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作家视角:乌镇阅读的意义
在公园或海滩阅读本地作家的作品,理解当地文化视角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旅行生活体验# #本地文化体验#
乌镇阅读节现场 微信公众号“乌镇阅读节” 图
乌镇,是游客镜头下的千年古镇,也是无数本土作家笔下的精神原乡。
“乌镇于我而言,既是血脉中的故乡,也是精神的母体。”在乌镇阅读节期间,桐乡市作家协会主席、诗人陆岸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
他最新出版的诗集《踏入同一条河流》,以“变与不变”的辩证为核心,捕捉古镇在时代洪流中的微妙变迁。诗集中,他写道:“这伟大的河流/用一个永恒的大拐弯/把深爱她的人一直/深深搂在怀中。”
乌镇的流水,像极了赫拉克利特笔下那条“无法踏入两次”的河流——但陆岸说,人可以踏入同一条河流,只要他足够懂得凝视水面下的根系,“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再回归故乡重新看眼前的一切,我觉得一个人可以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像是某种隐喻,既指向乌镇千年文脉的延续,也暗合着古镇在当代文化浪潮中的微妙平衡。
桐乡市作家协会主席、诗人陆岸 受访者提供
澎湃新闻:您最新出版的诗集《踏入同一条河流》以运河之畔的家乡为核心题材。您心目中的乌镇,是怎么样的?
陆岸:西栅、东栅、南栅……小桥流水人家,乌镇于我而言,既是血脉中的故乡,也是精神的母体。它以“水为骨、桥为脉、文为魂”——运河的流淌不仅是地理脉络,更是时间与记忆的载体。
在我的诗集中,试图捕捉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千年古镇的静谧底色下,跃动着数字时代的脉搏(如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艺术新生的呼吸(如乌镇戏剧节),而茅盾先生留下的文学基因,始终是这片土壤最深沉的根系。
正如我在一首诗中所述:“这伟大的河流/用一个永恒的大拐弯/把深爱她的人一直/深深搂在怀中”。河流的意象贯穿我的创作,它既是物理的存在,也是精神的隐喻。
澎湃新闻:乌镇近年来的文化迭代是否影响了您的创作风格?
陆岸:确实如此。乌镇的现代化与文化觉醒,促使我的创作从“地域抒情”转向“时空对话”。一方面,乌镇戏剧节、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国际舞台,让我更注重以现代性语言重构传统意象;另一方面,本土非遗的活态传承深化了我对“技艺与诗意共生”的体悟。
这种变化并非割裂的,而是如《水杉和香樟》一诗所喻:在“争抢阳光”与“沉稳内敛”的辩证中,寻找立足本土的开放性表达。再例如,我在《蚕豆》中写道:“被压扁,但圆润又坚定”,既是对江南日常的观察,也是对时代张力的回应。
澎湃新闻:作为桐乡作协主席,乌镇本土作家群体目前有何特点?
陆岸:当前桐乡作家群呈现三个鲜明特征:
题材上,从单一怀旧或文史研究转向“乡村变迁实录”。例如费国平散文集《浙里美·桐乡百村行》深入百村记录产业转型与生态重塑;康泾的长篇小说《青镇人家》以家族史诗为框架,描绘古镇居民曲折的奋斗史和兴衰史,现在他的报告文学《灯塔》以及诗歌创作更多描绘了现代化建设的浪潮。
形式上,诗人探索古典意境与现代技法,小说家则融合水乡记忆及家族史诗等类型元素;跨媒介创作兴起——网络小说作家与设计师、电影人合作,让文学可触可感。
代际上,青年作者积极融合数字语言,比如短视频诗歌、虚拟现实叙事等,在乌镇阅读节上的“数字阅读”板块中可见其探索。通过“百名作家结对劳模”等活动,青年作者从匠人精神中汲取叙事力量,推动集体创作从“个体抒情”向“时代纪事”转型。
乌镇随处可见的阅读场景 微信公众号“乌镇阅读节” 图
澎湃新闻:您认为此次乌镇阅读节将对当地文化生态有何影响?
陆岸:此次阅读节是文旅融合的范式突破。它将书展转化为一种生活场景,使阅读成为可触摸的文化呼吸。这种创新不仅激活了茅盾、木心留下的文脉遗产,更以全域图书馆理念推动全民阅读从“活动”升级为“常态”。
短期看,它将上海书展的优质资源导入水乡场景,深化长三角文化一体化融合;长期而言,空间诗意重塑古镇文化业态,文学从殿堂回归生活现场。进一步扩大乌镇的“文化磁场”。
澎湃新闻:乌镇打造文化小镇,从当地文化土壤看,具备哪些优势?
陆岸:乌镇的文化优势源于其历史层积的深厚与创新基因的鲜活。
从马家浜文化到运河商埠,从茅盾的革命书写到木心的跨域美学,为文化创作提供不竭源泉。例如,茅盾笔下的《林家铺子》以乌镇商贾为原型,揭露战乱下小商人的困境,而《春蚕》三部曲则通过蚕农的悲剧批判帝国主义经济侵略。
乌镇戏剧节、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阅读节构成“传统-当代-未来”的文化品牌链,形成全球影响力与本土号召力的共振。例如,乌镇戏剧节嘉年华单元让表演活动走上古桥街巷,世界互联网大会将科技与人文融合,乌镇阅读节用“阅读慢节奏”呼应“信息快时代”。
这些守正出新的文化生态,正是千年古镇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同时可以为写作提供鲜活样本,使小镇故事具备现代化小城发展的典型意义。
澎湃新闻:乌镇的文化实践对当代文学创作有何启示?
陆岸:乌镇的实践证明,文学的根系必须深扎于土地,但枝叶可以拥抱天空。例如,木心诗歌《从前慢》的“柔雅”与乌镇当代艺术展的先锋碰撞,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并非对立。
此外,乌镇践行的“全民阅读”启示我们:文学不局限于纸页,亦是生活的底色。正如B站“知识墙”用二次元创意解读经典文学,阅文集团用AI声效还原《繁花》里的市井声,技术与文化的结合正在重构阅读的边界。
乌镇始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而我们作家的使命,就是用笔记录这片土地的每一次呼吸。
网址:本土作家视角:乌镇阅读的意义 https://klqsh.com/news/view/161765
相关内容
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 首届乌镇阅读节启幕首届乌镇阅读节水乡邂逅书香
聚焦东方美学的现代化表达 电影《乌龙镇》专家观摩座谈会举行
阅读指导师来推荐人生必读的十本书
读书的意义(大家读书)
“书香润乡村 阅读促振兴”——丰县华山镇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阅读段义孚:重建与生活之所的连接
大学生必读的10本书:选择适合你的阅读之旅
深度阅读的文化意义与书香校园建设
小赢公益图书馆助力乡村教育阅读的一周年“实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