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如何培养高质量亲子关系,3个原则,3个做法
亲子关系中如何培养独立性 #生活技巧# #家庭关系#
在发展心理学领域,研究依恋关系的泰斗是玛丽·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她在1978年设计了安斯沃思陌生情境,用于测量亲子依恋关系。一般情况下,这个情境遵循以下8个步骤:
1.母亲带孩子进入一个陌生房间;
2.母亲坐下来,让孩子自由探索;
3.一个成年的陌生人进入房间,先和母亲说话,再和孩子说话;
4.母亲随后离开房间;
5.母亲回来,和孩子打招呼并安慰他,陌生人随后离开;
6.母亲再次离开,留下孩子自己在房间;
7.陌生人回到房间;
8.母亲回到房间,陌生人离开。
观察者会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给他们做出评估与分类。一般情况下,一岁的孩子会明显地表现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这四种依恋类型中的一种。
安全型孩子的表现:
当母亲在房间时,孩子就很自在,他们能独立地探索环境,时不时回来找妈妈寻求一下安全感,妈妈也会及时地给孩子提供关爱与帮助。当母亲离开时,孩子会表现得有点心烦,但是母亲一回来,他们马上就回到母亲身边,并寻求接触。在北美地区的大样本测量中,约有2/3的孩子属于这一类型。
回避型孩子的表现:
这一类孩子不寻求接近母亲,母亲离开后没什么难过的表现,母亲回来后对她也比较冷淡。这类孩子的比例在两成左右。
矛盾型孩子的表现:
现在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他们对母亲的情感状态是一种既积极又消极的混合反应。来到新环境中,这一类型的孩子就紧紧挨着母亲,几乎不去探索新环境。陌生人进入房间后,甚至在母亲离开前,他们就有些焦虑了,当母亲真的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巨大的哀伤或愤怒。当母亲再次回来时,他们一方面表现得想要跟母亲接近,想要和母亲有身体接触,另一方面却又选择了发泄负面情绪的身体接触方式:他们对母亲又踢又打,往往还伴随着愤怒的表情或者号哭。这一类型的孩子约占总数的10%~15%。
混乱型孩子的表现:
顾名思义,这一类型孩子的表现不可预估,时而平静,时而愤怒。但是我们一般认为这样的孩子其实是最缺乏来自亲密关系的安全感的孩子,占比不到10%。
对每个孩子来说,他们所形成的不同的依恋风格,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差异。
首先是基因。
毕竟相当多的心理表现是与遗传高度相关的,依恋风格有其先天性的一面。
其次是提供安全感的人。
这个人通常是妈妈或爸爸,他们对孩子表现出的需求所给予的反馈是否及时和充分,会对孩子依恋风格的形成有极大影响。
最后是不可忽视的环境因素。
这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充满威胁与剥夺安全感的重大变故,比如战争、饥荒、家庭暴力与父母离异,这也对他的依恋风格影响巨大。
婴儿一岁时的依恋状态对其后来形成的人际模式有非常大的影响。
安全型的男孩长大后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比其他类型的男孩高。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成年后更善于交往,他们能体会到更大的情绪强度,也更容易被别人评价为积极、阳光。最重要的是,成人之间的浪漫关系与他们在婴儿期发展出的依恋风格有着远超当时研究者想象的联系。
受安斯沃思的启发,心理学家菲尔·谢弗(Phil Shaver)和辛迪·哈赞(Cindy Hazan)在报纸上刊登了三段简短的话语,分别是对三种不同依恋类型孩子的描述,但是并未说明这些话语的来源及其评价对象。他们在报纸上邀请看到这三段话的读者给他们回信,告知哪句话能最好地描述自己。最终,在他们收到的回信中,人们对这三段话认为形容到位的反馈比例,基本等同于安斯沃思陌生情境测试中不同状态类型婴儿的最终比例。可见,童年时期的安全感交互方式,造就了20年后不同类型的成人。
警示:
对安全感的需求与看法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心理特质,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轻易地改变。所以,孩子跟家长亲不亲以及怎么亲,是一个远比绝大多数家庭想象得更为重要的问题。
在一项研究中,一批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婴儿在他们孩提时期就接受了安斯沃思的陌生情境测试,心理学家通过他们在这项测试中的表现给参与的孩子进行了分类。20年后,心理学研究者又找到了这些已经成长为青年的孩子,针对他们在爱情中的表现,对他们的依恋类型进行了重新的评估和定义。最终发现,20年来,对安全感的需求与态度完全没有改变的人占到了实验参与者总数的72%。
而对于亲密关系的依恋,在成人后更不容易改变。另一项持续了4年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成年人的依恋类型,起码在调查进行的4年时间里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因此,在与孩子建立安全而高质量的依恋关系时,家长要预先做好相关准备,才能事半功倍,让孩子不仅跟你“亲”,还能“亲”出未来的优势,具体来说,有三条原则和三个做法。先来说说三条原则。
第一,允许孩子对不同的人亲疏有别。
对很多家长来说,首先应该建立的与“依恋”有关的信念其实就是要允许孩子对不同的人亲疏有别。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跟你不亲不是孩子的错,而是你做的暂时还不够。就算是如你一般的大人,对不同的人都会秉持着不同的友好程度,更何况是孩子。因此,要接受孩子对家中不同的人亲疏有别。
第二,不要逼着孩子在亲人之间做选择。
很多家庭里的长辈都有一个恶习,那就是总逼着孩子就着一些奇怪的问题“迫选”:“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啊?”“爸爸妈妈要是离婚了你跟谁啊?”“你不喜欢爸爸,妈妈给你换个爸爸好不好?”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大人可能秉持着戏谑的态度,但孩子未必不认真。回想你我小的时候,是不是也非常反感这种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不要把“跟谁亲”变成一个让孩子不得不选择的奇怪问题。
第三,家长要根据自己的身份扮演不同的角色。
家长本身就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不是以同一种面目在孩子面前争宠。如果你是一位爸爸,就该清楚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爸爸,而不是另一个“妈妈”,家长在孩子眼中本身就要有不同的角色定位,比如永不过时的经典标签:母亲温柔,父亲坚强。除此之外,如果养育者总要在孩子面前扮演同一个角色,就很容易产生竞争,比如一个很想越俎代庖当“妈妈”的奶奶,和妈妈是很容易产生角色冲突的。
为人父母,我们有必要知道,孩子的依恋风格与安全感的发展有阶段性的特征。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只能发展出单线程的依恋关系,对象一般是妈妈。原因也很简单:妈妈温暖,能提供食物,可以直接保护孩子不受侵害。爸爸一般是作为第一替补在孩子2~3岁的时候成为他的第二个依恋对象的,所以爸爸们要“时刻准备着”,不能因为年幼的孩子跟自己不够“亲”而自暴自弃。
同时,这三条原则的施行还要倚仗诸多方法,具体有如下三条。
第一,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刺激。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刺激源之一。有你没你,或者说不管你注重还是不注重对孩子的培养,一般情况下,孩子都能学会说话,发展出抽象思维,形成更多、更全的主客体概念。但是,只要有你,进一步说,只要你给孩子施与正确的关注,他就能发展得更快、更好、更健全。
在绝大多数家庭里,父母双亲是孩子最重要的刺激源,是使得孩子生活多样化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因由。生活在大城市里的父母,跟孩子之间存在的一个最典型的问题就是有效陪伴不足。
2018年年初,我给北京地铁四号线的员工讲课时,一名员工递上来一张小纸条,里面写了自己天天上班多少时间、通勤多少时间、睡觉多少时间、吃饭多少时间,算下来,最后就剩下一个小时陪伴妻子和孩子,最后的问题是:“就一个小时,你让我怎么好好陪孩子?”我回答说:“我从来没说过陪伴是时间长短的问题,陪伴在更大程度上是情感共鸣的效率问题。”如果你跟孩子在一起跟没在一起的时候表现一样,爸爸跟儿子各玩各的iPad,那你这种陪伴效率就十分低下了。
你要给孩子刺激,不是说你要刺激孩子。你要致力于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窗口,让孩子可以透过你看到更多的鲜活元素,而非满世界“雾霾”。
第二,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反馈。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反馈源,没有“之一”。你家孩子在幼儿园里得到了小红花,找谁去报喜?找你。他不会跑到大马路上随便找个人就跟人家炫耀。问题是,现代父母对孩子的反馈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
妈妈的反馈主动而不积极:“你考了99分?那剩下的1分丢哪儿去了?是不是又粗心了?你看我们单位王阿姨的儿子,次次都考100分,人家怎么就从来不粗心呢?”爸爸的反馈积极而不主动:“嗯,挺好的,玩儿去吧。”
警示: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副教授谢利·盖布尔(Shelly Gable)在她的研究中指出,高效的反馈是指针对孩子所做的积极事件,比如考得好、被表扬、成功登台演出等而做出的形式主动、内容积极的回应。
咱们小时候天天净被逼着和别人家孩子比来比去了,咱可不能再让自己的孩子过这样的日子。
第三,不要和其他养育者“抢孩子”。
为了让孩子跟自己更亲而“窝里斗”,这种内耗给亲子关系带来的恶果更甚于“孩子跟你不亲”。孩子在跟谁亲这件事上是有主动权的,他的依恋不是一个可以被简单切成两半的苹果,一半给爸爸,一半给妈妈。想让孩子跟你亲,只能引导而不能强制。此外,在孩子面前争宠还极易把孩子带入一种错误的社交观念之中:人人都想取悦我。所以,交互、沟通、共有体验才是培养亲情的好方法,对着孩子愁眉苦脸地表达“你为什么不爱我”,这一点儿用都没有。
在与孩子建立安全而高质量的依恋关系时,家长要预先做好相关准备,才能事半功倍,让孩子不仅跟你“亲”,还能“亲”出未来的优势。具体来说,有三条原则和三个做法。三条原则是:
第一,允许孩子对不同的人亲疏有别;
第二,不要逼着孩子在亲人之间做选择;
第三,家长要根据自己的身份扮演不同的角色。
三个做法是:
第一,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刺激;
第二,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反馈;
第三,不要和其他养育者“抢孩子”。
举报/反馈
网址: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如何培养高质量亲子关系,3个原则,3个做法 https://klqsh.com/news/view/157679
相关内容
孩子教育如何培养“亲子关系”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培训PPT课件.pptx
如何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教育方法:怎么去和孩子培养积极的亲子关系?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日常生活中的小技巧
如何培养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牢记这3点,好关系是好教育的基础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高品质阅读习惯?
幽默感是社交的“润滑剂”,如何培养孩子幽默感,3点基础是关键
免费心理咨询电话:如何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如何培养孩子的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