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科普|玉米种植技术全攻略

发布时间:2025-09-02 04:12

玉米种植注意防病虫害,及时喷洒农药 #生活知识# #小常识# #农作物种植技术#

玉米种植技术,想要种植好玉米,掌握玉米种植技术是关键,本文针对玉米种植技术为大家介绍,玉米种植前准备,土壤准备,科学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生物药剂使用等等。

一、玉米种植前的精心筹备

1.选种:高产优质的基石

高产优质品种介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和病害环境的品种至关重要。常见高产类型包括:

耐密植品种:如先玉335、郑单958等,株型紧凑,抗倒伏,适合规模化密植栽培。

抗逆性强品种:如登海605、隆平206等,对干旱、涝渍、高温或主要病害(大斑病、锈病、茎腐病等)有较强抵抗力。

专用型品种:高油玉米(用于榨油)、高赖氨酸玉米(饲用价值高)、甜玉米、糯玉米(鲜食或加工)等满足特定市场需求。

种子的选择标准:

纯度与净度:选择包装规范、标签齐全的种子,确保纯度≥98%,净度≥99%,减少混杂。

发芽率与活力:发芽率应≥92%,活力高的种子出苗快且整齐。购买前查看检测报告。

包衣质量:优选正规厂家生产的包衣种子,包衣均匀牢固,有效防治苗期病虫害(如丝黑穗病、地下害虫)。

审定与适应性:确保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适合本地种植区域。

2.土壤准备:打造肥沃根基

土壤类型分析:玉米适应性较广,但在土层深厚、结构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壤土或沙壤土上表现最佳。粘重土壤需改良透气性,沙质土壤需提高保肥能力。

土壤改良措施:

深耕深松:秋收后及时深耕(25-30厘米)或深松(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下扎,提高蓄水保墒能力。

增施有机肥:每亩施用腐熟农家肥3-5吨或商品有机肥300-500公斤,显著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和微生物活性。

秸秆还田:上季作物秸秆粉碎后均匀翻压还田,补充有机质,但需配合适量氮肥调节碳氮比,并确保充分腐熟。

pH值和养分测试:

玉米最适土壤pH值为6.0-7.0。过酸(pH<5.5)可撒施生石灰改良,过碱(pH>8.0)可施用石膏或硫磺。

关键养分测试:播种前进行土壤测试,了解氮(N)、磷(P)、钾(K)及中微量元素(锌、硼等)含量,为精准施肥提供依据。尤其注意缺锌地区需补充锌肥。

3.农具准备:效率的保障

重要农具介绍:

整地机械:犁、旋耕机、深松机、耙、镇压器等用于土壤耕作和平整。

播种机械:精量播种机(单粒点播)是现代化种植的核心,确保播深、播距、播量精确一致,显著提高出苗率和整齐度。

中耕管理机械:中耕施肥机用于行间松土、除草和追肥。

植保机械:背负式喷雾器、喷杆式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用于高效喷洒农药和叶面肥。

收获机械:玉米联合收获机实现摘穗、剥皮、秸秆粉碎一体化作业,大幅提高效率。

如何选择适合的农具:

规模匹配:小面积种植可选中小型或手动农具,规模化种植必须依赖大中型动力机械。

地形适应:平原地区适用大型机械,丘陵山地应选择小型、灵活、通过性好的机具。

功能需求:根据核心作业环节(如精播、高效植保、机械收获)重点投入。

性价比与售后:选择信誉良好、售后服务完善的品牌和机型。

二、玉米科学种植技术

1.播种技术:奠定丰收基础

播种时间选择:

原则:土壤5-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0-12℃(春玉米),且土壤湿度适宜(手握成团,落地即散)。

春播:依据当地终霜期和品种生育期确定,避免早播遭遇低温烂种或晚播遭遇后期干旱/早霜。

夏播:前茬作物收获后抢时早播,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播深与播距:

播深:一般4-6厘米。土壤墒情好、粘重地宜浅(3-5厘米);墒情差、沙壤地宜深(5-7厘米)。确保深浅一致。

播距(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地力水平、目标产量确定。耐密品种在肥力高的地块可适当增加密度(如4000-5500株/亩),稀植大穗品种或地力差的地块应降低密度(3000-4000株/亩)。精量播种确保株距均匀。

播种方法:

精量点播(首选):使用精量播种机,单粒播种,节省种子,减少间苗,保证合理株距和群体结构。行距通常50-70厘米。

条播:用条播机或开沟手播,种子成行分布,仍需间苗定苗,效率低于精播。

撒播(不推荐):均匀性差,出苗不齐,管理困难,仅用于特殊小面积情况。

2.田间管理:精细化的关键

灌溉管理:

关键需水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对水分敏感,遇旱必须及时灌溉。抽雄前后是需水临界期。

灌溉方式:提倡节水灌溉(滴灌、喷灌),比传统漫灌更高效均匀,减少病害。灌水量以湿润主要根系层(40-60厘米)为宜。

排水防涝:多雨季节或低洼地块,确保排水沟渠畅通,防止渍害。

施肥技术:

原则: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有机无机结合,基追结合,氮磷钾与中微肥配合。

基肥:占总量60-70%,结合整地深施。包含大部分磷钾肥、全部有机肥和锌肥、部分氮肥。

追肥:以氮肥为主,结合中耕或灌溉进行。

拔节肥:小喇叭口期(约6-8叶),占追氮量30%,促茎秆健壮。

穗肥(最关键):大喇叭口期(约11-13叶),占追氮量60-70%,促穗大粒多。

花粒肥:抽雄吐丝后,看长势补施(约10%),防早衰,增粒重。可结合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溶液。

施肥量与时间:严格依据土壤测试结果、目标产量和品种需肥特性确定。避免过量施肥造成浪费和污染。

杂草、病虫害防治:

杂草控制:

农艺措施:合理密植、轮作倒茬、覆盖(地膜/秸秆)、中耕培土。

化学除草(主流):苗前封闭除草:播种后出苗前,选用乙草胺(异丙甲草胺)+莠去津等,形成药膜层封闭杂草。苗后茎叶除草:玉米3-5叶期,杂草2-4叶期,选用烟嘧磺隆+硝磺草酮+莠去津等复配剂定向喷雾。严格按说明操作,避免药害。

病虫害防治(综合防控IPM):

虫害:地下害虫(播种时药剂拌种/包衣)、玉米螟(心叶末期颗粒剂或生物农药灌心,成虫期诱杀)、蚜虫、粘虫(及时喷施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等)。

病害:选用抗病品种是根本。大斑病、小斑病、锈病(发病初期喷施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丝黑穗病(药剂拌种);瘤黑粉病(及时清除病瘤深埋)。注意轮换用药,延缓抗性。

3.生物药剂的使用:绿色防控新选择

生物药剂的应用:

生物药剂:地力素(复合寡糖),具有强力的激活土壤原生微生物菌群的功能,对农残降解、调整土壤及水体生态平衡、促进植物生长、抗连作障碍、修复土壤板结、恢复土壤团粒结构和透气性、提高土壤排涝保湿等具有很好的作用;对增强植物生长和固氮能力、分解秸秆类有机质、减少作物病害、释放被固定的磷酸盐和其他养分、修复板结土壤等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生物药剂的好处:

嗜盐菌及耐盐菌的增殖作用

唤醒并促进玉米种植土壤中嗜盐古细菌群的增殖,此古细菌群增殖后,会迅速以指数倍数大量繁殖。

2-对耐盐菌作用

唤醒并促进耐盐菌群的繁殖,此菌群根据盐碱程度可产生中度耐盐菌群(真细菌)和极端耐盐菌群(古菌),其大量繁殖后通过对土壤中盐碱及有机物的摄取,其分泌活性极强的微生物酶和明胶酶,有利作物吸收各种含有盐性及碱性离子的有机物肽糖,使作物产生耐盐蛋白酶(抗盐蛋白)改善调节作物细胞内溶质的渗透压,利于作物对水分吸收。

3-对光合菌群作用

该物质能快速促进土壤中光合菌群的增殖,为光合细菌构建健康的生态环境。光合菌群利用土壤中的热能或太阳紫外线能源,将土壤中的硫化氢和碳氢化合物中的氢元素分离出来,使有害物质变为无害物质,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和植物利用。

4-对乳酸菌群作用

促进并唤醒玉米土壤中乳酸菌素的大量快速健康增殖,使菌素大量产生乳酸。乳酸中的酶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具有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性,同时促进有机物(土壤中各种植物纤维素、大分子糖类)生态发酵。

5-对酵母菌群作用

促进酵母菌群的增殖,利用其他有益微生物分泌物和排泄物形成的氨基酸和糖类及土壤中其他有机物,产生出促进细胞分裂的活性物质,并产生单细胞蛋白质,促进玉米种植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性生态,对土壤具有净化功能。

6-对革兰氏阳性菌(放线菌等)作用

强力促进放线菌等革兰氏阳性菌群增殖。产生抗生素直接抑制病原菌、病毒;分泌强效纤维素酶、木质素酶,快速降解玉米秸秆(高木质素难题);高效降解农药残留(尤其苯环类);其代谢物为蚯蚓等土壤动物提供食物,显著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三、收获与后期管理

1.收获时机:把握黄金时刻

如何判断成熟期:

生理成熟标志:籽粒基部(胚乳与胚连接处)出现黑色离层(黑层),籽粒乳线消失(灌浆线从籽粒顶部向下移动到基部并消失),籽粒变硬,呈现品种固有光泽。苞叶变黄、干枯、松散。

关注天气:尽量在晴朗干燥天气收获。若遇秋雨或早霜风险,可适当提前收获,但需注意后期脱水晾晒。

收获工具及技术:

机械收获:使用玉米联合收获机是主流。调整好摘穗辊间隙、剥皮装置、秸秆粉碎还田装置等参数,减少籽粒破碎率(<5%)和田间损失率。

人工收获:小面积或特殊地形。掰下果穗,剥去苞叶(或带苞叶晾挂)。注意轻拿轻放,减少损伤。

籽粒直收:对低水分(≤25%)、抗倒伏、脱水快的品种,可用谷物联合收割机直接收获籽粒。要求田间干燥、设备调整精准。

2.储存与加工:保障价值

玉米的储存方法:

核心要求:低水分(安全水分≤14%)、低温、干燥、通风、防虫防霉。

果穗储存:传统方式,通风良好(如楼子、挂藏)。适合小规模或水分稍高时,利于后熟和脱水,但占用空间大。

籽粒储存(主流):

干燥:机械烘干(效率高,受天气影响小)或晾晒(需充足场地和晴好天气)至安全水分。

仓储:入干燥、清洁、防虫防鼠的仓库(钢板仓、水泥仓)。定期通风降温(秋冬季节),必要时使用磷化铝熏蒸杀虫(需专业人员操作)。大规模储存需配备通风、测温、测湿系统。

加工技术介绍:

初级加工:脱粒、清选、分级。

深加工方向:

食品:玉米碴、玉米粉、玉米淀粉、淀粉糖(葡萄糖、果葡糖浆)、膨化食品(爆米花、玉米片)。

饲料:主要用途,直接粉碎或加工成配合饲料。

工业:燃料乙醇、柠檬酸、赖氨酸、玉米油、可降解材料(聚乳酸PLA)等。

3.后续管理:为下一季奠基

轮作与休耕的重要性:

轮作:与豆类(固氮养地)、麦类、薯类等作物轮换种植。打破病虫草害的专性寄生链条(如玉米螟、土传病害、杂草),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结构。是可持续种植的核心措施。

休耕:在生态脆弱或地力严重下降区域,实施季节性休耕或种植绿肥(如苜蓿、油菜翻压),让土地休养生息,恢复地力,减少水土流失。

对土壤的保护与改良措施:

秸秆还田:收获时粉碎秸秆均匀抛撒地表,及时翻压入土或覆盖越冬。增加有机质,改善物理性状。需增施适量氮肥促进腐解。

秋深耕/深松:收获后及时进行,利于接纳雨雪,冻融熟化土壤,杀灭病虫。

保护性耕作:在风蚀水蚀严重地区推广免耕/少耕播种,配合秸秆覆盖,减少土壤扰动,保水保土。

种植绿肥/覆盖作物:在空闲季节种植豆科或禾本科植物,翻压或覆盖作为绿肥。

四、玉米种植中的技术创新

1.精准农业技术应用

土壤监测技术:利用移动式或固定式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测不同地块、不同土层的墒情、温度、盐分、主要养分(N、P、K)含量,生成土壤养分/墒情分布图。指导变量施肥、灌溉,实现“处方农业”。

气象数据应用:接入本地气象站数据或农业气象服务平台,获取精准的降雨、温度、湿度、光照、风速预报和历史数据。用于指导播种期决策、灌溉计划、病虫害发生预警(如结合温湿度模型预测大斑病流行风险)、防灾减灾(防雹、防冻)。

2.智能化种植技术

自动化灌溉系统:基于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和作物需水模型,通过中央控制系统自动启停水泵和田间电磁阀,实现按需、精准、高效的滴灌或喷灌。节省水肥人工。

无人机技术支持:

遥感监测:搭载多光谱/高光谱相机,快速获取大田作物长势(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营养状况、病虫害发生、杂草分布等信息,生成专题图。

精准植保:根据监测结果或预设航线,进行精准变量施药(针对病虫害/杂草高发区加大药量)、喷施叶面肥。效率高(是人工作业数十倍),地形适应性强,减少人药接触。

辅助授粉(制种田):在特定条件下辅助花粉传播。

五、未来发展趋势:迈向可持续与高效益

1.玉米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有机种植趋势:市场对安全、健康、环保农产品的需求推动有机玉米发展。核心在于:严格禁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依靠轮作、绿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有机肥(堆肥、沼渣)维持地力和控制病虫草害;建立完善的可追溯体系。挑战在于成本高、技术要求高、产量相对较低。

环保技术的应用: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缓控释肥、水肥一体化、精准变量施肥施药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秸秆高效还田、饲料化、基料化(如种菇)、能源化(沼气、生物质发电);粪污经处理后生产有机肥或沼气。

节水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高效节水灌溉设施。

保护性耕作: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碳汇。

2.市场需求变化与种植调整

国际市场对玉米的需求分析:

主要进口国:中国(长期大量进口,用于饲料和深加工)、墨西哥、日本、韩国、埃及等。需求受全球粮食安全、能源政策(燃料乙醇)、贸易政策、汇率等影响。价格波动较大。

竞争格局:美国、巴西、阿根廷、乌克兰是主要出口国。关注其产量、出口政策及物流情况。

国内市场的变化趋势:

饲用需求:仍是主体,受畜牧业(尤其生猪)养殖规模影响大。对高蛋白、高能量、霉变毒素低的饲料玉米需求稳定。

工业加工需求:深加工(淀粉糖、酒精、氨基酸等)需求增长潜力大,对玉米品质(淀粉含量)有特定要求。

鲜食与特色需求:甜玉米、糯玉米、水果玉米、高叶黄素玉米、高花青素玉米等鲜食或加工用特种玉米市场持续扩大,效益较高。

品质与安全要求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营养健康、非转基因(需明确标识)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政策导向: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耕地保护政策、环保法规(如化肥农药减量、畜禽粪污资源化)直接影响种植结构和生产方式。

结语:科技引领未来,精耕细作是根本

玉米种植远非简单的播种与收获,它是一项融合现代农艺、生物技术、智能装备、资源环境和市场经济的系统工程。从一颗优质种子的甄选,到精准播种、智能水肥管理、绿色植保,再到适时收获、科学储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科技赋能和匠心管理。面对土地资源约束、气候变化挑战、环保压力增大以及市场需求多元化的新形势,唯有持续学习创新,积极拥抱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技术,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确保玉米产业的根基稳固、效益提升,为国家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贡献坚实力量。精耕细作,科技引领,是玉米种植永恒的主题。

举报/反馈

网址:农作物科普|玉米种植技术全攻略 https://klqsh.com/news/view/208177

相关内容

春季农作物种植全攻略,从玉米到南瓜的种植技巧
农作物的种植科普,农作物种植时间表及收成表
农作物《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新技术》书籍简介,图书推荐
农作物种植技术全面指南
农作物种植技术
农作物高产种植全攻略:品种选择与栽培技术
玉米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技术
农业作物种植技术手册.doc
2023年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方案
农作物抗病品种种植的栽培技术.pptx

随便看看