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橱窗带货”陷阱

发布时间:2025-08-30 17:12

警惕虚假打折、满减陷阱 #生活常识# #购物消费建议# #消费陷阱预防#

警惕“橱窗带货”陷阱

2024年01月17日 07:04   来源:广州日报   庹亚男

  视频时代,要说什么词能登上热词榜单?“带货”二字必定榜上有名。从直播带货,到短视频带货,各种带货形式层出不穷、花样百出,不仅为各大平台带来了流量,也激发了新一轮消费潜力。不过,与“带货”二字相伴而生、同样吸睛的还有二字,那便是“诈骗”。

  近日,由短视频“橱窗带货”引发新型诈骗令人关注。一些犯罪团伙打着短视频账号运营包教包会,剪个视频就能迅速增流量日进斗金的噱头,诱骗短视频用户开设橱窗、搭建小店,从而骗取高额套餐费用。

  要说这短视频橱窗带货骗局有多高明,其实不见得,不外乎就是虚构流量成功案例,引人入坑。那为何还能得手?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话术太美丽”。比如“日进斗金”“月入过万不是梦”,诸如此类的诱惑精准击中很多带货人的“心巴”。老实说,作为一种新型云经济,电商行业的回报率较高,以至于有人愿意相信低投入也能博得高收益。但应该警惕的是,越是高回报率的热门行业,越容易被不法分子盯上。对此,带货人应该提高安全意识,“入场”前先了解清楚规则与“玩法”,切莫因小失大,误入他人陷阱。

  当然,平台也要有把关意识。比如,针对橱窗带货,平台方应该公布详细的“游戏规则”和“游戏玩法”,以便用户更好参与。应该看到,用户并非韭菜,而是“立身之本”,只有尽可能维护合法用户的权益,才能让平台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经评论|  中经天天评|  网言众议|  经点热评|  理论前沿|  声音|  经济学人|  经济眼|  观察家|  专题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网址:警惕“橱窗带货”陷阱 https://klqsh.com/news/view/200087

相关内容

注意辨别风险 警惕返利陷阱
“内部指标”“证书挂靠”都是坑 警惕各种“求职陷阱”
警惕碎片化快乐带来的“多巴胺陷阱”
2月4日,汪小菲在其社交媒体账号上清空了所有的带货橱窗…
净网2025丨直播带货变“带祸”?这些红线碰不得!
包治百病?“万能养生秘笈”要警惕!
青平:“网红”不好当,警惕落入MCN公司的“签约陷阱”
“中医堂”涉违规广告 网警提醒,警惕“马甲”诈骗
揭秘百慕大三角:旅游探险必看攻略,避开神秘海域陷阱
警惕“助学贷款办理”骗局(服务窗)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