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聊科普】“热胀冷缩”——血压的季节性变化
地板的热胀冷缩特性需了解,避免季节变化造成的损坏 #生活技巧# #居家生活技巧# #家庭装修技巧# #地板选材指南#
人的血压会随季节发生一定变化,一般呈现秋冬季偏高,春夏两季偏低的特点,而且日常的天气忽冷忽热对血压的影响也很大,面对外界的变化,血压患者应该如何应对呢?今天的科普内容是华东疗养院老年病科钱波医师讲解血压季节性变化的专业知识。
在门诊体检工作中,经常会碰到有人问:“医生,我今年体检的血压怎么比去年低了啊,你这个血压计是不是不准啊?”还有人问:“为什么我夏天的血压比冬天要低好几十啊?”在此,要给大家提个醒,尤其是对高血压患者朋友们,大家千万不要忽略一个自然现象,那就是随着季节的不同,人的血压是会有变化的。
血压也会“热胀冷缩”
早在1921年科学家就发现冬季血压增高的现象,原因是人体的血管也会“热胀冷缩”。寒冷时人体血管收缩,便会引起血压升高;天热时人体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观察发现,人的血压会从6 月开始下降,8月时达最低值,10月起又上升。冬季的3个月时间里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比夏季高5mmHg左右。从现有种种研究结果来看,不论地域、种族、年龄、性别,是否患有高血压,都存在血压的季节性变化。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变化幅度比正常人更大。
哪些因素影响血压季节性变化
年龄:越老血压波动越大
研究表明,血压的季节性变化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老年人的血压季节性变化更为明显。有研究发现,老年组夏季(14至20℃)收缩压为122至150mmHg,冬季(-4.3至9.3℃)升高到130至160mmHg,而年轻人仅从118至136mmHg升到120至138mmHg。血压季节性变化的年龄差别在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身体本身对寒冷所作出的反应不同,年轻人是以血管收缩引起血流阻力增加导致的血压升高,而老人的变化是心率增加、心脏负担增加引起的血压升高。此外,研究表明冬季老人的体温较年轻人低0.3至0.4℃,这也是导致血压更高的原因。
体质量指数(BMI):越瘦血压波动越大
体质量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在一项针对血压正常成年男性的研究发现,体质量指数最小的人群中冬季收缩压增加>10 mmHg的比例最高,而体质量指数最高人群中冬季收缩压增加>10 mmHg的比例最低。季节收缩压变化与体质量指数呈反比。通俗地讲,就是体重偏瘦的人血压更容易受到季节的影响。瘦的人由于缺乏身体脂肪层的保温,所以在冬季时要加速身体代谢来产生热量保持正常体温,而这个加速身体代谢的过程中会产生升高血压的现象。
了解血压季节性变化大有益处
认识血压季节性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譬如对高血压病人来说可以据此调整吃高血压药的剂量多少,对女性选择何时生宝宝也有大帮助。
首先,对于高血压病人,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用药方案,能减少血压过高和过低的不良影响。比如在春夏季时服用的降压药可以减量甚至停用,而到了秋冬季节时服用的降压药必须加量。其次,日本学者从孕妇中调查发现,孕期20周时血压最低,而26周后血压升高;最低户外温度每升高10℃,血压降低2.5/2.5mmHg;在1月分娩者孕期血压波动最大(12.8/12.5 mmHg),而7月分娩者最小(3.1/ 3.0 mmHg)。这一观察结果对女性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的女性选择怀孕时间就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果能尽量在秋冬季节怀孕春夏季节分娩,就能更好地避免因为血压增高引起的分娩风险。来源:劳动报
原标题:《【医聊科普】“热胀冷缩”——血压的季节性变化》
阅读原文
网址:【医聊科普】“热胀冷缩”——血压的季节性变化 https://klqsh.com/news/view/190470
相关内容
警惕血压季节性变化立秋健康必读:中医教你科学防护,远离季节病
处暑养生:福州中医教你如何顺应季节变化
春捂秋冻:如何科学地适应季节变化?
20个趣味科普冷知识,颠覆你对生活的认知!
【季节性皮肤过敏】季节性皮肤过敏的过敏原
【科普中医药】春季中医养生知识
谷医堂正糖名家:血糖水平与季节变化之间的微妙联系
乳腺冷知识|您注意过乳腺组织的季节性变化吗?
健康养生:如何应对季节性变化对身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