怎么样了,好吗?”方方在老师说出“打电话”开始,嘴巴里就不停地答着“好,好”,同时,哭声停止了,情绪也慢慢地平静下来了。老师带着方方打电话。方方对着电话说着,脸上阴转多云。来到妈妈身边,脸上竟有了笑容,“快回家看奶奶!”妈妈如释重负。思考:妈妈和老师的做法有什么区别?——教师懂得根据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来采取针对性举措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共性:“三易”易变化-易受情境影响;易受感染易外露易冲动-内在抑制能力较低水平情绪发展逐渐社会化(情绪理解和情绪表达)——习得情绪表达的社会规则幼儿情绪发展的核心经验情绪安定保持愉快情绪恰当表达情绪情绪调控——幼儿的基本情绪和社会情绪都能处于较为稳定的积极情绪状态,即使暂时处于消极状态,也要尽可能迅速地向积极情绪转化。幼儿情绪发展的规律与过程认知识别理解表达接受调整成人帮助幼儿调整情绪的重点:先帮助幼儿认知到自己的情绪,并理解、接受幼儿的情绪,让幼儿对自己的情绪表达后,再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调整情绪

帮助幼儿调整情绪认知识别理解表达接受调整尝试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感受,学习调整方法认识各种表情脸谱、知道表情与情绪感受的联系正视自己、他人身体上、能力上的缺陷和不足,能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帮助幼儿调整情绪情绪调控的两个可能性来源——自我调节、社会调节情绪调控的两种方式内在调控:调整分配注意力和重新评估环境或重新评估某种情绪的诱因等方法(一)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内容)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或玩具教会幼儿自觉转移注意力01教会幼儿一些方法来及时释放不良情绪发泄应该是合理的、适度的02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情绪注意:帮助学前儿童学会识别、理解、表达情绪情感是儿童学会调整情绪的前提。(二)学习社会交往技能意义: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健全人格交往技能:即采用恰当方式解决交往中所遇问题的策略和技巧,是在儿童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活动中逐渐习得的。

幼儿情绪的产生与发展:1岁前就具有交往表现;幼儿期,能更多识别他人情绪,学习交往技巧(二)学习社会交往技能(内容)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识别和接受;

引导幼儿换位思考,觉察他人的情感和需要;通过听故事、角色扮演等方法来训练幼儿的移情能力。1.学会移情当集体使用玩具、用具时能与同伴共同分享;当轮流使用器具、玩具或活动时,能耐心地等待;当需要向别人借东西时,先征得别人的同意;当别人正在活动时怎样以适当的方式请求参与进去。(二)学习社会交往技能(内容)尊重他人的人格,不取笑,不歧视。互相帮助韩国&日本从小注重幼儿的礼貌教育(鞠躬;言传身教,观察学习)3.学会尊重与互助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同时帮助孩子在其认知发展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恰当的自我评价。(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特点: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对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品质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意义: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对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品质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容)1.建立科学的日常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容)3.养成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4.培养广泛的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选择多样的活动内容,采用多种活动形式;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四)锻炼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1.日常生活独立自理2.学习和游戏中有主见3.独立操作并完成任务4.培养良好的独立个性心理品质(五)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意义:性教育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人格教育。关系到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安定。幼儿性别认同的特点:儿童在3岁前就已经开始对自我性别角色进行认同了。幼儿从3—4岁起便开始认识到男女之间在外生殖器上的差别,对成人及其他儿童的生殖器产生好奇感,并积极追问“我是从哪里来的”。(五)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内容)1.让儿童正常进入性角色家长给孩子洗澡穿衣服时,教师在组织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时,都要考虑其性别特征,进行正确的引导。(五)认识自己的性别角

网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pptx https://klqsh.com/news/view/114681

相关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快乐和健康是学前教育的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7篇)
加强师资建设提质心理健康教育
创新心理健康教育 护航学生身心成长
[新华网]教育部: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创设丰富的学前儿童教育环境
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快乐生活 健康成长
儿童教育亲子育儿经
儿童安全教育
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